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華夏族是中華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認同的民族稱號,“華夏”也稱夏、諸夏、中夏,中夏又稱中華。夏朝在上古為中央大國,夏人即為中國之人,“華夏”即為中國的代名詞。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後因漢王朝的空前強大,華夏族又被稱為漢族。

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暱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經歷了三個演變階段:血緣衡量標準階段,地緣衡量標準階段,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階段。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四夷”,為周朝對華夏周邊少數民族之泛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四夷”所指代的內容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如東夷,最早是和炎黃相對的一個部落,是華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朝時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非特定的一個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在一些特定歷史時期,“四夷”所建立的政權與華夏族政權都自稱“華夏”,而稱對方為夷狄,更多時候是經過不斷地融合發展,最終形成統一的中原王朝,持華夏禮儀。我們以華夏文明的輝煌傳承為脈絡,以對華夏民族政權造成直接影響的“四夷”為主要對象,看一看華夏與“四夷”在古代的演進與變遷。

秦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華夏政權。此時的“四夷”主要是有匈奴,突厥,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東胡,以滿洲為代表的通古斯,以羌族、吐蕃為代表的羌藏部分。中國歷史上的大多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漢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兩漢時期: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三國兩晉南北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烏桓:被三國時期曹魏所消滅。

鮮卑:南北朝中期北朝政權主體鮮卑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

鐵勒:經過回紇、回鶻、畏吾兒,最後演變為今維吾爾族。
羌:若羌和南疆諸小國都併入了鄯善,漸漸同化消亡了。

氐:匈奴的一部分,後被漢族同化。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基本滅亡。(當然,羯族對華夏及其它各族的殘暴及屠殺罄竹難書,其最終的歸宿也雄辯地證明:多行不義必自斃!)

隋唐五代十國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突厥:疑為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學界認為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土谷渾:鮮卑與土著羌人結合的部族,首領曾經是慕容家族。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後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後經融合演變,成為今天的維吾爾族。
契丹:五代時開始強大,後建立遼國。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宋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契丹:建立遼國,北宋末年滅亡。民族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党項:羌族的一部分,建立了西夏國,後被蒙古人滅亡。
女真:來自先秦時期的肅慎、挹婁,後為女真,建立金國,今天的滿族人。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元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元朝是由曾經的“四夷”之蒙古族建立的政權,今為中華民族一部分之蒙古族。

明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韃旦:蒙古族的一支,由蒙古族分化而來。

瓦剌:蒙古族的一支,由蒙古族分化而來。

女真:也就是滿洲,今天的滿族人。

清朝

“華夏”的演進與“四夷”的變遷

清朝由曾經的“四夷”之女真族建立的政權。

隨著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四夷”的範圍和內容在不斷地變化著,由最初稱呼黃河流域周邊的少數民族,逐步演變對為中國周邊及世界範圍內它國民族之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