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故事——打破常規去思考


職場故事——打破常規去思考


在職場中,有很多時候解決問題要打破常規去思考。現在來說一說我遇到過的一個小故事,通過打破常規思維才解決了問題。


話說當時我們加工的零件,有一個螺栓孔總是變形,到終檢的時候檢測不合格,廢品率高。這個質量問題困擾了我們很久,我們為此成立了QC攻關小組。

螺栓孔為什麼會變形呢?首先查加工螺栓孔的工序,加工完是合格的。然後我們往後面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排查,尋找原因。

孔變形的原因,很快就找到了,是後面有一道工序,加工的時候裝夾的夾具把它夾變形了。


於是我們採取了很多措施進行改進:比如說減少夾具的夾緊力,增加螺栓孔處的壁厚。夾緊力變小,它就不容易被夾變形。螺栓孔處的壁厚增大了,它的強度增加,也不容易變形。


這些常規的措施看起來非常完美,可是我們採取措施之後,驗證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睛,螺栓孔變形的比例一點也沒有減少,甚至還略有上升。


這是怎麼回事呢?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開會討論,群策群力來解決問題。

有的人甚至提出來了這個零件設計不合理,螺栓孔處的壁厚設計太薄,容易變形。要找產品設計的同志修改設計。一個先天不足的東西,後面再怎麼加工也避免不了它的缺陷。


我仔細觀察了那些有缺陷的零件兒,發現傢俱的定位點正好壓在螺栓孔壁的地方,經過加厚的零件兒,那裡的壓痕更明顯了。如果增加壁厚,那麼螺栓孔更容易被壓變形。

我提出了能不能更改定位點呢?這個零件比較複雜,只能用螺栓孔壁的小平面來定位,無法更改。


我又提出了一個想法,把臂厚減薄行不行?一起開會的同志馬上提出了反駁意見,這裡變形就是因為壁厚太薄了,如果你減薄的話,它會變形更嚴重。


我說不試一試,怎麼知道不行呢?這樣,更改模具的話太麻煩,等到鑄造出來週期也比較長,萬一不行的話浪費成本太高了。我們把零件放到銑床上,把螺栓孔壁的小平面銑掉一點兒。然後再上機床加工,看看效果怎麼樣?


於是我們做了三十件的工藝試驗驗證。當時驗證結果出來之前,我也有一些忐忑不安,覺得自己提出的這個解決方法有點以毒攻毒了。打破常規思考,對於容易變形的螺栓孔不是增加它的壁厚反而是減小它的壁厚,這想法有點瘋狂。但我還是有一定的信心的,我認為這樣可以減少分散在這個定位點上的壓力。


實驗結果出來了,銑了一刀壁厚減少之後,再進行加工,沒有一個孔變形的。

我們又想,能不能不改零件,而在夾具上來做文章呢?把夾具與零件接觸面減薄?但是發現改夾具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夾具與零件的接觸面是可移動可調節的。


我們連續做了幾次的實驗,驗證了壁厚減小之後,螺栓孔不會變形。隨後進行了工藝設計計算和應力分析,確定了最佳的減薄量,通知毛坯廠來更改模具,減小這個零件此處的壁厚。毛坯更改以後,此零件再沒有出現過螺栓孔壁變形的現象了。


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打破常規思考的重要性。常規的思考方式是,哪裡變形哪裡就薄弱,需要加強。而事實上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透過事物的表面看他的本質,打破常規思維去思考,最終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