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扶风女性的品德之美

扶风历史上德才兼备的女性不少,有助兴西周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有巧制《璇玑图》的苏若兰,有编撰史书的班昭,还有劝诫君王的班婕妤……对扶风人来说,这些名字并不陌生。她们虽然早已流逝于时间长河中,但她们身上所折射出的品德之美,依然值得当代女性思索与学习。

贤:西周太任:以身作则首创胎教

要把娃养好,从胎教开始。近年来,在很多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各种各样的胎教理论层出不穷。现代胎教主要是一个“动”的胎教,可以概括为“信息刺激,互动交流”,着重于对胎儿大脑的开发和性格的培养。比如:光照、音乐等的信息刺激,抚摸、拍打、对话交流等。准父母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胎儿的智力潜能,希望生下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

历史上扶风女性的品德之美

其实中国的胎教理论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记载:“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书,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那时候的胎教主要是一个“静”的胎教,概括起来就是“严守礼仪,清心养性”,通过孕妇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胎儿的品性。

而有文字记载的胎教,是从西周开始的,主人公便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太任是殷商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生性端正严谨、敦厚贤淑,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后来太任成为季历的王妃,效仿婆婆太姜的美德,尽心侍奉公婆,服侍季历。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明理仁爱,人人敬重。太任有了身孕后,为了将来的孩子德行高尚,她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史书记载:“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眼不看乱七八糟的场景,耳不听粗鄙浅陋的话语,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绝不歪着、偏着、斜着、跛着。食物没有规则、味道不纯正一律不吃,席子摆放不正不坐。

太任如此坚持要求自身的言行,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学什么都快,而且很知道礼仪。姬昌继位后,“克明德慎罚”,使“天下三分有其二”,成为周朝的奠基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才:东汉班昭:续写《汉书》被称“女傅”

东汉时候,扶风才女班昭干了件大事——继承兄长班固的遗志,续编完成了《汉书》。这位历史上学识渊博的女史学家和档案学家,被尊称为“曹大家”“女傅”。

历史上扶风女性的品德之美

班昭编《汉书》的源头得从她父亲说起。班昭的父亲班彪是一个历史学家,班彪采集了许多历史资料,作了《史记后传》数十篇,为《汉书》编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班彪的子女班固、班超、班昭个个优秀,班彪过世后,其子班固在《史记后传》基础上编撰《汉书》,花费二十余年时间,著成了《汉书》大部分。不幸的是,班固61岁辞世,《汉书》没有写完。

班固之妹班昭自小在书香中浸染,便担负起了完成兄长遗志的重任。史书评价班昭“博学高才”,班昭奉旨在东观藏书阁查阅古籍和档案文献,经过一番梳理、编著,续编《汉书》“表”八篇、“天文志”,最终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书》。续写史书难度颇大,在内容、风格、严谨程度等多方面有极高要求,但是班昭所续写的《汉书》在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和谐统一,无断裂补缀痕迹,受到了当时和后来人的高度认可,班昭的才学之高深由此可见。

《汉书》修完面世后,许多人不能理解。班昭作为通晓《汉书》的权威学者,当时许多达官贵人、读书人都曾听她讲解,班昭对《汉书》的传播普及作出了贡献。就连著名经学家马融也曾伏在藏书阁下,跟随班昭学习《汉书》。

当时,即使皇宫里的太后、皇后、贵人们,也视班昭为老师,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为皇宫女眷讲课。邓太后临朝听政后,特许班昭参与政事,班昭为政勤奋有才,博得邓太后欣赏。

班昭不仅帮班固完成遗志,还助另一位哥哥班超归国。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已平定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年迈时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上疏汉和帝,大意是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西域,幸亏有陛下的庇佑,取得了一些功绩,至今已有几十年了。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体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班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动了汉和帝。最终,朝廷派人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还乡。

义:汉代孟光:荆钗布裙伴夫隐居

1900多年前,扶风有一位姓孟的姑娘,她皮肤黝黑、样貌丑陋,但却成为后代女性的典范,为何?因为她心中有义:丈夫梁鸿因抨击丑恶现实被追捕,她心生敬重,陪夫流离;梁鸿向往田园生活,她便簪荆钗、穿布裙,陪夫隐居……孟光之义,衍生出了“举案齐眉”“荆钗布裙”的佳话。

历史上扶风女性的品德之美


孟姑娘的婚姻是自己选的。民间传说,孟姑娘虽丑,但纯朴善良、热心侠义。一次,她救助了一个饿晕荒野的书生,照顾书生月余直至康复,书生向她求婚,被孟姑娘拒绝。侠义名声传开后,不时有求婚者上门,她都一一回绝,到了30岁还未婚配,父母就问她:“你到底想嫁什么人?”孟姑娘说:“要嫁就嫁像梁鸿那样的贤士。”乡人听说后,笑称孟姑娘痴人做梦。

梁鸿是谁?梁鸿与孟姑娘是同乡,是东汉有名的才子。梁鸿家境贫寒,但他读书刻苦,学识渊博。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在上林苑放猪,一次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把猪全部拿来赔偿给受灾者,并提出以做工来补偿损失。此事了结后,梁鸿回到扶风,既没有急着出书去论述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与其他文人辩论卖弄自己的学问,而是过着简单的耕读生活。

当时,许多大户人家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梁鸿,梁鸿都拒绝了。但听到孟姑娘的心声,梁鸿当即下聘礼迎娶孟姑娘。成婚后,梁鸿却一连七天对盛装的妻子不闻不问,孟姑娘不解,梁鸿说,我想娶一个愿与我隐居的朴素妻子,而你穿着绢绸衣服、涂着脂粉,并非想象中的样子啊。孟姑娘笑说,我早就准备好了陪你隐居,遂戴上荆枝做的钗,穿上粗布裙子,忙活起家务。梁鸿感慨:这才是我喜爱的妻子啊,并为爱妻起名孟光,字德耀。

一日,两人路过洛阳,梁鸿看到洛阳城巍峨富丽,沿途百姓却生活艰难,便作了一首《五噫歌》讽刺东汉朝廷劳民伤财、浪费民力。皇帝刘炟看到此诗后大怒,并下令抓捕梁鸿。梁鸿和孟光隐姓埋名,跋涉千里前往吴地,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中做工,给人舂米过活。偶然间,皋伯通看见孟光为丈夫送饭时,恭敬地将盛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皋伯通心想,一个雇工能得到妻子这般敬重,定非等闲之辈,遂与梁鸿相交,发现梁鸿果然有大才,便腾出屋舍,热情款待梁鸿与孟光。此后,梁鸿创作了十余篇独具匠心的诗文。

梁鸿有才,孟光有义,两人彼此欣赏、相互成就,也带给人们启示,相比于物质和外貌的吸引,两人精神品格之间的吸引,更显贵重。宝鸡日报 李波 张琼 插画: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