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云游”,畅享文化大餐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杨璐

“英雄何所惧,誓保普天晴。切盼归期将至,留君再叙前情……”、“瘟疫肆虐奔前线,策马戎装挥剑。天意合人愿,举国欢庆双飞燕。”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于洪波与同为中山医院消化科医生的徐德魁,夫妻双双上阵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伉俪情深,隔空赋诗。最近,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中山医院在公众号上推出的“医者情”栏目,为市民呈现出医者文艺的另一面,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战疫一线的英雄们,更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疫情之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关闭,1月30日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国内率先推出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系列线上服务,精心策划推出了展览解读、文物赏析、在线阅读、视频培训、征集展示、在线直播等15个类别百余个项目,满足了宅在家里的市民享受文化服务的迫切需求。宅家“云游”,成为了疫情防控期间文化生活新方式。

一部手机在手,公共文化服务尽享

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吹响线上资源集结号,整合各场馆线上服务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供市民选择。同时,中心全部动员起来,制作数字资源、录制培训视频等开展线上服务,还将线下活动转化到线上并策划开展线上活动,以各种方式通过网络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市民“手”上、“眼”前。

在博物馆方面,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或者PC端可享“云游博物馆”,有旅顺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的虚拟博物馆,此外还推出了网上博物馆和线上看展览,有大连博物馆近代大连、大连·我的家等,用VR和动画等技术通过网络提供虚拟展厅观展服务。科技手段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如云游一般。在数字图书馆方面,大连市图书馆、大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整合馆内数字文献资源,推出在线阅读、有声读物等服务,4000多种人文畅销期刊、30000多册畅销图书、300多种主流报纸等数字图书资源向公众免费开放,为市民打造城市“云书房”。为方便市民“一站式”享受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大连公共文化”微信公众号还特别推出了“服务不打烊”、“微阅读”等系列小程序,海量数字文化资源触手可及。在数字文化馆方面,也同样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活动。文化超市里有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大众摄影、戏曲曲艺的视频教程,以及音乐舞蹈、综艺晚会、戏曲曲艺、文学影视和非遗传承的在线赏析。

另外,大连市文化馆的非遗云课堂、原创广场舞、群星讲堂等在线培训栏目,让市民在家里就可以跟着视频和辅导老师练形体、学舞蹈、做手工。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的“习武战‘疫’”系列武术教学视频和直播培训,受到了网民的追捧。线上主题活动也丰富多彩,引发热烈反响。大连美术馆策划举办的“我爱我家”主题手机摄影系列线上展览,得到了世界各地网友的踊跃参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爱的传递——童声助力抗疫”特别活动,组织小读者们“声”援湖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还陆续收到了社会各界投稿的音乐、戏曲、曲艺、朗诵、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或是反映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和有关人员的感人事迹,或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防疫常识,或是彰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部分作品已陆续在相关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展示。

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今后将作为常态化工作

2月5日,“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官方抖音号正式开通,推出“在线直播”、“专题视频”等更受年轻人喜欢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相继推出了多场网络直播。大连自然博物馆“远古的生命——中生代生物化石展”的策展人,研究员、博士沈才智带领市民揭秘中生代古生物背后的故事;画家关震本人带领观众领略“春色尽染——关震现代蜡染绘画展”的文艺之美;大连博物馆“大连·我的家”策展人、副研究馆员赵琦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共同开启回忆之门。由中心策划拍摄的文化专题片《大连藏宝》也在抖音平台正式上线,展示滨城精美至宝。看到这些精彩的直播,观众大呼“过瘾”,其新颖、快捷的呈现方式得到众多好评。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大量文化活动“赶上云端”,看似是应急之举,其实是技术进步以及这些年文化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让习惯于线下看演出、看展览的观众,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往,公共文化服务更注重线下,疫情之下,传统的线下文艺行业遭受重大冲击,而新兴的数字传播却由于在线消费的特点而优势凸显,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启示新思路新方向。面对这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大考”,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微信、网站、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数字文化服务,中心新媒体及各分支机构的新媒体平台加大信息推送频次和数量,自1月23日以来累计推送各类信息1500余条。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化危为机将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常态化工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