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在城西北大約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相傳,南飛的雁子向北返,都無法飛越山巔,要從山間縫隙之中才能通過,所以謂之“雁門”。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素有“三晉咽喉,中原鎖鑰”之稱。

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築。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雁門關因其歷史之悠久、地形之險絕、體系之完備、地位之重要、戰爭之頻繁,雄居華夏名關要隘之首,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得雁門而得天下,失雁門而失中原”,這個關口是千年金戈鐵馬的要塞名關。

雁門關作為中國古代北境著名的軍事要塞,共發生過1700多次大小戰爭,20多位名將曾在此駐守。漢高祖劉邦出雁門受困於白登山;衛青、霍去病出雁門進擊匈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於雁門關;唐代郭子儀出雁門平定安史之亂;薛仁貴鎮守雁門關防禦突厥;宋代楊家將守關防禦契丹;明代重修雁門關阻止瓦剌南下;李自成破雁門關挺進北京。

雄偉壯觀的明月樓,是雁門關城廓北口第一道門戶。甕城位於關城北側,俗稱“小北門”。門額上匾書“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有磚鐫對聯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天險門是關城的主城門,門洞內的青石板為明代原物,穿過門洞上坡,是鎮邊祠,門旁有一對陳舊的石獅,門前有兩個高聳的石柱旗杆。門內先後是偃公堂、忠武堂、武安堂、群英堂等,分別供奉著歷朝歷代鎮守雁門為國捐軀的大將。

關樓兩端延伸著內長城,順山逶迤,綿延起伏,圍成了一個諾大的城池,四角有烽火臺,中間有大如操場的校場、點將臺。站在點將臺上,環顧四周,一幅冷兵器時代作戰的場面躍然眼前。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從長安經蒲板穿過雁門關去的匈奴。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王后”),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如今民族融合,國家統一,交通便利,天塹成通途。雁門關作為險關與門戶的使命已經完成,但雁門關承載的歷史、彰顯的精神、傳奇的故事萬世長青,彪炳史冊。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每一個登上雁門關的武俠粉,都有著一言難盡的體驗。在作家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以蕭峰的父親蕭遠山舉家在雁門關被中原群豪阻殺遇難開篇,以蕭峰雁門關跳崖自殺結尾。

雁門關兩場大戰之間,夾雜著30年的胡漢恩仇,既有“劇飲千杯男兒事”的意氣相許,也有“塞上牛羊空許約”的愛情惆悵。金庸江湖的武俠聖地,雁門關當之無愧。

在這北方嚴寒的重關邊地,偏偏稻花飄香,蛙聲十里,會讓人覺得時空倒錯了的。那一條河叫做滹沱河,河北人一直把這條河奉為母親河。

原來的代州城,現在的代縣坐落在雁門關下,雄悍的邊靖樓穩穩佔據著城市的地標位置。邊靖樓的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邊靖樓龐大而結實,這座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建築,無論建築形制還是樑架斗拱,將明代粗筋壯骨的建築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樓上“威震三關”的匾額讓人驚訝,一個字就像一間房子那麼大,這四個字聚集了千百年來的英雄之氣。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代縣人都是守邊將士的後代,男人說話聲震屋瓦,一是一二是二,信息很準確。女人們也是大聲說笑,性格奔放。

代縣人的觀念裡,男人一輩子奮鬥的最高目標就是蓋一個“住處”,也就是傾一生精力蓋一座房子。代縣的男人們從20多歲成家那天起,就為此默默地準備著,蓋一進院子,四合頭的大院,那是男人最大的成就與滿足。

代縣的民居是山西第一,而代縣男人拼一生精力爭的是代縣第一。現在,代縣民間隔三岔五就會有富翁誕生,富人誕生之後,無一例外要按老樣子造一個“住處”。

代縣是晉北地方的文化大縣,文化且大縣。一是因為古蹟遍地,一是因為教育領先。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代縣每一年的高考成績在忻州市都遙遙領先。

有人說,代縣的文氣,全靠一座偌大的文廟,代縣文廟是北方現存州府文廟中最完好,規模最大者。文廟的泮池旁邊,有一株千年老槐。據說,老槐今天開花多,高考達線率一定會漲一截子。

代縣人現在不重武,而是全民重文,這裡上至縣長書記,下抵小學教師,幾乎都愛文學寫作,甚至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心裡也有一個化不開的文學情結,晚上點燈熬油對著稿紙傾訴。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在代縣不管是家宴還是互相請客,推杯換盞中都在交流文學詩歌。他們每天都要寫詩歌和散文,用抒情的筆調錶達生活的感悟,這種對文學的執著與痴情,真是讓人動容。

於是,這個結果你就不會驚訝,代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對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與感謝,雁門關景區近日宣佈,自疫情結束恢復運營之日起,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時間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