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我在回憶裡和新年告別

我在回憶裡和新年告別

扶風——我在回憶裡和新年告別


窗外斷斷續續的鞭炮聲,朋友圈裡各種關於元宵節和疫情的祝福,這個年、這個元宵與所有的中國人來說,是過得比較簡樸、比較艱難、更是難忘,相信若干年後,全民國人都會記得2020這樣一個有愛的新年。

新年大家過得慌忙又緩慢,第一個14天的等待期終於熬過去了,我們還有第二個14天要奮戰,恰巧今時是傳統元宵節,所有的儀式感簡簡單單的過去了,一碗白淨香甜的湯圓告別的我們的節日“元宵節”。

今天我隨父親一起回鄉下一趟,按習俗送祖先回到自己的地方,家裡各路神仙簡單燒燒香,放了貢品,又匆忙整理好東西回來,一路上,不斷浮現出兒時過新年、過元宵的熱鬧景象......

兒時的我們,一切還沒有現在發展這麼好,沒有網絡、沒有抖音、沒有快手、沒有微博、沒有疫情......年,就從臘月十七八號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七八才結束。

那時家裡的房屋是土房,臘月十七八鄉里各家各戶開始“掃舍”,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打掃衛生。只不過我們的“掃舍”是大型的打掃衛生,家裡的角角落落裡都要掃一遍,房梁的灰塵、閣樓裡的灰塵、房簷牆角的蜘蛛網、房間炕眼裡的菸灰、廚房灶臺裡的菸灰、豬圈裡的豬糞、羊圈裡的羊糞......都要一一打掃乾淨。接著房子外牆要重新刷一遍,選擇陽光明媚的一天,大清早起來,用白石灰和上清水,攪拌至渾濁,長竹竿上綁好掃把,蘸上石灰水,從上至下,由左向右,一遍一遍的刷,雖及不上匠人的工藝,等到牆壁幹了以後,看起來也著實讓人舒心。外牆舒心了,內牆自然也不會放過,家人們不知道哪裡要來的報紙,早早的收起來,這個時候就大有用處了。新年自然要有新面貌,清早起床,炕上的被褥收拾乾淨,空留一張蒲編的席,撕下去年的舊報紙,端來一小盆和好的漿糊放在炕頭,還有一把椅子,放在炕上,拿來新報紙,孩子在炕頭一張一張的刷上漿糊,大人站在椅子上,從最高處往下貼。刷的時候偶爾還看看報紙上估計早已過時的新聞,邊刷邊讀給大人聽,一個晌午的時間,房間的舊報紙換上新報紙,這時也是滿手、滿臉的漿糊,幹了的漿糊硬邦邦的,卻有點不捨得洗掉,這其中快樂的滋味只有自己懂得。也有的家裡,孩子學習好,年年都是“三好學生”“班級前三名”“優秀班長”“競賽第一名”各種獎狀貼滿了牆,這樣牆壁自然是幾年都不會去換,這是這個孩子的榮譽、是一家人的驕傲和炫耀的資本。

