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費時幾百年才統一六國,為什麼劉邦用7年就統一了?

小眼睛啊董


秦朝大一統從本質上來說有2個原因,一是思想上對統一的期盼,二是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差距不斷擴大。

首先經過春秋戰國400年的戰爭,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夢想能夠實現天下定於一,結束戰亂的生活。而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各諸侯國之間的往來頻繁,也給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思想上有了大一統的意識,實現國家統一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是秦經濟的發展和資源分配的有效性。在那個時代科技並不能決定戰爭的走向,秦的舉國體制讓它在戰爭中逐漸勝出。在6代秦王的不斷努力下,秦與其它諸侯國的實力逐漸擴大,秦統一天下也成為必然。

但在戰國時期,貴族的統治傳承已久。各國的改革都無法立竿見影取得成功,甚至會面臨失敗。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可以看做先進政治經濟制度對舊的政治經濟制度取得的勝利,所以它不可能那麼快結束。

劉邦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首先秦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並未徹底消失,而是蟄伏了起來。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秦的統一戰爭可以說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展開的,始終伴隨著血腥暴力,在六國百姓心底留下了暴虐的印象。秦始皇在位期間雖有大一統,書同文車同軌的功績,但也過度使用民力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加上大家難以服從秦法的統治,六國貴族趁秦始皇死去爆發,在很短時間內就推翻了秦的統治。

劉邦被封漢王之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取得了戰略層面的勝利。實際上,劉邦是識人用人的高手,他一手開創的軍隊和官僚架構表現出令人驚奇的穩定性,即使是韓信這樣的人物也只能在體系裡面接受劉邦的賞罰處置。

劉邦統一天下靠的不是項羽式的勇武,而是高超的統治能力和政治手段。漢高祖,真乃神人也!


佛系說事兒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 所處時代不同 :自從春秋時期開始,秦國建國之初就四面楚歌,強敵環繞 ,東鄰春秋第一強晉國,南有強楚,西有西狄,這時候保住根基已是頭等大事,想要稱霸更是難上加難!在戰國時代,經過一代代國君的奮發有為,秦國已今非昔比,三家分晉大大削弱了東進阻礙!楚國日落西山,腐朽沒落!西邊少數民族更是向強秦俯首稱臣!各諸侯國後來被秦國遠交近攻,利用各國矛盾,逐個擊破!

而漢朝的統一就相對簡單的多!

2 文化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所以這時候武力統一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秦始皇統一後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進行多項變革,其中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以此來加強國人對文化的認知,穩定社會發展,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在秦統一的文化思想上建立的!

3 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几十個諸侯國都形成了類似西方城邦國家的形態,各自為政,那時候的百姓只認同自己的城邦國家,秦國僅憑一己之力要戰勝東方各諸侯國強於自己幾十倍的人口,這讓秦國統一之路變得異常艱難!而到漢朝時期,百姓只有一個國家概念,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是每個平民百姓晝思夜想的事情,這時候只要能統一百姓就會全力支持!






鹹魚放映室影視剪輯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把這句話中的“世界”二字換成“歷史”,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秦統一六國之時,也漢初的天下歷史大勢有什麼不同呢?

秦統一之前,與秦統一之後的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政治制度。這一點,在中學的歷史上就講得很明白了。秦之前,中國的政治制度是諸候分封制,而在秦之後,中國政治便成了郡縣制。這兩個政治術語的內涵有什麼不同呢?諸候分封制,不是天下統一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候王雖然有朝供天子的義務。但這種義務不是比較鬆散的。諸候國天子的義務不是強制性的。也沒有具體的數字規定。所以,到春秋戰國時,許多諸候國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際影響力,大約也就是京城附近的一點地方。所以才有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其實就是諸候輪流做莊管事而已。那家諸候違反規則了,諸候中最強的那一方,就出來說話,維護規矩。

我們先看看六國反的是什麼?

