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隨著商業不斷髮展,不僅商業的數量在增多,商業的種類更加繁多,過去主要以底商、購物中心位置,現如今增加了商業街、文旅地產!映入眼球的常態:目前許多商鋪都存在空置狀態,要麼歸屬於業主,要麼歸屬於開發商,只要是商鋪就存在招商過程,區別在於難度係數不同!

有的樓盤啟動招商幾年依舊未填滿商家,而有的樓盤雖然經常更換商家,但已經賣到業主手中,從事商業地產方面的朋友都會認為:招商在前,銷售在後!這個理論拿到實際中來果真如此嗎?

筆者從事商業地產多年,經歷過5個商業項目,從這五個項目發展來看,招商與銷售並沒有前後之分,只是現階段更符合招商在前的理論,與此同時也有銷售在前的情況。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常規:先招商,後銷售!

現狀:商業地產發展迅速;商鋪數量多;消費者不集中。

目的:通過招商給人們樹立購買商鋪信心;用“短期”高租金提高商鋪“長期”單價,從而提升利潤空間;促進商鋪銷售為公司回款。

運作思路

(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常人喜歡用“眼”看待現象,認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其實並沒有錯,但是眼睛看到的事物只是代表它此時此刻存在。

對於周邊沒有較多居民的新建樓盤,開發商很難銷售商鋪甚至房產,原因是沒人敢肯定未來能成啥樣,買的商鋪租不出去咋辦?自己經營沒多少人購買咋辦?一大堆問題浮現在人們腦海中,說明人們不敢去大膽預測,更不敢貿然去購買,除非親眼見到商鋪不難出租!

要知道開發商高層可謂人才濟濟啊,存在顧慮便打消“顧慮”是銷售的一貫作風,用眼見為實的方式攻破防線,此時策劃和領導的作用得以發揮出來,經過招商宣傳、拓展拜訪、談判簽約、運營管理四個步驟啟動招商程序,後續的銷售也就不再困難。

這樣下去有一定的“泡沫”風險,業主轉手困難,在於單價較高!例如開發商修建出商鋪,招商過程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來促進商家入駐,體現在廣告費用,市內廣告位一年一般情況下十幾萬,另外招商人員的提成、工資開銷,以及為商家提供的免租條件,業主買鋪往往只看到高租金而忽略高免租,羊毛出在“豬”身上是個幌子,只是把羊包裝成了“豬”!高租金對應著商鋪單價更高,購買後一旦租賃商家“撤場”將難以繼續出租,最終受益方是開發商,損失方是商家與業主!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二)用主力店帶動“非主力店”!

大樹底下好乘涼,先招“主力店”入駐,後帶動“非主力店”。

區別:

  1. 主力店租金低、免租期長、面積大、資金投入多、起領頭羊作用!
  2. 非主力店租金高、免租期短、面積較小、資金投入相對較低、容易頻繁更換!

開發商招打造商業氛圍單單靠小店支撐並不現實,一方面管理難度大,更換率高,難以長久,另一方面一般小店的經營體系不夠成熟,容易被大店競爭從而pass掉!

舉例:

一個商業樓盤啟動招商階段,都會確定好主力店,如永輝超市、五星級酒店、電影院、兒童遊樂場、酒樓等,由於主力店投入資金較多,即使前期處於虧損狀態,也能保證持續經營,畢竟裝修投入大於前期虧損,使得主力店更加長久,市面上的租金存在價格“虛高”現狀,對於主力店卻不受影響,在於主力店的拓店調研分析更加貼近市場,將風險降至最低,使得在租金成本方面有較好的把控,例如一個商業綜合體中,主力店的租金會低於非主力店的30%左右,同時免租期超過非主力店30%-100%。

非主力店因為自身面積較小,與開發商談判資本更少,使得開發商面對非主力店出現可選可不選兩種決策,這時候的非主力店往往看中的是整個樓盤能否活躍起來,不求從中獲取暴利,但求能分得一杯羹。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三)招商啟動一段時間後,隨即開盤銷售!

招商是過程,銷售是目的!趁著招商火候正旺,將商鋪銷售實現資金回籠。

舉例:

某商業綜合屬於星力集團招商運營管理的輕資產,自身具備了商家資源,與商家達成了戰略合作,每運作一個樓盤都會有商家前去開分店,在商家還處於裝修過程中,便啟動開盤銷售階段,商家買商鋪目的明確:包出租,統一管理經營,大品牌有實力;而開發商的目的同樣“單純”:商鋪價格更高,提升了回款速度!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商鋪在短期持續暢銷。

這類情況是三方參與其中:業主(出資方);品牌輸出、運營管理方(獲利方);開發商(獲利方)。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非常規:先銷售,後招商!

分為兩種情況:

(一)城市中心(老城區)。

優點:老城區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更多,投資商鋪的首選。

缺點:商鋪售價更高,使得後續出租的租金也更高。

這類商鋪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招商先行,老城區的價值已然可見,在人們腦海中已經浮現出“易租、易轉”情景,一方面老城區有著穩定的消費人群作為支撐,另一方面老城區商業氛圍已經成熟,是商家開店首選之地

例如一個商業體修建在老城區中,屬於拆遷重建項目,原本是住宅區,拆遷後建成商鋪加公寓式建築,底下4層為商鋪,4層以上是公寓,商鋪的單價在7萬元左右,公寓的單價在7000元左右,均高於所在市的商鋪單價和住宅單價,雖然價格最高,但是不少人願意去購買,就是看中了所處在的位置,即使開發商不統一運營管理,買下來後也不愁出租,這種商業體的招商反而排在招商後面。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二)社區底商。

優點:單價低,有穩定的消費需求,為小區業主提供配套服務,可自營或出租。

缺點:前期入住率不高,需要時間沉澱商鋪價值。

很多人在經歷過購物中心格子鋪後,反而更喜歡社區底商,一方面在於購物中心售賣“虛擬產權”,不是獨立門面,並且價格較高,幾個人聯合購買才能組成一個獨立產權商鋪;另一方面購物中心大多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使得業主缺失處置權,收取租金通過商管公司,一旦商管公司存在經營風險,業主也會一併承擔!

社區底商的優勢比較明顯,長遠來看不缺少消費力,並且前期購買單價較低,只需等到小區居民全部入住,即可實現良好的商業氛圍,通常從交房日起1-2年才會達到“黃金期”。

運營商業地產:應該先啟動“招商”還是“銷售”?非“常規”分析

例如5年前的一個小區樓盤的社區底商,在開發商修建過程中便開盤售賣,價格在1.2萬元左右,房價在2400元左右,3年前小區才交房,如今房價在4000元左右,商鋪在2.2萬元左右,此社區底商走向成熟花了近2年時間,期間商家不斷“更新換主”,主要原因在於入住率較低,以至於商家店內營業額不穩定。可見社區商業同樣不需要前期招商,得益於“預期”較穩!

綜上分析所述,商業地產是先“招商”還是先“銷售”?主要在於投資者對商鋪“預期”是否有信心,對於有很大信心的商鋪便可以直接啟動銷售,而對於沒有較大信心的商業體,開發商仍需先“招商”後“銷售”!這樣才能讓投資看到“增值”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