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的農資、勞動力成倍增漲,糧食不漲使農民收入低下怎麼辦?

國郭


古代社會我國就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重農抑商推動農業持續取得新的發展,農民也因此能夠依附於土地安居樂業。在古代農業的發展受自然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的雙重影響,糧食的整體產量是偏低的,經常會出現降質減產的問題。進入到現代社會以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讓糧食產量和質量有了多重保證,花樣繁多的農資用品成為糧食高產的重要保障。從各個層面來看,我國的農業正在迎來巨大的改變和創新,農民的生活將實現根本上的提高。

農資用品、勞動力成本是種地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農資用品不到位糧食就會受各種病蟲害影響,同時有可能出現營養成分供給不足的問題;勞動力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機械替代,如果支付不了機械生產,就只能人工耕種,生產力將大幅度下降。其實人們覺得農資用品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只是主觀上的認知,認知的前提是人們普遍認為種地的投資回報率比較低。舉個例子,如果每畝糧食的價格可以達到10萬元左右,那勞動力和農資成本投入就可以忽略不計。

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糧食價格低的問題上,糧食價格低導致了種地的投資回報率低,人們對種糧過程中的投資自然會相對謹慎。糧食價格低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糧食的價值量低,任何商品的價格事實上都是會圍繞價值量上下浮動的,這就是小麥永遠賣不到奢侈品價格的原因;二是糧食的供給和需求關係,正是因為農資產品的使用保證了糧食供給,所以市場內的糧食價格是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三是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相關調控會不斷的去對價格進行調節。

糧食價格不漲,對農民來說確實壓力比較大,畢竟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價格不漲就意味著投資回報率會越來越低。基於這種情況應該採取以下三種措施:一是不斷提高自家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形成在市場內的核心競爭力;二是持續開拓新的銷售渠道,銷售渠道越多糧食的銷售就更有保證;三是延長糧食的產業鏈,增加糧食的附加值。糧食價格不漲最好的就是改變種植策略,要不斷的改變去適應市場,市場經濟下要適應市場規則。

在最近幾年時間,農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會採取文中提到的提量保質、開拓渠道、延長產業鏈來確保糧食能夠盈利;另一方面也在嘗試種植市場更加緊缺的產品,比如景觀樹等更緊俏的產品。大多數農民在市場經濟中都在進行自我革新,有的已經實現盈利,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有的在大浪淘沙中慢慢褪去了光彩。不管農資產品和勞動力成本怎麼漲,種糧肯定是不會虧本的,不然糧食安全就很難得到保障。


老農民說事


你好呀朋友,我是河南駐馬店的,我叫古蔡阿旭。很高興在今日頭條有緣遇見[微笑]

我從事收購糧食三年了。根據你說的。

1如果還想繼續種植,就需要搞農村合作社了,承包地,然後套錢。

2如果地少,種點大眾化的。然後上工地,現在工地一天二三百,比種地太強了。





古蔡阿旭


我也曾經在2018年的時候面對題主碰到的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我是種植大蒜的,大蒜的價格行情在2018年的時候跌入了谷底。當時的價格是每斤0.3--0.4元之間,按照每畝地3000斤的產量能夠賣1000塊錢左右。在2017年種植大蒜的時候每畝地的投資成本在2500元左右,主要包括蒜種600多塊錢,肥料,地膜,農藥得500塊錢,人工費也漲到了每畝地270元,(在17年以前是每畝地120元)僱人刨大蒜的價格也從每畝地600塊錢漲到了1150塊錢,再加上澆水,衝施肥和電費一畝地大蒜的種植投資成本基本上到了一倍。面對如此的價格行情種植一畝地的大蒜賠了將近1500塊錢。


面對種地賠錢我選擇了在7-9月份出去打工掙錢,讓媳婦在家看孩子順便照顧土地。

在夏季莊稼的種植上我選了花生,花生在大蒜收穫以後能夠打上一遍除草劑基本上就不用太多的管理了。並且在出去打工前也把肥料給耩施上了,媳婦在家需要給花生噴施控制旺長的,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面肥。因為花生也是農藥套餐的,所以管理起來也比較簡單。

通過兩個月打零工自己也能夠掙10000塊錢左右,這樣就能夠彌補種植大蒜賠的一部分錢了,而蒜茬花生同樣也能夠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就能把養家餬口的錢給掙了。

在冬季的時候由於地裡基本上也是沒有農活的,我也能夠有兩個多月的打工掙錢的日子,這樣通過農閒的時間在2018年農業最不好搞的的時候也實現了收益大於支出。總的來說農業種植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價格行情的變化都比較大,所以也農業種植真是比較艱難!


