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扶風女性的品德之美

扶風歷史上德才兼備的女性不少,有助興西周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有巧制《璇璣圖》的蘇若蘭,有編撰史書的班昭,還有勸誡君王的班婕妤……對扶風人來說,這些名字並不陌生。她們雖然早已流逝於時間長河中,但她們身上所折射出的品德之美,依然值得當代女性思索與學習。

賢:西周太任:以身作則首創胎教

要把娃養好,從胎教開始。近年來,在很多機構的推波助瀾下,各種各樣的胎教理論層出不窮。現代胎教主要是一個“動”的胎教,可以概括為“信息刺激,互動交流”,著重於對胎兒大腦的開發和性格的培養。比如:光照、音樂等的信息刺激,撫摸、拍打、對話交流等。準父母們最大限度地開發胎兒的智力潛能,希望生下一個聰明健康的孩子。

歷史上扶風女性的品德之美

其實中國的胎教理論從西周時期就開始了。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記載:“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書,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記載:“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那時候的胎教主要是一個“靜”的胎教,概括起來就是“嚴守禮儀,清心養性”,通過孕婦自身的嚴格要求,來影響胎兒的品性。

而有文字記載的胎教,是從西周開始的,主人公便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太任是殷商貴族摯任氏的二女兒,生性端正嚴謹、敦厚賢淑,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後來太任成為季歷的王妃,效仿婆婆太姜的美德,盡心侍奉公婆,服侍季歷。她主持後宮立身端正,明理仁愛,人人敬重。太任有了身孕後,為了將來的孩子德行高尚,她開始嚴格要求自己。史書記載:“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眼不看亂七八糟的場景,耳不聽粗鄙淺陋的話語,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絕不歪著、偏著、斜著、跛著。食物沒有規則、味道不純正一律不吃,席子擺放不正不坐。

太任如此堅持要求自身的言行,姬昌生下來就非常聰明,學什麼都快,而且很知道禮儀。姬昌繼位後,“克明德慎罰”,使“天下三分有其二”,成為周朝的奠基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才:東漢班昭:續寫《漢書》被稱“女傅”

東漢時候,扶風才女班昭幹了件大事——繼承兄長班固的遺志,續編完成了《漢書》。這位歷史上學識淵博的女史學家和檔案學家,被尊稱為“曹大家”“女傅”。

歷史上扶風女性的品德之美

班昭編《漢書》的源頭得從她父親說起。班昭的父親班彪是一個歷史學家,班彪採集了許多歷史資料,作了《史記後傳》數十篇,為《漢書》編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班彪的子女班固、班超、班昭個個優秀,班彪過世後,其子班固在《史記後傳》基礎上編撰《漢書》,花費二十餘年時間,著成了《漢書》大部分。不幸的是,班固61歲辭世,《漢書》沒有寫完。

班固之妹班昭自小在書香中浸染,便擔負起了完成兄長遺志的重任。史書評價班昭“博學高才”,班昭奉旨在東觀藏書閣查閱古籍和檔案文獻,經過一番梳理、編著,續編《漢書》“表”八篇、“天文志”,最終完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漢書》。續寫史書難度頗大,在內容、風格、嚴謹程度等多方面有極高要求,但是班昭所續寫的《漢書》在內容和風格上呈現和諧統一,無斷裂補綴痕跡,受到了當時和後來人的高度認可,班昭的才學之高深由此可見。

《漢書》修完面世後,許多人不能理解。班昭作為通曉《漢書》的權威學者,當時許多達官貴人、讀書人都曾聽她講解,班昭對《漢書》的傳播普及作出了貢獻。就連著名經學家馬融也曾伏在藏書閣下,跟隨班昭學習《漢書》。

當時,即使皇宮裡的太后、皇后、貴人們,也視班昭為老師,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為皇宮女眷講課。鄧太后臨朝聽政後,特許班昭參與政事,班昭為政勤奮有才,博得鄧太后欣賞。

