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教育家斯宾塞说:“一个甜蜜的家庭,父母与子女间应该有最好的沟通而且彼此体谅与尊重。”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的是《家有儿女》里夏东海一家,在他们家父母和子女之间每天的交流互动都相对轻松温暖,所以即便是重组家庭日常有磕碰,3个孩子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是自信大方 ,且乐观开朗。

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有三个孩子,夏东海对待每个孩子都能因材施教,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也能接纳妻子刘梅在教育上的不足。

对待刘星,亲如兄弟,夏东海懂得欣赏这个”调皮捣蛋“身上的闪光点。能在刘梅埋怨刘星功课差劲、排名倒数,化学和语文在及格边缘徘徊的时候。看到了刘星成绩的优点:数学和物理考得不错。而且在班级里很受同学欢迎,在“同学评语”里是优秀。除了成绩之外,夏东海还欣赏刘星身上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现在很多孩子缺乏的。

面对年纪尚小的小雨,夏东海会用实际行动来保护他的想象力,允许并鼓励他”胡思乱想“。能在小雪刘星对石头冷嘲热讽的时候,心平气和的替小雨说话,希望可以保持小雨的想象力,但是又不伤害另外两个孩子。

面对青春期的小雪,他允许并尊重女孩的秘密,正如他所言:“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时候,她不愿意被别人知道。一个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么会尊重别人呢?”

几个孩子,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夏东海做到了一碗水端平。真正理解关心每个孩子,用心肯定着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

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这样轻松温馨的氛围,有的家庭氛围是充斥着“为你好 ”的压抑,有的家庭是“一言不合就被批判比较”的紧张,有的家庭是“你不这样我就不理你”的冷漠疏离,有的家庭是“你应该"的剑跋扈张。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一,《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沟通氛围?


身为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是实行家庭教育的首要条件之一,《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曾有沟通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气氛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人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

这一点上面我深有同感,孩子上小学之后有段时间我们的关系很糟糕,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孩子多少有些不适应,但是我却觉得那么不适应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习惯了就好。每次孩子跟我说的时候我都会说“大家都这样,过几天你就习惯了”或者是“你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学习一下就好”

与之相反的是孩子爸爸每次都很认真的听完孩子的吐槽,直到我发现孩子和我不再亲近,并且遇到事情之后也不会主动来跟我分享,即便是爸爸加班他也愿意等到第二天一早和爸爸分享。

后面我在进行复盘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我和孩子一直采取的是“不肯定的沟通模式”,孩子跟我说啥我都不认可,都觉得没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继续跟我说?我开始尝试着改变,使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中所提到的“肯定的沟通模式”,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透露出“我理解你”、“我在认真听”、“你说的话我放在心上”信息态度,孩子慢慢的又开始愿意和我分享了。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二,家庭沟通氛围差对孩子还有哪些影响


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我们的日常协作模式已经开始慢慢远离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陌生人社会。

这就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掌握与陌生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并且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简单的重复工作陆陆续续被机器所代替,高速收费站裁员和ECT的大力推广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无疑不在凸显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家庭沟通模式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庭中的孩子,影响更为显著,因为孩子的人际沟通是从家庭开始的。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有研究显示:

来自家庭沟通氛围良好的孩子,会更愿意和父母探讨敏感话题,如酗酒和 性生活等(Booth‐Butterfield & Sidelinger, 1998)。不仅如此,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更有动力从家人或朋友中寻求建议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硬抗或者是逃避(High & Scharp, 2015)。

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沟通氛围较差,一味的要求孩子遵从父母的观点,孩子所感受到的支持和鼓励也会相应减少(Koerner & Maki, 2004),那么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向父母或者是身边人求助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另外最新的研究显示在日常家庭沟通中有更多的对话,对大学生在大学初期进行心理调整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家庭沟通中氛围较差则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整有负面作用(Dorrance Hall et al., 2016)。

简单的来讲父母所建立的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冲突的解决、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抗挫能力的强弱等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想看到这里很多父母都很关心,到底该如何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良好基础呢?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三,父母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


1.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以安全感唤醒孩子的沟通欲望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恒河猴实验”: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用两个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假猴子替代真母猴照顾刚出生的小猴子。并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照心理学家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营养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大多数时间都待在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多久,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小猴子开始只有饥饿的时候才会到“铁丝母猴”身边喝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绒布母猴”身边,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比如实验人员扔进去的木蜘蛛,也是选择跑过去抱住“绒布母猴”。

在反复的验证后,心理学家哈洛表示:与提供食物相比,温暖柔软的感觉更加有利于为儿童提供安全感

。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获得安全感不同的孩子分为安全依附型和不安全依附型,并且随着孩子成长在人际沟通方面形成的差异越来越大。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有数据显示不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在成年后普遍会对建立新的关系感到焦虑不安,并且在关系中进一步发展亲密感是显得局促不安,与此同时,他们更焦虑失去一段关系。

这一点在我朋友姚玲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一次准备开始一段新关系的之前,总能听到她对自己被拒绝或者被抛弃的担忧,但是她的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让她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前男友对她的吐槽也是说她总问对方爱不爱自己,会不会移情别恋?刚开始前男友都会认真回答,但是问的频率高了前男友就觉得姚玲不信任他,每回感情都不欢而散,算得上是一种颇具悲剧色彩的自我应验预言了。

与此相反,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在成年后的人际沟通中会显得更加自信,能主动发展关系中的亲密感,不管是与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能维持很好的关系,即便是在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时,也能够很好的进行沟通处理。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在早期的时候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安全感,工作忙不是借口,每天固定的亲子时间,15-30分钟之内放下手机将主动权交给孩子,不管是玩耍还是聊天亦或者是一起整理房间,都能够帮你和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激起孩子的沟通欲望。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2.日常沟通巧用"清晰信息处方",做好沟通的榜样

作家鲍德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想来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本身人际沟通能力差,那又怎么能培养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呢?

所谓的"清晰信息处方"主要包含行为、解释、感觉、结果和意图五个部分,简单点来讲就是以确保沟通双方用清晰、直接但又不具有威胁性的方式来说出自己的心意,用肯定的方法陈述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感受、清楚直接又不至于让别人感到被评断和命令。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就像网课时间快到了,孩子还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作为父母的你看不惯这样的行为,正常情况下你会选择“吼叫式”的善意提醒或是说教一番,直接夺走孩子的手机。这样做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你使用"清晰信息处方"平静地和孩子们交流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大家一起吃饭,我们都已经吃完了,你却在看手机(行为),我觉得你并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要知道现在买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你的网课时间快到了,你还没有做好准备(解释)。我对你这样的行为和态度感到很生气(感觉)。如果你继续边吃饭边玩手机,会对你的身体健康不利,还会错过学习的时间,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我希望你一次做一件事,吃饭的时候认真吃,吃完休息的时候可以看会手机,并做好上课的准备(意图)

《家有儿女》中的模范父亲夏东海就是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所以在和他沟通的时候不管是青春期的小雪还是调皮的刘星都能够认真面对,我想这就是重组家庭的孩子之间还能够如此有爱温馨的原因之一吧。


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如此幸福?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有人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表达爱意的地方,即使是要讲理,也要带着对家人的爱意用恰当的方式去讲理,要知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离不开父母营造的良好沟通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