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配套心理",建立孩子对自我的新认知

轩轩在书法班练习写字,已经学了有半年多了。虽然在书法班上课的时候,写的字还是不错的,但是作业的字迹还是一塌糊涂。虽然妈妈说过轩轩很多次让他认真写作业,可是轩轩就是听不进去,依然是我行我素:书法班的作业就认真写,学校的作业就敷衍了事。为这事,妈妈不知道教训了轩轩多少次。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妈妈无休止的唠叨

一次,老师打电话给轩轩妈妈,问轩轩是不是在学习书法,想让轩轩抄写一篇文章作为班级代表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妈妈答应了老师,可是却又担心轩轩写不好怎么办?

当轩轩得知自己要代表班级参加书法比赛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立刻要求妈妈给自己准备了专业的比赛用本和笔,选好了文章,一字一字的,认认真真的写了起来。这篇参赛的作品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得了"优秀奖"。这个时候,妈妈也发现轩轩写作业的态度认真了。

后来轩轩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们班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在学习书法,还知道我参加书法比赛得奖了。我要是再不认真写字就该被他们笑话了。所以我要好好写字,把字写好。"看着轩轩坚定的目光,妈妈欣慰的笑了。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认真写字的孩子

轩轩通过书法比赛得奖这件事,改变了自己对写字的态度,就是一种"配套心理",即想让自己的行为配得上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不是认为自己徒有虚名。

那么什么是"配套心理"呢?

"配套心理"也叫做"狄德罗效应",源于法国的哲学家狄德罗。有一天,狄德罗的朋友送给了他一件非常漂亮考究的睡袍,当他穿着这件很华贵的睡袍在自己的书房行走的时候,感觉到书房的环境和自己身上的这件睡袍很不和谐:家具破旧、地毯粗糙不平。于是为了与睡袍相配套,狄德罗便把书房里的旧物品全部更换,书房终于配上了睡袍的档次。

美国哈弗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来一个新的概念----"狄德罗效应",就是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的配置与其相匹配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也就是"配套心理"。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渴望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

人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会随着自己身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言行能够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这种心理状态会一直冲击着人们的内心,直到达到相互协调为止。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也可以利用"配套"心理,来激发孩子内心对自己的认知,提升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增加孩子的自控力。

1、 赏识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肯定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候,父母的眼睛被蒙蔽了,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这种带有"有色眼镜"看自己孩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小明从小就是一个"淘气包",经常捣乱,给父母惹麻烦,没有少挨父母的教训,可是小明就是改不了,甚至是越来越不听话。

一次小明和小伙伴们在楼下踢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小伙伴们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小明一个人站在那里,这个时候,邻居出来看到小明,问他是不是他踢的,小明不说话。小明的爸爸也过来了,不问青红皂白的就对小明打了一巴掌,说到:"不让你到处跑,你不听,又惹祸了吧,赶紧道歉。"

邻居的阿姨拦住了小明的爸爸,和蔼的对小明说:"阿姨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因为阿姨经常看到你帮小区的爷爷奶奶拎东西。

那你能告诉阿姨,这件事情是谁做的吗?不用怕,阿姨不怪你。"小明这时候才说:"不是我,我也没有看清楚是谁?"后来一个小男孩带着家长过来给邻居道歉,说是自己不小心踢的。这个时候,小明的爸爸才知道自己错怪小明了,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制造“配套心理”

从那天开始,爸爸妈妈发现小明变了,变得懂事了,不再淘气了,还经常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邻居阿姨夸他"是一个好孩子"。

因为"好孩子"的形象,让小明开始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努力的向好孩子的目标靠近,做一个真正的好孩子,这就是"配套心理"的作用。

2、 心虚使人更进步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教授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演讲,那是在2019年的开学致辞,里面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观点:"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毛浩然教授开学典礼致辞

在演讲里,毛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心虚使人更进步"的道理:在初入大学的时候,毛教授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大赛,拿了三等奖,于是便被系领导和学生会的领导给盯上了,让毛教授去用毛笔抄写各类名单或者通知。这个时候的毛教授心里其实是很得意的。

而毛教授当时并没有练过毛笔,只写过硬笔书法,写的字真的是连他自己都看不下去,虽然辅导员说:"其实已经很好看了,可以了"。毛教授知道那只是辅导员安慰自己的话。没有办法,毛教授就加班加点的练习毛笔,因为不练,他觉得实在是太丢人了。这就是"心虚使人更进步"的由来。

当我们肯定孩子某一方面价值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虚荣感,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种心虚感,"万一我做不好怎么办?"这种想要和虚荣感相匹配的心态,就会激励着孩子努力、向上,达到自己的预期值。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内心的压力激励孩子向上

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要激发孩子内心的学习潜动力,让孩子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接受。

3、 偶像的力量

偶像指的是具有号召力而拥有崇拜者的人。

一般能够成为孩子偶像的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我家孩子的偶像是"张颢",他是轮滑世界冠军,在多次世界级的比赛中轻松夺冠。正是因为孩子喜欢他,才爱上了轮滑,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2016年张颢夺冠

记得在初学轮滑的时候,他的胆子很小,生怕摔倒,而且一摔倒了就哭。我就经常给他看张颢的比赛视频,给他讲述张颢练习轮滑的经历,鼓励他向张颢学习,并且告诉他

你也许就是下一个张颢。渐渐的,孩子变得坚强起来了,学轮滑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孩子在以后的轮滑训练中更加的刻苦,并且在多次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向偶像看齐,成为偶像那样的人,这种心理的暗示会让孩子向着目标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功学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有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妈妈们去唤醒他。"


唠叨让孩子不胜其烦,巧用

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所以现在就利用"配套心理"去唤醒孩子内心的小巨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