班昭不僅幫班固完成遺志,還助另一位哥哥班超歸國。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已平定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年邁時思念故土,上書朝廷請求回國。班昭上疏漢和帝,大意是班超以一己之力,輾轉西域,幸虧有陛下的庇佑,取得了一些功績,至今已有幾十年了。當初跟隨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滿七十,體弱多病,即使想竭盡報國,已力不從心;如有突發事件,勢必損害國家累世的功業……班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打動了漢和帝。最終,朝廷派人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還鄉。

義:漢代孟光:荊釵布裙伴夫隱居

1900多年前,扶風有一位姓孟的姑娘,她皮膚黝黑、樣貌醜陋,但卻成為後代女性的典範,為何?因為她心中有義:丈夫梁鴻因抨擊醜惡現實被追捕,她心生敬重,陪夫流離;梁鴻嚮往田園生活,她便簪荊釵、穿布裙,陪夫隱居……孟光之義,衍生出了“舉案齊眉”“荊釵布裙”的佳話。

歷史上扶風女性的品德之美


孟姑娘的婚姻是自己選的。民間傳說,孟姑娘雖醜,但純樸善良、熱心俠義。一次,她救助了一個餓暈荒野的書生,照顧書生月餘直至康復,書生向她求婚,被孟姑娘拒絕。俠義名聲傳開後,不時有求婚者上門,她都一一回絕,到了30歲還未婚配,父母就問她:“你到底想嫁什麼人?”孟姑娘說:“要嫁就嫁像梁鴻那樣的賢士。”鄉人聽說後,笑稱孟姑娘痴人做夢。

梁鴻是誰?梁鴻與孟姑娘是同鄉,是東漢有名的才子。梁鴻家境貧寒,但他讀書刻苦,學識淵博。梁鴻從太學畢業後,在上林苑放豬,一次不慎失火,蔓延到別的房屋,梁鴻把豬全部拿來賠償給受災者,並提出以做工來補償損失。此事了結後,梁鴻回到扶風,既沒有急著出書去論述自己的觀點,也沒有與其他文人辯論賣弄自己的學問,而是過著簡單的耕讀生活。

當時,許多大戶人家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梁鴻,梁鴻都拒絕了。但聽到孟姑娘的心聲,梁鴻當即下聘禮迎娶孟姑娘。成婚後,梁鴻卻一連七天對盛裝的妻子不聞不問,孟姑娘不解,梁鴻說,我想娶一個願與我隱居的樸素妻子,而你穿著絹綢衣服、塗著脂粉,並非想象中的樣子啊。孟姑娘笑說,我早就準備好了陪你隱居,遂戴上荊枝做的釵,穿上粗布裙子,忙活起家務。梁鴻感慨:這才是我喜愛的妻子啊,併為愛妻起名孟光,字德耀。

一日,兩人路過洛陽,梁鴻看到洛陽城巍峨富麗,沿途百姓卻生活艱難,便作了一首《五噫歌》諷刺東漢朝廷勞民傷財、浪費民力。皇帝劉炟看到此詩後大怒,並下令抓捕梁鴻。梁鴻和孟光隱姓埋名,跋涉千里前往吳地,在當地大族皋伯通家中做工,給人舂米過活。偶然間,皋伯通看見孟光為丈夫送飯時,恭敬地將盛飯的盤子高舉齊眉,請丈夫進食。皋伯通心想,一個僱工能得到妻子這般敬重,定非等閒之輩,遂與梁鴻相交,發現梁鴻果然有大才,便騰出屋舍,熱情款待梁鴻與孟光。此後,梁鴻創作了十餘篇獨具匠心的詩文。

梁鴻有才,孟光有義,兩人彼此欣賞、相互成就,也帶給人們啟示,相比於物質和外貌的吸引,兩人精神品格之間的吸引,更顯貴重。寶雞日報 李波 張瓊 插畫:陳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