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艾滋病的起源與發展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由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說,他們通過野外調查和基因分析證實,人類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於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從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進化而來。

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刊》上簡要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6年5月30日宣佈自1981年6月首次確認艾滋病以來,25年間全球累計有650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萬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當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萬人,另有280萬人死於艾滋病。

2008年7月29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發佈了《2008艾滋病流行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萬,比2001年下降了30萬;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為200萬,比2001年下降20萬。


目前,這種病死率幾乎高達100%的“世紀瘟疫”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


艾滋病的特點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艾滋病的醫學名稱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縮寫為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物質是核糖核酸(RNA)。其重要特點:

(1)HIV的遺傳物質(RNA)整合到宿主細胞中不易被免疫系統發現;

(2)HIV能發生變異,使機體產生出來的抗體不能識別病毒;病毒變異很快,使研製預防性疫苗帶來困難;

(3)HIV感染並致死免疫系統中起重要作用的T4細胞,使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4)已發現HIV有兩種:HIV—I型和HIV一Ⅱ型。HIV—I型可分為A、B、C、D、E、F、G、H、I、J和O,11個亞型,各亞型毒力有差異;

(5)HIV對外界抵抗力較弱,離開人體不易存活。對熱敏感,60℃以上可迅速被殺滅,56℃30分鐘滅活。許多化學物質可以使其迅速滅活(乙醚、丙酮、0.2%次氯酸鈉、50%乙醇、0.1%漂白粉、0.2%戊二醛及2%福爾馬林等)。HIV使人體免疫系統受損,協調免疫功能的T4細胞大幅度下降,人體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最後導致各種感染和腫瘤。

艾滋病的傳播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傳染源:是被HIV感染的人,包括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主要存在於傳染源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胸腹水、腦脊液、羊水和乳汁等體液中。

感染和傳播途徑:經性接觸傳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經血液及血製品傳播(包括共用針具靜脈注射毒品、不安全規範的介入性醫療操作、文身等);經母嬰傳播(包括宮內感染、分娩時和哺乳傳播)。

高風險人群:主要有男男同性性行為者、靜脈注射毒品者、與HIV/AIDS患者有性接觸者、多性伴人群、性傳播感染群體。

艾滋病臨床表現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從初始感染HIV到終末期是一個較為漫長複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與HIV相關的臨床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

成人艾滋病:

急性感染:為非特異性症狀,接觸HIV後至發病時間約1~6周,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出汗、乏力、肌痛、厭食、噁心、腹瀉和無滲出的咽炎、頭痛、怕光和腦膜刺激徵。1/4~1/2者軀幹出現皮疹(斑丘疹、玫瑰疹或蕁麻疹)。少數人可出現腦炎、周圍神經炎和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體檢可有頸、腋、枕部淋巴結腫大,偶有肝、脾腫大,個別有口腔食道潰瘍或念珠菌感染。

無症狀期(早期):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症狀而直接進入此期。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其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和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的個體差異、營養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在無症狀期,由於HIV在感染者體內不斷複製,免疫系統受損,CD4+T淋巴細胞計數逐漸下降。可出現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或體徵,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視。

中期:除有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外,尚有非特異性全身症狀、鵝口瘡、口腔毛狀粘膜白斑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晚期:臨床表現各異,美國65%的AIDS患者發生卡氏肺囊蟲肺炎;3%的AIDS患者通過纖維內窺鏡發現食道念珠菌感染;20%~40%有周圍神經炎症狀可出現在疾病各期,亦可伴有消耗綜合徵和痴呆。

小兒艾滋病:

小兒艾滋病中,70%~75%來源於母嬰垂直傳播(宮內、產道及哺乳),20%來源於輸血及血液製品,其餘源於其它途徑,包括受到性虐待,潛伏期比成人短。

常合併神經系統損害,如HIV腦病、腹瀉反覆發作、多見卡氏肺囊蟲性肺炎和慢性淋巴性間質性肺炎,這也是導致小兒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小兒AIDS患者可發生複發性皰疹性口腔炎和念珠菌性咽炎;20%左右患兒可發生念珠菌性食道炎;65%~75%,生長髮育異常;74%AIDS患兒多部位淋巴結腫大,無觸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直徑>2cm;20%患兒對稱性腮腺腫大,常有血清澱粉酶升高;Kaposi肉瘤罕見,淋巴瘤多見。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聯合用藥

1.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聯用,副作用大,易出現交叉耐藥。

2.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聯用:由於蛋白酶抑制劑作用於蛋白酶,使病毒不能正常裝配。為此這兩類藥物聯用,大大降低了病毒在體內複製水平。

3.從1986年開始單用藥物研究到1996年“雞尾酒”療法的提出,直到1998年一致公認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問世,也已證明,核苷類或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與蛋白酶抑制劑三種及其以上的’聯合應用可使病人血液中病毒載量明顯下降。

抗HIV藥物種類

1.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齊多夫定(AZT或ZDV)、地丹諾辛、扎西他濱、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韋。

2.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奈韋拉平、地拉韋啶、依非韋倫。

3.蛋白酶抑制劑:沙奎那韋、茚地那韋、利托那韋、奈非那韋、安普那韋。


免疫調節藥物有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和丙種球蛋白等都具有增強免疫功能作用,白細胞介素—2可使HIV感染者淋巴細胞數增加,改善人體免疫功能。


中醫理論特點在於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必須從複雜多變的病理過程中把握病變本質。採用辨病與辯證論治相結合的法則,分清病變標本緩急,根據邪正相爭所產生的虛實變化,扶正祛邪、以達到整體治療,穩定病情,延緩病情發展。中藥通過現代醫學方法研究證實:一些中藥提取物具有明顯抗HIV效果(如紫花地丁、甘草素、黃瓜提取物、天花粉蛋白、虎仗等)。

中藥亦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助提高CD4細胞功能,如人參、女貞子、靈芝等發揮整體調節作用。隨症加減,減輕症狀,提高生存質量。

營養支持療法:強調每日營養,因有各種機會性感染,可有高熱、腹瀉等消耗(多種原因)而至體重下降,強調營養補充,整體治療,有助提高生存質量。此外,還需注意心理支持。

艾滋病的預防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艾滋病

正確使用安全套,採取安全的性行為;不吸毒,不共用針具;推行無償獻血,對獻血人群進行HIV篩查;加強醫院管理,嚴格執行消毒制度,控制醫院交叉感染;預防職業暴露與感染;控制母嬰傳播;對HIV/AIDS患者的配偶和性伴者、與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靜脈藥物依賴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進行醫學檢查和HIV檢測,為其提供相應的諮詢服務。

1.艾滋病病毒特點及艾滋病的診斷治療(徐蓮芝)——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年6月第7卷第3期

2.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新發傳染病電子雜誌2019年5月第4卷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