豫東小農


根據我的調查並分析,並結合我的農村家庭的實際,農民種地的農資及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事實,但決沒有成倍增加的事際情形,畢竟,如果各項種植成本成倍增漲,恐怕種植一畝地僅一季種植秋熟水稻的成本,就是在有農業種植的國家給予的種田補貼後,還會高於收穫後的賣去全部水稻收入,那幾乎所有農村人都拋荒自己家庭的承包地,到城裡尋找能掙更多的經濟收入,來維持並提高家庭的生活了。


這幾年來糧食的最低保護收購價逐年下調是事實,分析其原因,現在農村的種田人可以說是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的中老年人,也由於他們在那個年代種植是個職業,沒有其它的專業技能,與此同時,大集體時政策上的不允許,不種田,就不可能掙到工分,沒有口糧就不可能生存,就是一些工廠招工,必須具備有鄉(公社)、村(大隊)、組(生產隊)三級證明,計劃經濟時代阻礙並束縛了農村富餘的勞動力向國有、集體企業的轉移,更不要說要得到農業種植外其它專業的技能培訓了。


我國傳統落後的農業大國,舊的農業等各項科技的落後,人口的不斷增多,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改革並開放,特別是農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調動了農村人的種田積極性,糧食產量穩定提高,有原來的糧食吃不飽,逐步地轉變成吃不了,並且有更多的餘糧,與此同時,農業的機械化,減輕並減少了農村勞動強度和時間,顯而易見,富餘的農業勞動力可以走出鄉村外出學技能打工或做生意等,從而能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擺脫以前傳統的種田的貧困,能過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分析近兩、三年以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不斷下調,這也是國家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畢竟我國人口有十四億之多,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無(缺)糧則社會不穩,惟有持續不斷地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市場供給充裕,牢固地糧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市場經濟下糧食充裕,銷售價格低,通過反哺農業,通過一系列的取銷農業稅上交,種田還有補貼的政策,能有效地確保糧食生產的產量。

從已經發生的市場上糧食下降,農業種植效益隨之不斷降低等發生的一系列連鎖信息,我們農民朋友應轉變傳統專業的種田陳舊觀點,因為農村每個家庭也就不過有幾畝承包地,就是糧食價格上漲,也不可能有很多,就是能有一倍以上的糧食上漲幅度,除留足家庭的口糧消費外,賣出多餘的糧食,也不可能滿足家庭逐年上漲的其它生活開支等,更何況,國內的糧食上漲速度快,其它的各種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等等必然跟著上漲,貨幣貶值將不值錢,最後吃虧的還是農民朋友自己!


通過以上的個人建議農民朋友,應轉變落後傳統觀點,在國家已可以實施土地流轉的政策情況下,種田不是惟一的門路,如果有頭腦、有技術,就是沒有技能,通過學習掌握一門技能並走出去,把耕地流轉出去,安心、專心地去城裡打工,更可以掙到比種植種田的還要多收入!


老農話三農


你問的這個問題只有兩個答案:要麼繼續種糧,繼續虧本生產下去;要麼調整結構,在種夠吃的基礎上發展其他經濟作物,或是改到其他產業上去。

首先來說第一個答案:繼續虧本種糧。種地種糧的成本,其實這麼多年來一直在上漲中,化肥農藥、人工、種子等一直在漲,而糧食的市場價格又屬於國家宏觀調控要保護的商品,不能大漲也不會大跌。

目前國家在不斷出臺各種政策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經過這幾年下來,政策性補貼的刺激作用基本用盡了。作為個體農民,確實種糧是虧本的;對於規模種糧大戶或是企業,通過項目扶持及薄利多積的辦法也許能賺點錢。

第二個答案就是調或轉。調就是調整結構改種其他能賺錢的東西,市場價格好的東西。象我所知道的廣西田陽、田東縣農民,在種保證夠自家吃糧食的基礎上,改種聖女小番茄,畝產過萬斤畝收入超萬元是非常輕鬆的事。當然,改種什麼,要以市場為導向,調查分析市場後再決定,各地的情況不一樣。

而轉,就是轉方向就業掙錢。不一定再從事種養的第一產業了,而改到加工、建築等第二產業,或者改到開小店、搞銷售、搞運輸、搞飲食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一句話,就是不再直接折騰那點地了。

轉是一個大方向,現在的年輕一代農村人,大部分都不再種田種地了,就是轉到外地打工,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去了,這樣的收入確實比種地好得多,而且成本就是自己的力氣,加上一點要求不太高的技術更好,一個月拿幾千月甚至幾萬元的農民工都會有。