到了臘月二十初,媽媽們開始趕集,幾人結伴,一路歡聲笑語,就到了集市。熱鬧的集市,各個村組的人接踵而至的來到鄉里的集市裡,給自家孩子挑選顏色鮮豔的衣服,哪家商鋪裡都是滿滿的顧客。集市街道兩旁各種字體的對聯,各路神仙的畫像,十二生肖的畫像,各種顏色豔麗的掛曆和畫張,蠟燭、薰香。自然還有兒時常吃不厭的麻糖、油糕、甑糕、餄烙、醋粉、擀麵皮、粉皮......麻糖上灑滿芝麻、油糕裡裹著紅糖,放至大油鍋裡炸至金黃再出鍋,一邊擺放一邊叫賣著;甑糕是用大米做的,裡面有葡萄乾、紅棗,大致三層,放在蒸鍋上冒著熱氣,吃起來甜而不膩,看的孩子們直流口水;餄烙、醋粉顏色為棕褐色,擀麵皮為乳白色、粉皮潔白透亮,都是麵食的一種,澆上湯汁,美味不可擋。集市菜場各種蔬菜都是成捆成捆的被賣掉,儘管商人的手被凍得生瘡裂口子,他也不在意。集市盡頭,各種新蒸籠、席蓋(蒸饅頭時蓋在饅頭上面,鍋蓋底下,防止蒸汽漏掉),鍋蓋、碗筷、桌椅套裝、傢俱。整個集市琳琅滿目,顧客們各自籌備著年貨,趕集可不是一天兩天就好的,一直到臘月二十七八都還是熱熱鬧鬧的。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年滿12歲的孩子家人要辦宴席,為孩子還願。多數孩子是小時候不乖巧,父母就會幫孩子許一個願,到了孩子12歲時要還願。這一天還願的孩子家裡是最熱鬧的,親戚朋友,鄉里鄉親都會來參加,還願的孩子穿著新衣裳,脖子上戴著自己許願時的錢,身上披著顏色鮮亮的紅色被面,要為來參加宴席的人們敬酒,感謝大家的到來,宴席到下午一兩點陸續結束了。傍晚的時候,各家忙著祭祀灶王爺,俗稱“送灶爺”。到了晚上,把去年除夕貼的舊灶爺取下來,點著送到天上去。在去灶爺之前,要給灶爺上貢品,一般是灶糖和灶乾糧,灶乾糧是有講究的,用麵粉做成空心圓。可以戴在手腕或者腳腕,也有的家裡特意做的大一些,可以給孩子戴在脖子或腰上。圓四周用剪刀或者牙籤做各種花型,裡面放有十三種大料粉,花椒葉等,在鍋裡烙至四周金黃。貢奉給灶爺,等到灶爺上天后,貢品第二天自家的孩子就可以吃了,孩子們左手右手帶著,吃的倒少,更多時候是拿出來玩。

臘月二十四五或者後面幾天,開始蒸饃饃,各家時間不一樣,大都在這個時段。蒸饃的前天晚上就開始發麵,面盆放在炕頭最熱乎的地方,這樣熱乎一個晚上,第二天面才能發的更旺,蒸出來的饃饃才是白白胖胖的,才能在家裡請客吃飯的那天得到親戚的好評。蒸饃這一天也有講究,最好家裡不要來人,無論是近親的還是村裡人,都不要來家裡,不然蒸出來的饃饃不好看,所以蒸饃這一天家裡的大門最好是關上。孩子負責燒火、男人們負責砍柴送柴火到廚房,女人們負責揉麵、包包子、卷花捲,第一鍋和第二鍋一般是蒸饅頭,蒸出來的饅頭如果白白胖胖的,就可以放心的蒸後面的包子、花捲了,包子餡多半是素餡和油麵餡,白蘿蔔、紅蘿蔔、蒜苗、粉條、大白菜......各家也不一樣,油麵是麵粉和上菜籽油、撒上蔥花或者蒜苗、放入香料、鹽巴,均勻攪拌至全部金黃,各家的包子出來也是不一樣,有包的很好看,有包的醜的。花捲裡卷著油、芝麻、鹽,各式各樣的花捲就出來了,這時候就看誰家的媳婦手巧了。有時候蒸完饃饃的鍋正好用來滷肉,滷肉時放入大料,鍋眼裡大火好好燒著,等著大料入味,撈出來,家裡每人滷一碗肉,撒上蔥花,裡面放些麻糖,就著新出鍋的鍋盔,這大概是盼望許久後的第一頓美味了。吃好飯,開始做臊子,臊子是臊子面的精華,面好不好吃,就在於臊子了。臊子是豬肉做的,最好是五花肉,平時不怎麼吃肉的家人們,會在年底買個十斤左右的五花肉,等著做臊子。鍋裡放油、薑片五花肉翻炒至肉出油,依次放入料酒、八角、桂皮、香葉、乾的紅辣椒、大蔥,翻炒均勻後,倒入適量醬油,中火慢燉,這時自家釀的陳醋派上用場,最後倒入陳醋,醋基本要蓋過肉,過個十幾分鍾待到鍋裡的湯汁快乾時,攪拌均勻後關火,最後裝盤盛出來。孩子們守在鍋邊就為等待第二頓的美味,啃骨頭,吃饅頭蘸的臊子湯汁,酸酸的,香香的,滿嘴滿手的油,手上用嘴巴舔了一遍又一遍,只見那湯汁快要流進袖口了......

