“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是什麼?怎樣避免此類事件再出現?

陽光成長與學習


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是:不到位的監管政策催生了弄虛作假的風氣,打造名師過於形式主義。

在胡紅梅事件中,如果僅僅歸結為她個人的貪婪和急功近利,我覺得是不全面也是不深刻的。一顆貪婪果實的形成離不開它生長的土壤和環境。



職稱的評定和名師的打造,很多流於形式,缺乏有力的監管力度,給弄虛作假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環境。

在教育領域工作的同仁們應該都知道,評職稱需要各種論文、課題,前兩年還要聽關於繼續教育的網課。但是作為一線老師,每天被教學工作逼得焦頭爛額,再讓抽出大部分時間來搞科研是明顯不現實的。但是為了職稱,幾乎大部分老師都是花錢去買或者請人代筆,也有一大部分就像胡老師這樣抄襲。

而在職稱評審的過程中,很多資料也是流於形式,只檢查數量而不看質量。包括聽繼續教育的網課,聽夠了課時,自己通過了網上的考試(附帶答案),這項考核標準就算通過。

而這幾年的打造名師活動,基本上是集合整個教研組的力量備課,反覆磨課:上美人,講美文。這樣的名師能夠代表個人的實力和能力嗎?當能力達不到的時候怎麼辦?只能靠抄襲和作假了。

因此我認為監管力度不夠,論文的審核和職稱的評定,包括名師的打造,很多是形式主義,這是胡紅梅這樣的名師產生的內在原因。即使沒有胡紅梅,肯定還有張紅梅,李紅梅。



將職稱和榮譽的評定工作落到實處,加強監管力度,取消不必要的名師打造活動。

其實職稱中的很多要求和老師實際工作並不掛鉤,也不能切實考核老師的實際能力。完全可以把其中流於形式的部分去掉,給更多兢兢業業的老師以機會。

對於各學校轟轟烈烈打造名師的活動應該喊停,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不如讓老師們把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教學上。

同時對職稱把評定、榮譽的頒發包括論文的書寫和發表,一定要加強監管力度,從質量上來考核,而不是從數量上來達標。對於那些弄虛作假機構和個人欲嚴懲以儆效尤。




總結:可以說胡紅梅的事情和去年翟天臨論文抄襲事件一樣,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於學術打假的關注。我覺得只有剷除滋生的土壤,加強監管的力度,才能杜絕這樣的現象再次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