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說到哲學這個詞,我們都覺得太深奧,給孩子講,他們能聽懂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生活中處處有哲學,端看你怎麼看,怎麼講。

在說正事前,先說一件真事。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我兒子四五歲時,每天早上都膩膩歪歪,不想去幼兒園,要費好多唇舌才能哄著去。有一天,時間已經不早了,他還是扯著我的衣襟不讓走。我哄他說:“媽媽要趕緊走了,再晚就遲到了,會被領導批評,還會扣媽媽的錢哦。”他氣憤地摟過我的脖子說:“你去給你們領導說,就說我說的,以後上一天,休三天!”聽著他霸氣側漏的話,我真是哭笑不得。小小的他,肯定覺得,既然領導能給我定規矩,那他應該也能給領導做決定。

我現在已經忘了當時是怎麼接的他的下文,但應該說服力不強,因為後來是抱著他硬塞給幼兒園老師的。由此,我想到,雖然孩子小,但有時候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深度是大人始料不及的。如果能抓住他們思維的觸發點,及時給與適當的引導,那效果肯定比我當時的處理方式要好。

就像這個規則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甚至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能理解什麼是規則嗎?大人應該怎樣和他們講規則?給孩子背定義,講大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最好的辦法是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春雨潤無聲地來滲透,而且最好是在事件發生前,就能讓他明白,從而自覺地理解規則,執行規則,那就不會遇到我那種尷尬了。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青豆童書館出版的這本《貓國嘰裡咕嚕寶典》就很說明問題。這本書把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了世界背面一個神秘的國度——貓國。貓國裡有一本人人都要遵守的神聖寶典,那就是《貓國嘰裡咕嚕寶典》,裡面對王國人的一言一行都做了細緻的規定。但小貓嘀嚕卻總是忘記“寶典”裡的規定,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為了讓他遵守規則,國王派了王國裡的貓博士去治療他,讓貓王子,貓公主去感化他,甚至親自出面教育,結果,都失敗了。不僅如此,貓國王還被嘀嚕“傳染”,體會到了按自己心意做事的快樂,決定廢除寶典,可是,嘀嚕卻又不樂意了。這其中的理由嘛,就很耐人尋味了。

自由與規則一直是人們熱烈探討的話題,有時候連大人都不好把握其中的度,怎麼給孩子講好這個深奧的哲學問題呢?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首先,作者用具體的事例代替了抽象的名詞,讓一切難懂的術語變得觸手可及。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可能理解不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就是規則。但他知道,飯前便後要洗手,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過馬路要等紅綠燈,等等,這些就是規則的具體內容。故事中,作者用《貓國嘰裡咕嚕寶典》作為規則的代表,對貓國的人們做出了一系列限制:晚上工作、學習、發呆,白天睡覺、打呼嚕、磨牙;出門得戴帽子,喝咖啡時要微笑,吃飯時不能使用刀叉和筷子;要用爪子捧著吃魚……這些規定繁瑣而死板,讓人不勝其煩。那什麼是自由呢?自由就是自己做主,不受約束和限制。就好像書中的小貓嘀嚕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己給一些固有的事物命名啊,貓不叫“貓”,叫“草”;魚不叫“魚”,叫“蘿蔔”……,他還學著一邊吃魚,一邊甩尾巴,還用尾巴去釣魚,這一切都讓他感到釋放自我的快樂。

孩子們通過這些具體的事例就知道了,哦,原來貓爸爸貓媽媽,甚至貓王子、貓公主那樣的做法就是守規則,小嘀嚕那樣做就是自由。被約束的感覺不好,而做自己卻很有趣。概念理解了,利弊也清楚了,怎麼處理二者的關係呢?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作者同樣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貓國王見勸說無效,就改變了做法,宣佈廢除寶典,人人都可以編一本自己的寶典。人人都可以做主了,可王國裡卻亂了套。人人都有自由,就等於誰都沒了自由,全國亂得連一個小小的頒獎會都開不起來了。最後大家通過切身的體會得出:生活中不能人人都自由,必須要保留一定的規則,比如,交通規則、觀影規則、餐廳利益規則等,“凡是有其他人在的場合,或者集體活動時,就不得做妨礙其他人的事”。所以呢,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規則,只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得到相對的安寧和幸福。這個結論不是書中直接告訴孩子的,而是用具體生動的事例體現出來的,孩子們接受起來毫無難度。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其次,在敘述故事過程中,作者運用誇張幽默的語言代替了枯燥板正的說教。中國文學歷來講究“文以載道”,寫文章一定要說明道理,弘揚精神,即使兒童文學也要如此。但有些道理不是非要板著臉訓人,誇張幽默更容易深入人心。尤其對小孩子來說,“蹲下來”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說話,效果更佳。比如,故事中的嘀嚕媽媽為了讓兒子遵守規則,特地編了兒歌讓他背誦:我的媽媽的爸爸是宰相,我的爸爸的哥哥是國王。我的媽媽的爸爸是宰相,我的爸爸的哥哥是國王。……讀著這樣的歌謠,你是不是能想到你家小區樓下超市門口搖搖車裡唱的: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奶奶,……孩子對此肯定也非常熟悉,並有一種莫名的喜感。而嘀嚕則把媽媽的歌謠改成了:我媽媽的爸爸是在笑,我爸爸的哥哥是蟈蟈 ……這種場景想必大人孩子也熟悉吧。還記得那首被改成“千瘡百孔”的《春曉》嗎——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一咬一個包,十年好不了。小孩子就是有這種幽默惡搞的天分。這種情節設置和幽默是孩子們能迅速理解並能有代入感的。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同樣的,為了商量給嘀嚕的獎勵,貓大臣們想出的各種各樣的獎勵更是讓人噴飯:獎麻雀,獎蚯蚓,獎魚鼠脆脆餅!瞧瞧這千奇百怪的獎勵,瞧瞧這“不正經”的名字,一個大獎,怎麼能這麼隨便呢?這就是無規則帶來的後果!作者就是通過這些誇張的描寫來讓讀者看到了人人自由的可笑和荒謬。孩子們在笑聲中充分理解了規則的必要性,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此時的“不說”就是“說”!

再次,作者運用對比的方式突出了個性和想象的樂趣。嘀嚕的率性快樂和貓王子、貓公主的老成、無趣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孩子,王子和公主被各種規則拘束得沒有一點個性,這樣的孩子雖然懂事,卻缺少靈性。而嘀嚕因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顯得快樂、聰明,有創意。

此外,王子、公主、國王的前後變化也形成了有趣的對比。他們以前遵照寶典生活,一絲不苟,沒有快樂,而當他們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後,天藍了,雲白了,臉上也有笑容了,生活也變得美好了。這種前後的變化更能說服作者想要表達的個性。作者充分發揮想象,結合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讓自由與規則這種深奧的哲學問題充滿詩意,充滿快樂。

用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

整本書語言活潑生動,充滿生活氣息,一個個熟悉的生活場景,把大人帶入逝去的童年時光。一個個立體豐滿的人物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給孩子播下了哲學的種子,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