不少朋友會說:當然是暴秦了。為何反暴秦?因為百姓需要休息,而始皇帝不允許。

春秋、戰國數百年戰亂,老百姓早厭煩了。好不容易天下一統,七國歸一,能歇歇了吧,始皇帝卻忙著修馳道、打南越等等。

始皇帝做的事情,我們後來人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功在千秋!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

老百姓既煩戰爭,又煩秦,也許更煩秦。

於是六國聯合起來推翻大秦。

七國難一統,除各國國力外,主要的原因便是之前沒有一統的勢力,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會怎麼樣,未知最可怕。

秦始皇讓天下百姓過了十年的和平日子,沒對比就沒傷害:原來這就是統一的滋味啊,真香!

爭權奪利是上層的事,底層百姓考慮最多的還是怎麼生存。

普通老百姓想什麼,還有比劉邦他們更清楚的嗎?

劉邦的功臣集團完全是底層出身,能做出符合更多人利益的決定。漢朝的建立,除了劉邦等人的努力外,普通老百姓的選擇也很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當隨便說的?玩弄民心的,終會被他人背棄。

曹操一步步奪取漢室權柄,先是丞相,後是魏公,既而魏王。因為以前沒人玩過啊,第一次的阻礙都比較大。

司馬昭玩得比較大,想通過弒君來篡位,結果不太好。整體來說有曹操、曹丕的“經驗”,還是比較順利的。

到東晉南北朝,大家更習慣了,一代完成篡權,也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1.劉邦真的完成統一了嗎?

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但202年的西漢真的完成了統一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漢王朝初期同樣擁有許多異性諸侯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都是作為一方的諸侯。另外,西漢王朝初期,還擁有許多同姓諸侯國,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齊王劉肥、代王劉恆等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國的財權,軍權。即使後來劉邦除掉了六位異姓諸侯王,但劉氏的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這樣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的統一,真正漢王朝的統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時期。

2.局勢不同

要知道,秦國和劉邦當時面臨的局勢完全不同。秦國是從一個西隅小邦發展而來,戰國前期被魏國欺負,山東各國都“卑秦”,讓他們“醜莫大焉”。從孝公之時的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國一步步發展強大,從一個偏遠小國,變為了大國。秦國由弱到強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劉邦卻不同,他正好趕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時機。跟隨起義軍攻打秦國,收籠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稱為“豐沛集團”。隨著浩浩蕩蕩的潮流,劉邦的勢力發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國面對的山東六國,劉邦面對的只是還不成氣候的各地軍隊。這樣天下大亂的局勢,更適合統一。

3.面對的對手不同

秦國面對的對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東老諸侯國,他們也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底子十分雄厚。並且時常合縱攻秦,秦國時常遭到三四國的圍攻。想要一舉統一根基深厚的國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時期,歷時長達300餘年,就是因為南北雙方都實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時期,是秦國勢力已經對其他國家形成碾壓,才加速了統一。

而劉邦面對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裝,例如韓王信,臧荼等等,立國不到幾年就被劉邦消滅了。在滅秦的時候,更是有項羽在前方的牽制作用。最大的對手便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項羽,但劉邦是獲得了相當諸侯勢力支持才打敗項羽的。並且項羽真正的基地在江東,自己卻不肯渡江與劉邦形成割據勢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劉邦統一的速度。



當代曹植


首先說說這個命題,還是有點瑕疵的。

太史不過說了句“五百年而霸王出”,你就以為秦國用了五百年時間來統一天下?

其實,咱也不能從它建國時候開始算起吧。那會兒,秦襄公可只想老老實實做個諸侯,周平王剛東遷洛陽,就憑秦國那點隊伍焉敢造反?

