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疫情看前沿科技應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從新冠疫情看前沿科技應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地震,水災,火災,化學品事故,病毒疫情,核能事故等重大風險事件不斷湧現,特別是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對國家乃至世界的安全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些重大風險事件面前,如何建立可靠有效的預警和預防措施就成為當務之急。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原本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物聯網等前沿科技並沒有起到提前感知,事前預警的作用。本文對目前城市大腦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建設進行了探討

一. 前沿科技在新冠疫情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

近10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物聯網得到快速發展,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讓人類面臨了考驗,同時也對前沿科技的應用進行了一次大考。雖然我們看到了一些前沿技術開始服務於疫情防控並有所成效,例如利用健康碼實現移動人口的精確定位,利用無人機進行巡邏和規勸等。

但在此次重大疫情的提前預警和早期預防上,無論是產業界火熱的人工智能、大量部署的傳感器攝像頭,還是被寄予期待的城市大腦,在疫情爆發時都沒有起到預警和早期預防的作用,仍然需要醫生、專家或直接關係人通過互聯網或媒體呼籲後才被社會警醒。這說明今天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在應用上還存在嚴重的不足甚至是建設方向上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點:

第一點是過於重視機器智能,忽視人的智慧。無論是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人民戰爭論,還是錢學森提出的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觀點,都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人的智慧依然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智能要素。

科技無論有多麼發達,都依然是為人類服務。當今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的建設過於重視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科技力量,忽視了人的群體智慧參與。因此在這場突入起來的重大安全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奮不顧身的醫生、快遞員、保安進行預警、救護和支撐,但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等大量技術只能做事後輔助或錦上添花的工作。

第二點是.沒有明確的理論支撐也沒有統一的規範。到今天為止,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已經實施的城市大腦,究竟是按照什麼框架和體系進行建設依然沒有定論。導致不同部門,不同城市的建設方案都不同。

由於沒有統一的規範,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的建設,忽視國家範圍甚至世界範圍不同城市之間的協同作用。面對重大風險事件時,各個城市無法協調,相互割裂。

像這次疫情,雖然發生在武漢,但其影響一開始就是全國性的,世界性的,如果沒有國家級的統一智慧系統,面對新冠疫情這樣涉及全國的重大風險事件,目前的諸多前沿科技方案就顯得力不從心。

因此在預防和處理重大災害中,一方面我們在指導思想上應該遵循毛澤東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錢學森提出的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觀點。另一方面也需要觀察21世紀以來前沿科技發展的規律,從中建立模型和框架,為前沿科技在解決社會應用特別是重大災害事件中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二. 互聯網大腦的形成與超級智能崛起

21世紀以來,伴隨著前沿科技的快速發展,種種跡象表明,互聯網正在從網狀結構發育成為大腦結構(詳細定義見附錄),互聯網大腦模型提出包括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雲機器人,邊緣計算,3G/4G/5G/、城市大腦等等都是互聯網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產物。

從新冠疫情看前沿科技應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在經過1969年互聯網的誕生、1974年TCP/IP協議、1989年萬維網等基礎的奠定後,互聯網開始加速向與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發育。2004年社交網絡為代表的類腦神經元網絡,2005年雲計算為代表的類中樞神經系統,2009年物聯網為代表的類感覺神經系統,2012年工業互聯網、工業4.0為代表的類運動神經系統,2013年大數據,2015年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驅動力,到2018年阿里大腦、騰訊大腦、360安全大腦、滴滴交通大腦等不斷湧現,連同之前的谷歌大腦、百度大腦、訊飛超腦,到2019年,互聯網大腦的雛形已越來越清晰。

到21世紀,數十億人類群體智慧與數百億智能設備機器智能通過互聯網大腦結構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級智能形式,互聯網大腦的形成和超級智能的崛起,對21世紀人類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科技創新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對防範人類社會重大風險問題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如何利用超級智能防範人類社會重大風險

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三個最重要的特點。分別是1.鏈接人,物和軟件系統的神經元網絡 2.雲群體智能與雲機器智能雙智能中心 3.基於雲反射弧的巨系統智能體現。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如何建設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才能更好的預防和應對人類社會的重大風險事件。可以有如下參考建議。

從新冠疫情看前沿科技應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1.建立統一標準鏈接智能設備和人類用戶,儘可能多的捕捉重大風險苗頭。在國家層級建立統一的神經元技術框架,通過統一的神經元節點技術架構,將人,物和軟件系統映射到互聯網大腦架構中,無論是機器人,智能汽車,傳感器,攝像頭等等智能設備還是不同城市,不同職業,不同年齡(18歲以上)的人類居民都有統一規範,這種統一不是某個行業,某個城市的統一,而是國家層級甚至是世界範圍的統一。

2.鼓勵人類用戶按照一定規範發佈重大風險預警信息。對加入到互聯網大腦架構中的人類用戶採取實名認證的驗證方式,通過法律和管理制度鼓勵人類用戶按照一定規範發佈社會或自然重大風險預警信息。發佈的信息格式可以包括髮布者的職業與風險問題的關聯程度;發佈者專業與風險問題的關聯程度發佈者風險問題的危險程度等。對智能設備和軟件系統發佈的預警信息要求可以快速定位到具體的地址,可以獲知預警系統所處的環境信息。這一原則體現了毛澤東主席人民戰爭論在新科技條件下應對重大風險事件的價值。

3.對預警設備要求快速定位和獲取環境信息。對於加入到互聯網大腦架構中的智能設備和軟件系統,它們發佈的預警信息要求可以快速定位到具體的地址,可以獲知預警系統所處的環境信息。

4.人類智慧和機器智能通過互聯網大腦相互配合,共同應對重大風險事故。在互聯網大腦的總體結構中,機器人,智能汽車,傳感器,攝像頭等等智能設備進入類腦神經元網絡(大社交)系統中,形成互聯網大腦和左大腦,人類用戶進入類腦神經元網絡(大社交)系統中,形成互聯網大腦的右大腦。

5,人類智慧和機器智能發生決策衝突時,人類控制權最高。在互聯網大腦的神經元結構中,要求每個神經元節點至少允許要有一個人工智能管理角色,同時要求至少有一個人類可以登錄進行控制,而且當發生決策衝突時,必須要求人類控制權最高。這個設計原則是基於錢學森提出的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思想,為機器和人類用戶共同預防和預警重大社會與自然風險事件奠定基礎。

6.按照解決重大風險的需求,設計互聯網大腦雲反射弧。為了更好的預警和防範重大社會與自然風險,需要解決當機器和人類發出預警信息時,如何形成反應鏈條,把預警信息傳遞給管理者,決策者,風險相關者,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等。這同時也就是互聯網大腦的雲反射弧機制。

從新冠疫情看前沿科技應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作者:劉鋒 計算機博士,《崛起的超級智能》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