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配套心理",建立孩子對自我的新認知

軒軒在書法班練習寫字,已經學了有半年多了。雖然在書法班上課的時候,寫的字還是不錯的,但是作業的字跡還是一塌糊塗。雖然媽媽說過軒軒很多次讓他認真寫作業,可是軒軒就是聽不進去,依然是我行我素:書法班的作業就認真寫,學校的作業就敷衍了事。為這事,媽媽不知道教訓了軒軒多少次。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媽媽無休止的嘮叨

一次,老師打電話給軒軒媽媽,問軒軒是不是在學習書法,想讓軒軒抄寫一篇文章作為班級代表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媽媽答應了老師,可是卻又擔心軒軒寫不好怎麼辦?

當軒軒得知自己要代表班級參加書法比賽的時候,心裡別提多高興了。他立刻要求媽媽給自己準備了專業的比賽用本和筆,選好了文章,一字一字的,認認真真的寫了起來。這篇參賽的作品在學校的書法比賽中得了"優秀獎"。這個時候,媽媽也發現軒軒寫作業的態度認真了。

後來軒軒對媽媽說:"媽媽,現在我們班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我在學習書法,還知道我參加書法比賽得獎了。我要是再不認真寫字就該被他們笑話了。所以我要好好寫字,把字寫好。"看著軒軒堅定的目光,媽媽欣慰的笑了。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認真寫字的孩子

軒軒通過書法比賽得獎這件事,改變了自己對寫字的態度,就是一種"配套心理",即想讓自己的行為配得上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而不是認為自己徒有虛名。

那麼什麼是"配套心理"呢?

"配套心理"也叫做"狄德羅效應",源於法國的哲學家狄德羅。有一天,狄德羅的朋友送給了他一件非常漂亮考究的睡袍,當他穿著這件很華貴的睡袍在自己的書房行走的時候,感覺到書房的環境和自己身上的這件睡袍很不和諧:傢俱破舊、地毯粗糙不平。於是為了與睡袍相配套,狄德羅便把書房裡的舊物品全部更換,書房終於配上了睡袍的檔次。

美國哈弗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提出來一個新的概念----"狄德羅效應",就是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總傾向於不斷的配置與其相匹配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也就是"配套心理"。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渴望達到內心與外在的平衡

人們對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會隨著自己身份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進而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使自己的言行能夠與自己的身份相匹配,這種心理狀態會一直衝擊著人們的內心,直到達到相互協調為止。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利用"配套"心理,來激發孩子內心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增加孩子的自控力。

1、 賞識孩子的優點,給予孩子肯定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候,父母的眼睛被矇蔽了,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卻視而不見。這種帶有"有色眼鏡"看自己孩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小明從小就是一個"淘氣包",經常搗亂,給父母惹麻煩,沒有少挨父母的教訓,可是小明就是改不了,甚至是越來越不聽話。

一次小明和小夥伴們在樓下踢球,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小夥伴們都嚇得跑開了,只有小明一個人站在那裡,這個時候,鄰居出來看到小明,問他是不是他踢的,小明不說話。小明的爸爸也過來了,不問青紅皂白的就對小明打了一巴掌,說到:"不讓你到處跑,你不聽,又惹禍了吧,趕緊道歉。"

鄰居的阿姨攔住了小明的爸爸,和藹的對小明說:"阿姨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因為阿姨經常看到你幫小區的爺爺奶奶拎東西。

那你能告訴阿姨,這件事情是誰做的嗎?不用怕,阿姨不怪你。"小明這時候才說:"不是我,我也沒有看清楚是誰?"後來一個小男孩帶著家長過來給鄰居道歉,說是自己不小心踢的。這個時候,小明的爸爸才知道自己錯怪小明瞭,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製造“配套心理”

從那天開始,爸爸媽媽發現小明變了,變得懂事了,不再淘氣了,還經常會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為鄰居阿姨誇他"是一個好孩子"。

因為"好孩子"的形象,讓小明開始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努力的向好孩子的目標靠近,做一個真正的好孩子,這就是"配套心理"的作用。

2、 心虛使人更進步

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毛浩然教授曾經有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演講,那是在2019年的開學致辭,裡面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個觀點:"虛心使人進步,心虛使人更進步"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毛浩然教授開學典禮致辭

在演講裡,毛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心虛使人更進步"的道理:在初入大學的時候,毛教授參加了學校的書法大賽,拿了三等獎,於是便被系領導和學生會的領導給盯上了,讓毛教授去用毛筆抄寫各類名單或者通知。這個時候的毛教授心裡其實是很得意的。

而毛教授當時並沒有練過毛筆,只寫過硬筆書法,寫的字真的是連他自己都看不下去,雖然輔導員說:"其實已經很好看了,可以了"。毛教授知道那只是輔導員安慰自己的話。沒有辦法,毛教授就加班加點的練習毛筆,因為不練,他覺得實在是太丟人了。這就是"心虛使人更進步"的由來。

當我們肯定孩子某一方面價值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有一種虛榮感,隨之而來的也是一種心虛感,"萬一我做不好怎麼辦?"這種想要和虛榮感相匹配的心態,就會激勵著孩子努力、向上,達到自己的預期值。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內心的壓力激勵孩子向上

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就在於要激發孩子內心的學習潛動力,讓孩子變得主動學習,主動接受。

3、 偶像的力量

偶像指的是具有號召力而擁有崇拜者的人。

一般能夠成為孩子偶像的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而我家孩子的偶像是"張顥",他是輪滑世界冠軍,在多次世界級的比賽中輕鬆奪冠。正是因為孩子喜歡他,才愛上了輪滑,並且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2016年張顥奪冠

記得在初學輪滑的時候,他的膽子很小,生怕摔倒,而且一摔倒了就哭。我就經常給他看張顥的比賽視頻,給他講述張顥練習輪滑的經歷,鼓勵他向張顥學習,並且告訴他

你也許就是下一個張顥。漸漸的,孩子變得堅強起來了,學輪滑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孩子在以後的輪滑訓練中更加的刻苦,並且在多次的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這就是偶像的力量。

孩子希望自己能夠向偶像看齊,成為偶像那樣的人,這種心理的暗示會讓孩子向著目標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功學專家羅賓曾說:"每個人身上有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媽媽們去喚醒他。"


嘮叨讓孩子不勝其煩,巧用

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所以現在就利用"配套心理"去喚醒孩子內心的小巨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