因此,如果從秦獻公動了心思開始算起,秦國統一天下大概耗時150年左右吧。即便如此,劉邦所花費的那7年時間,也不過它的零頭。

那麼,劉邦真得有如此厲害嗎?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哈。

秦國在挖樹,劉邦在割韭菜

兩者的難度是什麼樣的差距呢?打個比方吧,如果說秦國在挖樹,那麼劉邦相當於割韭菜。

一、秦國的對手:800年曆史的戰國六雄

回到秦獻公那時,當時魏國風頭正勁,率先完成了李悝的變法和建立了一支橫掃千軍的魏武卒。秦獻公,這個流浪公子兩手空空地回到滿目瘡痍的國內,河西之地被魏國奪取,再無天塹可依的秦國已然岌岌可危。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秦獻公遷都到前線櫟陽,向國人顯示要奪回河西之地的決心。憑藉著自己多年在魏國偷師的那點東西,欲重振秦國的昔日雄風。

其他六國,南楚北燕東齊皆是建國700多年的資深大國,就是中間的趙韓魏,雖然新成立不久,可他們本來就是春秋最牛霸主晉國分裂而來,實力個個不容小覷。

話說平王東遷之後,不久東周列國便開始了大魚吃小魚的遊戲,能存活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必然都有幾把刷子。那時的秦國想要動那些根基700多年的大國,猶如蚍蜉撼樹。

二、劉邦的對手:項羽和立足未穩的17路諸侯

反觀秦朝末年,那時的朝政落入宦官趙高手中,濫殺無辜,構陷忠良,可謂是大廈將傾。那時的秦朝如同爛了根的大樹,大夥兒聯合起來,歷時3年多便將其推倒。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諸侯各歸其國。那時,綜合戰鬥力排行老二的劉邦剛回到漢中,便聽取韓信的東略計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秒殺眾多諸侯。

  • 實力最強大的項羽位於東方,且困於齊國戰場。

  • 其中實力稍強的章邯根本沒時間給漢中百姓修生養息,劉邦便帶著漢軍精銳殺過來了。

  • 項羽分封諸侯時,重武將而棄舊主,因此,許多諸侯正忙於處理家事,趙國、齊國家中打成一片,即便懂得唇亡齒寒,當時也無法顧及。

  • 家裡還算太平的諸侯,卻因根基太淺,實力完全無法與劉邦抗衡。

  • 劉邦雖被封在偏僻之地,卻誤打誤撞得了巴蜀之地的糧倉,解決了糧草的後顧之憂。

  • 劉邦擁有史上最強智囊團張良、陳平等人,軍事天團韓信、彭越、黥布等人,最終能反敗為勝,聯合拔掉了項羽這棵剛愎自用的大韭菜。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秦國從一個小白成長為帝國,並非一撮而就,是幾代明君和賢相的宵衣旰食換來的。因此,如果說秦國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那麼,劉邦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秦朝便是那個巨人。

劉邦入關中之後,蕭何便趕到相府、御史府等秦朝政府要地,取其律令、圖書,掌握天下的山川險要以及郡縣戶口。

就當時而言,這些東西可是秦朝的絕密資料,給劉邦之後奪取江山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 韓信能輕易打過黃河,穿越太行山,想必有一半是地圖的功勞。那些被曝光了家中關隘險要地形的諸侯,在韓信面前,就如同在裸奔,哪有不敗之理。

  • 蕭何有了詳細的郡縣戶口資料,可以從容為劉邦招兵買馬,使得劉邦從無後顧之憂。

  • 蕭何將秦朝的軍功賞罰制度推行到漢軍之中,鼓舞了漢軍的鬥志,提高了凝聚力。

  • 蕭何採用商鞅的農戰制度,使得漢軍無糧草供應之憂。

縱橫家

一、戰國中期是縱橫家的天下

縱橫家大概興起於戰國中期,蘇秦、張儀等人憑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攪動了戰國的池水。

而這些縱橫家並非只效力於一個主子,如同商鞅所言,他們唯利是圖,誰出的價格高便幫助誰。打個比方,秦國多次攻打中原,卻又被其他幾國聯合將其擊退,這些都得歸功於那些穿梭於各國的縱橫家。