臘月三十在人們的期盼中來到了,年三十下午各家廚房裡剁著餃子餡,擀著餃子皮,包著各式各樣的餃子,準備著年夜飯;院子外面掃的乾乾淨淨,先貼一家之主灶爺,再從門口土地爺開始一路貼一路磕頭燒香,直到最後一個倉神爺,每位神仙神位處,點一支蠟燭,燒一炷香。門神是最後要等到將祖先從墓地裡請回來後,才可以貼上去的,大紅的鐵門,貼上神武的門神,紅底黃色字跡或黑色字跡的對聯貼兩側,掛上鮮紅的大燈籠,天剛一黑下來,各家燈火亮了起來,年就真正的開始了。

帶著做好的年夜飯,去自家長輩家拜年,吃年夜飯,領取自己的壓歲錢,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長輩們道說一年的瑣碎事情,外出工作的年輕人聊著自己的工作,孩子們這個時候眼中只有年夜飯和壓歲錢,他們才不會理會大人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著新年帶來的喜悅和歡快。守夜看春晚,說好一直守到第二天新年第一天的到來,最後還是睡著了,新年第一天在凌晨連綿不斷的鞭炮聲中到來了,心裡道一聲“新年好”,立刻起身穿好早已放在炕頭櫃的新衣裳。

年初一小孩子互相串門誇耀自己的新衣裳,學生們早約好同伴不知道去哪裡遊玩了,大人們安頓好家人後,陸陸續續去村裡的廟裡拜佛燒香,望新一年裡,家人一切安好。或是去誰家串門聊天,坐在熱炕上,嗑著瓜子,含著糖果,看著未完的春晚,大家各自互補打擾,各自安好。新年伊始,一切安好,心中歡喜。

初二至初十輪流走親戚,這家走了去那家,那家去了再到另一家,相聚相離,熱熱鬧鬧互相拜年。這些天,每天晚上孩子們邀約自己的小夥伴挑燈籠,燈籠是舅舅們送的,有蓮花燈籠、白菜燈籠、玉兔燈籠、大紅燈籠......多以大紅燈籠為主,全是摺紙做的,簡單卻很美好,很多時候到晚上十點多都不回家休息,蠟燭沒有了,回家再去點一支新蠟燭繼續挑。像走親戚一樣,一家去了再去另一家,或是幾個人聚在一起說悄悄話,從來不會覺得夜裡害怕,許是因為心中歡喜。

直到正月十三各家又開始蒸饃饃,年前蒸的饃饃走親戚的時候吃的所剩無幾,正月十三蒸的饃饃除了饅頭、包子、花捲外,要多一個花樣,就是“老鼠饃”。老鼠饃的花樣也是各家不一樣,老鼠饃是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祭祀給灶王爺做貢品,感謝灶王爺對一家人的照顧。正月十五各家要把祖先們送回自己的地方,送回去的時候要帶一個紅燈籠的,給祖先照亮回去的路,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孤單。元宵節晚上,孩子們挑的燈籠全部都要燒掉,到了晚上,一聲聲鞭炮聲中,孩子們就開始“打燈籠”了,看不清是誰,不知道是誰用石子打的,一不小心就著火了,也不問是誰,也不生氣,大家一起圍過來看著燈籠慢慢的灰燼,再回去拿一個燈籠,繼續挑著,一條街一個晚上都是亮亮堂堂的,孩子們的臉也被烤的通紅,紅撲撲的臉蛋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燈籠打完了,才一個個不捨的回家了。年味也在那一刻慢慢的淡去了,陸陸續續又開始農忙......

2020年,我們少了些許年味,少了集市的熱鬧、少了年夜飯的團圓、少了鞭炮聲,少了相聚,少了燈籠,夜裡少了光亮,但我們心中對家人的愛未曾減少,對新年的祝福未曾減少,對朋友的思念未曾減少,所有的一切都始終如初,從未遠離。無論在哪裡,心都在一起,愛不曾改變,不曾走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