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1995年之后掀起了新的全球性的一阵“贾斯汀热”,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比如李安导演的电影《理智与情感》、电影《劝导》等等。《爱玛》就是奥斯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2次改编成电影。

1997年,这部影片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同时还被New York Pos评为年度最佳影片。

奥斯汀的作品虽然出版年份都很早,但她在小说中所呈现的前卫婚姻观被现代人们广泛认同。她笔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还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影片中女主人公爱玛就是一个具有种人物特征的角色设定。

爱玛是一个冰雪聪明、活泼伶俐、美丽优雅的女孩。显赫的家世和父亲的疼爱使得她个性比较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她敢于与传统的爱情和婚姻观作斗争,敢于挑战父权文化,把女性的解放意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这种性格特征同时也是一种缺陷,让她在经历很多挫折后才认清自己。

影片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改编,导演使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运用了蒙太奇手法以及镜头的变换给影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将从叙事结构

爱玛实现自我成长的原因以及我对女性自我成长的思考三个角度分析一下影片的艺术魅力。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一、影片采用U型叙事结构,完整呈现了女主角爱玛从多重磨难到实现自我救赎,以及不断蜕变和成长的一段经历

叙事结构创建作品的基础框架就是,也是推动影片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关键。衡量一部影片是否能够引人入胜受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的影响。摄像机对外部环境的记录形成了电影的空间感,所以电影的叙事结构要比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复杂得多。

整部影片的主题是关于成长,采用了非常典型U型叙事结构

它是加拿大文学评论家诺思普洛·弗莱在《圣经》中提出的一种叙事结构。这种结构在表现人物特征的时候,都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背叛和苦难,进而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最后通过自我救赎获得重生,故事的发展轨迹接近于U的模式。

导演道格拉斯在拍摄《爱玛》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好地继承了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使用了全知和限知两种视角形式,真实地展现了爱玛历经的磨难。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爱玛给孤女哈丽特编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背景,她认为哈丽特跟农夫马丁不合适。于是不断的撮合哈丽特与牧师埃尔顿恋爱,但是,在一次聚餐返程途中,埃尔顿向爱玛热烈地求爱,被艾玛当场拒绝。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错误。

在老姑娘贝茨小姐的家中,爱玛遇到了她的侄女简和弗兰克,她对从未谋面的弗兰克很有好感。过了一段时间当她得知埃尔顿与一个虚荣、势利的女人结了婚,她自己对弗兰克并不是真心时,便回头极力撮合哈丽叶特与弗兰克。

终于,在一次野餐会上,爱玛懊恼地得知弗兰克早已与简秘密订婚,只是由于害怕遭到舅母的反对才一直保密。而此时,好友哈丽特竟爱上了自己的朋友奈特利先生。爱玛在这三段关系中自以为是,造成了很多的误会,自己也遭受到很大的伤害。

她凭借自己的想法左右别人的婚姻,希望一切事情按照她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却扇了她一记耳光。当哈丽特和马丁订婚的时候,真正让她幡然醒悟,开始对自己以前荒唐的行为感到后悔。这才不断的吸取教训并迅速成长起来,最终获得了美满的婚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在我看来,导演设置了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把爱玛的道德缺陷和性格弱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她的自以为是、势利清高伤害了身边的许多朋友。正是这些在低谷中的磨难和挫败,使她逐渐走向深渊,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备受煎熬。

爱玛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完之后,当她发觉自己的错误给别人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她不能自以为是左右别人的生活时,开始在不断地反思中,将自己的不足全部摒弃。通过道德的洗礼和外部因素的推进逐渐走向成熟,实现了灵魂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二、 爱玛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成长,跟外部的客观因素分不开。不论是奈特利哈丽特的正向引导,还是弗兰克的反向刺激,都在她的成长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影片中,道格拉斯为爱玛设计了三个引路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引爱玛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①亦师亦友奈特利

奈特利热衷于帮助别人,品德高尚,是个十足的绅士。他的哥哥娶了爱玛的姐姐,所以他有很多跟爱玛相处的机会。对于爱玛来说,他即是朋友,也是长辈,在对爱玛引导的过程中,他使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和理性的判断意识,改正爱玛的缺点和不足,使爱玛最终成长为有爱的力量的人。

影片中有一个故事情节,当爱玛给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牵线搭桥成功以后,她很开心。但是奈特利给她泼冷水说:“像泰勒小姐这样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女性和像韦斯顿先生这样拥有豁达胸襟、翩翩有理的男性,即便是没有人帮忙,他们也可以完美地完成所有事情。”

奈特利之所以说这些话,就是想告诉她不可以妄自菲薄。他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标准来潜移默化改变爱玛。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爱玛的内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面上尽管不断地抵触和争辩,但是潜意识中爱玛还是接受了奈特利的帮助。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影片中导演共设计了四段奈特利和爱玛吵架的情景,分别是讨论马丁和哈丽特婚姻问题的时候、对弗兰克人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关于简的讨论以及爱玛对贝茨的不礼貌行为,四次争吵推动将影片发展到了高潮。

在争吵的过程中,爱玛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慢慢地接受了奈特利的教导,逐渐的用奈特利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导演使用人物特写和场景构建的形式将人物内心的感受呈现出来。观众在他们的矛盾中能够体会到两人感情的变化。