正因為如此,戰國七雄雖然紛爭不斷,卻又能共處數百年,誰也沒有辦法將其他各國吃掉。

直到戰國末期,縱橫家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秦國才摧毀了困擾他上百年的合縱抗秦之盟。

二、楚漢時期:縱橫家已失去市場

反觀楚漢相爭時期,再也沒有蘇秦、蘇代這樣的縱橫家可以憑一己之力聯合諸侯,對抗楚、漢。

唯一有點縱橫家意思的是蒯通,他是韓信帳下的謀士,曾勸說韓信接受項羽的三分天下之計,卻被韓信謝絕了。我想,如果是當時的三蘇或者是張儀在世,興許韓信能回心轉意吧。

結語

同樣是統一天下,為何秦國用了150多年,而劉邦僅用短短的7年時間?

  • 兩國所面對的對手不同:秦國的對手是歷史800年之久的老牌六雄,而劉邦的對手是立足未穩的17路諸侯和剛愎自用的項羽;
  • 秦國是摸石頭過河的開路先鋒,而劉邦是借用秦國的經驗,可以少走彎路;
  • 呼風喚雨的縱橫家使得戰國時期沒有哪家諸侯可以一家獨大,當他們離場之後,秦朝迎來了統一,劉邦亦是如此。

讀春秋思無忌


這個問題非常好,不僅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態還涉及到了秦漢時期的國家認同。為何秦朝耗盡六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結果才得以統一的國家,而到了劉邦時期卻只用了7年時間就實現了統一。

第一,社會均勢平衡。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霸實際上是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秦國春秋初年才剛剛成為諸侯國之一,發展的時間比楚國齊國之類的老牌國家短了很多。秦國的東面有三晉大地的韓趙魏,北方有義渠部落等少數民族,南方是巴蜀崎嶇之地。這些國家和部落已經在當地深耕熟耘多年,有了很好的社會基礎根本沒有辦法在短期內一舉攻克。所以秦國北討蠻夷,南平巴蜀,再使用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等多重策略才最終得到成功。

第二,秦統一後時期國家認同並沒有很快地建成,所以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加上項羽一共分封了十幾路諸侯,每個諸侯的實力就變得非常的分散。劉邦正是採取了逐步蠶食的策略才真正快速統一天下。換言之,秦國面臨的是七個具有相當勢力,百姓同仇敵愾,內外實力充足的強國。劉邦面臨的是十八路力量分散,不得民心的諸侯,只要打敗了項羽,天下即告統一。


經典守望者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完成的統一,為何劉邦用了僅僅七年呢?其實這個問題有幾方面的原因,不能簡單看待。

1.劉邦真的完成統一了嗎?

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但202年的西漢真的完成了統一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漢王朝初期同樣擁有許多異性諸侯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都是作為一方的諸侯。另外,西漢王朝初期,還擁有許多同姓諸侯國,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齊王劉肥、代王劉恆等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國的財權,軍權。即使後來劉邦除掉了六位異姓諸侯王,但劉氏的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這樣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的統一,真正漢王朝的統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時期。

2.局勢不同

要知道,秦國和劉邦當時面臨的局勢完全不同。秦國是從一個西隅小邦發展而來,戰國前期被魏國欺負,山東各國都“卑秦”,讓他們“醜莫大焉”。從孝公之時的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國一步步發展強大,從一個偏遠小國,變為了大國。秦國由弱到強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劉邦卻不同,他正好趕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時機。跟隨起義軍攻打秦國,收籠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稱為“豐沛集團”。隨著浩浩蕩蕩的潮流,劉邦的勢力發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國面對的山東六國,劉邦面對的只是還不成氣候的各地軍隊。這樣天下大亂的局勢,更適合統一。

3.面對的對手不同

秦國面對的對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東老諸侯國,他們也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底子十分雄厚。並且時常合縱攻秦,秦國時常遭到三四國的圍攻。想要一舉統一根基深厚的國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時期,歷時長達300餘年,就是因為南北雙方都實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時期,是秦國勢力已經對其他國家形成碾壓,才加速了統一。