這其實也是農民進城的一個趨勢,有的農民工就這樣,外出打工了幾年後,有了技術,有了一定的積蓄,就慢慢在城裡紮下根來,安家置業,當小老闆了。以後的農村,土地將會進一步流轉,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將越來越多。

以上解答,希望對您有用。更多三農問題解答,歡迎關注“桂農通”一起探討。


桂農通


最近看到不少網友提出當前農資與勞動力成本都大幅度的增加,而糧食不漲價,農民種地不賺錢。不過科學興農認為如果種植投入過分的高於種植產出而導致農業種植入不敷出的虧損的話,那麼您可以選擇不去種植,因為當前國家已經開放了土地流轉,並沒有強迫誰必須去耕種土地,國家推出土地流轉政策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加速土地流轉,將土地流轉到那些有能力為土地帶來更多生產效益的人手中的。

說起來種植投入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誰讓人民幣都在貶值呢!人民幣購買力下降,在各個行業都有所體現,比如在我讀初中高中的時代,一袋尿素才46塊錢,而如今一袋子尿素的價位已經來到了90元,價位已經實現了翻倍,而那時候一個饅頭兩毛錢,而如今一個饅頭四毛甚至更高,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說農資成本不增加。

另一方面關於農民種糧糧價不漲的說法其實也是靠不住的,很難經得起推敲,科學興農也同樣記得清楚,在科學興農小時候小麥一斤才6毛,如大家不相信的話可以諮詢一下自己的長輩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價位,而如今來說小麥已經來到了1.2元每斤,實現了翻翻,當然諸如玉米等價位也是在不斷上漲的,雖說個別年份糧價有所下滑,但是整體而言也並不是那麼大。

那麼究竟是糧價上漲速度快還是農資價位上漲速度快呢?可以明確的說肯定是農資漲價速度更快一點,如果糧價漲速更快的話,恐怕老百姓購買力更低了。可以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咱們以畝投入化肥200元來算,化肥價位提高了50%的話,也就是投入變成了300元;而產出這邊小麥一畝產量1000斤,價位由每斤1元提高到20%來算的話,收入方面相當於增加了200元!這麼算下來淨收入相當於增加了100元!就是這麼一個道理,糧價的漲速低於農資價位的漲速是肯定的,未來也同樣會如此。這一點在過去已經印證,而在未來還會印證。

最後科學興農也客觀的說一句,雖說本人真的不主張大家去靠種地為生,但是對於不少農民而言恐怕還真心是不捨得。而就當前的生產情況看,小規模的生產效益真的很低,未來的規模化生產將會是大方向,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信的。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可能還是要依託政府的補貼,而不是提高糧價,因為糧價是國家社會穩定的關鍵之所在。


科學興農


大家好,我是佬王,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農民種地的農資、勞動力成倍增長,糧食不漲,使農民收入地下怎麼辦?

我家年前賣的玉米,八毛多一斤,去除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成倍,幾乎不賺錢,現在種植糧食幾乎成了農村人的副業了,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種田也是為了有糧食吃,現在打工比種田賺的錢還多。

我們這裡地處冀東平原,水資源匱乏,有的村莊都打了水井,我們村裡啥都沒有,只能靠河裡的水灌溉莊稼,沒水了就只能旱著,完全靠天吃飯。

現在好多人都不中糧食改種蔬菜了,有的人專門承包土地,前半年種植小麥,後半年種植大蔥芥菜頭,這些東西產量高,收益比種植糧食高很多,現在農村人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出去打工,把種田當做副業。

第二,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收入。

現在農業改革是頭等大事,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糧食產量勢必下跌📉。


農村佬王


種地是咱老百姓的根本,華夏文明從開始,就以農耕文化為主。但是,近些年,種地成了一種雞肋,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畢竟,農民對土地都是有感情的。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農資價格、勞動力成本在成倍的增長,但糧食價格的漲幅卻很有限,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那麼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該如何選擇?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將土地流轉,然後外出務工

將自家的土地流轉,然後外出務工這是當前大多家庭的選擇。以小麥為例,像我們這邊一畝地年產1000斤還要算要較好的的田塊,按照當前小麥市場價格1.2元/斤,畝產收入是1200元,減去農資和人工成本,每畝至少300元,這樣,純收入滿打滿算也就900元,而且要付出一年的勞作。因此,許多我們當地的農民都是將土地流轉外出打工。在外幹體力活包吃住一個月怎麼也能賺個四五千元,如果是有點小手藝,一個月可以賺的更高,這一個月下來就能頂好幾畝地。因此,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將土地流轉後外出務工是第一選擇。