②反向刺激者弗兰克

他是韦斯顿的儿子,深受韦斯顿的影响性格虚伪和自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丘吉尔家,受生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弗兰克没有阶级意识和道德观念。在海伯里,由于弗兰克的身份比较尊贵,他成功吸引了爱玛的注意。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影片中弗兰克来海伯里一共两次,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假借高贵的身份来欺骗爱玛,爱玛觉得自己真的被弗兰克征服了。爱玛的性格缺陷是弗兰克得以成功的垫脚石,他用虚伪的关心满足了爱玛的虚荣之心。道格拉斯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摄影手法来进行叙事,经过对视角和景观的不断变化,使人物的个性更加的鲜明。

电影有这样一个情景:爱玛因为自己对简的嫉妒而对贝茨进行讽刺,弗兰克为了让爱玛觉得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便对爱玛的行为推波助澜、随声附和。这就使得爱玛和贝茨一家之间的矛盾白热化,爱玛的嫉妒心和虚荣心急速膨胀,性格缺陷被再一次的放大。

弗兰克的反面影响,使得爱玛的道德缺陷越来越突出,这就导致影片的所有矛盾全部都集中在爱玛一人身上。所有的矛盾导致的恶劣后果,使爱玛开始反省自己的缺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而开始疏远弗兰克。

③哈丽特是见证爱玛成长的一面镜子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导演通过哈丽特来丰富爱玛的形象、拓展叙事空间和支撑故事环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现爱玛的不断成长。哈丽特是一个善良、真诚的姑娘,但有时候缺少主见、意志不坚定,受爱玛影响,她也做了很多错事,但是她一点也没有怨恨爱玛,依然将爱玛当做自己的挚友,也恰是哈丽特的珍贵友谊使她成为了爱玛成长的引路人。

导演将爱玛和哈丽特进行比较,哈丽特的善良和真诚反衬出了爱玛的性格缺憾。

影片中设置了一场舞会,埃尔顿因为哈丽特出身低微不愿意和她跳舞,哈丽特没有怨恨埃尔特的无理和怠慢,她用宽容和善良原谅了埃尔顿,这让奈特利对哈丽特刮目相看。哈丽特的优点正是爱玛应该学习的,爱玛的刚愎自用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哈丽特性格的闪光点指引她走向光明,不断的成长。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三、性格缺陷并不会永远成为女性自我成长的绊脚石,只要勇于打破禁锢,积累爱的力量,就能在爱情中收获幸福的喜悦

爱玛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姐姐也出嫁到外地。这让她很早就成为家里的女主人,很父亲相依为命。因此她的性格中过于自大的特征跟原生家庭密切相关。母爱的缺失对她的身份认同和实现自我成长是一个阻力。

心理学家海伦妮多伊齐提出,将女性心理发展分为:青春前期,青春早期,青春期和母亲期等四个阶段。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上的成长是指从孩子成长为大人,也就是18岁成年的时候。但是心理成长要的过程要复杂很多。女性不仅要完成一个双重认同的过程,还包含成为母亲的过程。

什么是双重认同?

小女孩从出生开始,是通过对母亲的认同,完成她对自我性别的认知的。她知道“我是个女孩子”,行为举止和衣着打扮要有个女孩的样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女孩的认同对象会发生新的变化,逐渐产生了对父亲的认同和对母亲的敌对感。这一阶段特别重要,因为,此时,女孩子逐渐学习如何跟男性相处,习得父亲所代表的规则,获得安全感;同时,这也是女孩不至于跟母亲过度粘连的一个过程。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有很多小女孩在这个阶段会特别崇拜爸爸,如果在这之前母女的关系很好,这个时期父母的关系也不错,那么,过了这个时期,女孩就会很快再次转向对母亲的认同,开始想要穿妈妈的裙子、高跟鞋、化妆,然后进入青春前期。

在整个过程中,无论哪个阶段出了问题,最终都会妨碍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成长

幸运的是,爱玛有一个优秀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她如母亲一样给了她很多生活上的照顾,同时也有朋友间的亲密无间,什么话都可以交流。在爱玛看来,她道德高尚,为人低调,是很多女性学习的榜样。这就让爱玛的性格中的缺陷有很大的改变空间。否则,母爱的缺失对女孩心理养成会有不可逆转的伤害。

除此之外,还有女性朋友哈丽特,她的善良和包容是改变爱玛的原因之一。对一个女性来说,在她的成长岁月中女性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女性间的关系又是充满变数的,她们之间任何的变化或发展都有可能引起彼此之间的嫉妒与怨恨。换句话说说,女性之间的战争与女性成长是相伴相随的。

《爱玛》:打破自我意识的禁锢,用爱的力量去拥抱幸福

同性关系既是对母女关系的重复,也是对母女关系的修正

与母女关系一样,同性作为女性成长的一面镜子,对于女性的自我认同、自我发现起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有几个可以终其一生相知相伴的闺蜜,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互相镜映,会是一种重大的支持,某种意义上比起跟异性的关系更加自由。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男性也是决定女性能否快速实现自我成长的利器。其实,女性的成长每一步都跟男人有关,但每一步又都需要离开男人,回到女性的位置上才能成长。这似乎是个悖论,就像女人该依赖男人还是该独完全独立这个问题一样。

在这个男性象征着规则的社会,女性需要依赖规则的约束和保护,但是也需要让自己在规则里实现女性独立主体的实现。事实上,我们终其一生,也许就在寻求此中的平衡,和自由穿越的能力。

总结:

电影《爱玛》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经历了挫折之后后,通过自我反省的顿悟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导演缜密的构思加上主演格温妮丝·帕尔特洛的精彩演绎为我们成呈现了一个聪明活泼又自命清高的女性人物形象,将一幅18世纪末英国乡村生活的真实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得不说,是对原著的成功改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