而劉邦面對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裝,例如韓王信,臧荼等等,立國不到幾年就被劉邦消滅了。在滅秦的時候,更是有項羽在前方的牽制作用。最大的對手便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項羽,但劉邦是獲得了相當諸侯勢力支持才打敗項羽的。並且項羽真正的基地在江東,自己卻不肯渡江與劉邦形成割據勢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劉邦統一的速度。


秋山散人


秦國能統一六國,是從秦孝公時期開始的,前後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七代秦王約142年,完成統一。

秦始皇

其實,表面上看,劉邦用了幾年時間統一全國,202年建立漢朝。但是要知道當時是郡國並行制,中央並沒有實際統一。漢經過高祖平定異姓王,景帝時平定劉姓七國之亂,真正的統一是到漢武帝前127年“推恩令”,才分化王國,實現完全郡縣制的。這其實經歷了近一個世紀。

漢武帝


俞之學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自秦奮強變法到秦掃滅六國中間一共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時間。

而如果上溯到有秦國始到秦一統天下中間也經歷有五百餘年的時間。

這期間,自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度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戰國時期形成的七雄諸侯,每一個諸侯國都是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小國小家的思想在各諸侯王以及自己所治下的臣民心目中遠比所謂的大一統要重要的多。


而且,自戰國初期開始的列國變法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力量更加趨於均衡。這之後秦雖強大,但是一直難以達到制領全局的高度。在此基礎上,圍繞本國利益得失,合縱、連橫思想在戰國時期風靡於各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秦統一全國的難度。所以,秦耗幾世之功才達到可以一併天下的局面。


而反觀秦亡以後,劉邦僅僅用數年時間就統一全國,較之秦統一過程中的時間確實耗費幾少。除了我們常說的劉邦的個人魄力、收攬人心和正確的抉擇外,同時還要歸功於項羽這個超級英雄,將秦末的戰局打成了楚漢兩超的爭霸局面,從而減少了劉邦一統天下的難度。


除卻這幾個人人都知道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最被人們所忽略,同時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秦末漢初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天下,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同時間,統一後秦國,把跨時代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迅速推廣到全國。 歷經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未展現過如此強大的政權凝聚力。雖然原六國貴族、王族在秦王朝的統治下心有怨念,心心念念企圖恢復以往的尊貴。但是在最底層的百姓心中,政權的大一統,思想的高度集中,令行禁止下的國家魄力才是他們一直所期待的,這就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最初的國家價值觀。

無可否認,秦的暴政浪費了這極好的機會,全國人民的凝聚力沒有在政權一統的前提下發揮出它應有的爆發力,沒有前車之鑑的秦始皇,把秦國這駕馬車開往了懸崖絕壁,也造成了秦的速亡。


歷史無法重來,秦王朝來不及塑造輝煌就宣告覆滅,但是秦統一的這短短十數年,已經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根本轉變。渴望統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種觀念不僅僅在普通百姓心中開始生根同時也在原貴族階級中開始萌芽。劉邦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降服的各路諸侯都是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才屈膝於強者。

所以,信念的力量是強大的,正是依靠著廣大人民的價值觀念的巨大推動,才使得中國又一次的大一統時代迅速到來。


小宋拾趣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千古鉅變,華夏第一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結束了中國春秋戰國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秦國一統天下是奮六世之餘烈,也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在這四百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強大到對抗其他國家的聯盟力量,同時每個國家都在想一件事,就是幹掉其他國家然後一統天下,但是從來沒有實現過。春秋戰國時期就像是一個大型比賽機制,不斷有國家被淘汰,不斷有國家晉級,到了戰國時期剩下的國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憑藉逐漸穩定,誰也幹不掉誰,誰也不能單獨面對整個聯盟勢力。

剩下的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政治,軍事,還有思想,每個國家的子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勝出,不會希望別的國家勝出,始皇帝帶領著大秦鐵騎統一華夏也是因為六國的實力在幾百年的時期裡不斷變化,百姓的思想不斷變化。

分封崩潰,思想歸一

劉邦能一統天下也是有著前人的成果的,始皇帝統一天下,但是百姓思想尚未歸一,六國貴族問題巨大,但是百姓不敢觸怒始皇帝天威,所以始皇帝統治時期天下還算穩定,但是胡亥成為秦二世無疑加速了大秦滅亡的時間。二世登基起義不斷,起義之人都是六國貴族,或者王室後人,項羽就是楚國名將之後,張良也是韓國貴族之後,這時的天下都是幾股分散的勢力,大權還是在秦國手中,但是項羽的出現打破了這個結局,秦國的絕對優勢被項羽覆滅,項羽成為天下共主,這時天下人們只是希望恢復自己的國家和建立新的國家,項羽推崇分封制。

但是沒過多久,天下大亂,劉邦順勢出擊成為諸侯聯軍首領,這時劉邦代表了天下的勢力,就像六國聯盟一樣,但是項羽擊敗了這股勢力,天下還是項羽有絕對優勢,只要擊敗項羽天下就是劉邦聯盟的,目標更加明確,相對於六國的勾心鬥角,劉邦聯盟更加純粹一點,打敗項羽,平分天下。

但是聯盟被擊敗,勢力重新劃分,有的歸楚,有的歸漢,楚漢爭霸,只要打敗其中一個天下就會歸一,這時楚漢根基都為牢固,沒有六國的根基,沒有思想,也沒有政治,只有戰爭,相對於六國,楚漢更像是兩股勢力,六國失敗了還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政治,但是勢力失敗了就沒有了。

戰爭總有勝者,沒有根基的戰爭更加講究速戰速決,這是為何項羽失敗的原因,他消耗不起,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秦國統一花了多久?

關於秦國統一六國的最著名論斷,當屬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如此看來,秦國的確花了數百年時間去積累實力,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但是,這裡頭還存在一個認識誤區,積累實力階段能不能算進統一六國的時間?廣義上來講,當然算了,畢竟秦國立國數百年後才昇華為秦王朝的,沒有秦穆公的稱霸,沒有秦孝公的變革,沒有秦昭王的南征北戰,秦國很難以一敵六。

但如果從狹義上來講,是不能算的,因為在秦始皇之前,天下還沒有形成“大一統”思想觀念,這個時期秦國的對外戰爭都屬於爭霸戰爭,即秦國對某國的軍事行動,主要目的是獲取城池土地,甚至有時候會處於外交考慮,經常把已經攻佔的城池割讓給某方。

比如著名的完璧歸趙故事,秦昭王為了得到和氏璧,不惜以15座城池來交換。從這一點來講,秦始皇之前的時代,是不存在所謂的統一戰爭的。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秦國統一六國其實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與劉邦從公元前209年起兵再到公元前202年統一天下耗時7年,時間上差不了太多。

漢統一天下與秦統一天下的區別。

萬事開頭難,自古以來創業者的難度是遠高於追隨者的。秦、漢同樣如此,在秦以前,天下從未經歷過一位君主能夠自上而下管轄到邊遠的一個郡縣,從未有過天下使用同樣的度量衡和文字,所以,秦統一的難度除了軍事上的考驗外,還需要面臨人心的整合。但到了劉邦的時代就不同了,在秦朝有過大一統實踐的前提下,劉邦的統一路線完全可以照搬秦朝,在漢軍的陣營中,既有來自原韓國的貴族,也有來自原楚國、魏國的士兵,而百姓因為有過十幾年的統一經歷,對於統一併不排斥,甚至能夠切身感受到天下一統之後戰亂的減少,生活的安定。

所以,自秦以降,人心的整合已經不是統一的阻礙,難度遠遠降低,只要君主具備實力,能夠知人善任,統一天下並不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