二、進行特色種植

也有一部分人不願意外出務工,可以選擇特色種植。舉個例子,像我們甘肅這邊,這幾年由於寧夏的枸杞連作問題不得不停種,因此,現在大多數自稱寧夏枸杞,其實大多為甘肅和青海一帶的。種枸杞每畝地的收入會大增,基本上除去人工成本,一畝地能純收入6000左右,這個收入和大田作物比較起來,還算相當可觀。因此,各地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特色種植,這對於不願意出門的農民朋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三、進行規模化種植

這個好像有點走老路,但是是新形勢下的老路,成立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種植。之所以現在的成本高,主要一個原因是單幹,耗費的勞力成本要比規模化大的多。將土地集中在一部分人的手中進行規模化種植,剩餘的勞動力外出務工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都有的賺。何樂而不為?

四、適應新形勢,學習網絡知識

互聯網+行業這種說法有點過,但行業+互聯網這一點都不誇張,以後網絡在各行業的普及,就像我們趕集騎自行車一樣,互聯網將成為一種工具。可以開店買賣農產品,有想法的還可以做三農自媒體,這都是提高收入的不錯選擇。做好了甚至很賺錢。給大家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個朋友做社區直供,也就是結合城市裡的小區,做大棚蔬菜訂購直送小區的供需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當然,這些都只是一個引子,還有許多方法大家可以去挖掘。

總之,時代在變,我們農民也需要改變以前的生存方式。指望糧食漲價這不現實,再說了,就算糧食漲價,我們的收入又能提高多少?我們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融入時代,在豐富農村生活的同時照樣能夠提高我們的收入。

新農鳴


根據我的調查並分析,並結合我的農村家庭的實際,農民種地的農資及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事實,但決沒有成倍增加的事際情形,畢竟,如果各項種植成本成倍增漲,恐怕種植一畝地僅一季種植秋熟水稻的成本,就是在有農業種植的國家給予的種田補貼後,還會高於收穫後的賣去全部水稻收入,那幾乎所有農村人都拋荒自己家庭的承包地,到城裡尋找能掙更多的經濟收入,來維持並提高家庭的生活了。

這幾年來糧食的最低保護收購價逐年下調是事實,分析其原因,現在農村的種田人可以說是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的中老年人,也由於他們在那個年代種植是個職業,沒有其它的專業技能,與此同時,大集體時政策上的不允許,不種田,就不可能掙到工分,沒有口糧就不可能生存,就是一些工廠招工,必須具備有鄉(公社)、村(大隊)、組(生產隊)三級證明,計劃經濟時代阻礙並束縛了農村富餘的勞動力向國有、集體企業的轉移,更不要說要得到農業種植外其它專業的技能培訓了。

我國傳統落後的農業大國,舊的農業等各項科技的落後,人口的不斷增多,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改革並開放,特別是農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調動了農村人的種田積極性,糧食產量穩定提高,有原來的糧食吃不飽,逐步地轉變成吃不了,並且有更多的餘糧,與此同時,農業的機械化,減輕並減少了農村勞動強度和時間,顯而易見,富餘的農業勞動力可以走出鄉村外出學技能打工或做生意等,從而能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擺脫以前傳統的種田的貧困,能過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分析近兩、三年以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不斷下調,這也是國家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畢竟我國人口有十四億之多,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無(缺)糧則社會不穩,惟有持續不斷地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市場供給充裕,牢固地糧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市場經濟下糧食充裕,銷售價格低,通過反哺農業,通過一系列的取銷農業稅上交,種田還有補貼的政策,能有效地確保糧食生產的產量。

從已經發生的市場上糧食下降,農業種植效益隨之不斷降低等發生的一系列連鎖信息,我們農民朋友應轉變傳統專業的種田陳舊觀點,因為農村每個家庭也就不過有幾畝承包地,就是糧食價格上漲,也不可能有很多,就是能有一倍以上的糧食上漲幅度,除留足家庭的口糧消費外,賣出多餘的糧食,也不可能滿足家庭逐年上漲的其它生活開支等,更何況,國內的糧食上漲速度快,其它的各種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等等必然跟著上漲,貨幣貶值將不值錢,最後吃虧的還是農民朋友自己!

通過以上的個人建議農民朋友,應轉變落後傳統觀點,在國家已可以實施土地流轉的政策情況下,種田不是惟一的門路,如果有頭腦、有技術,就是沒有技能,通過學習掌握一門技能並走出去,把耕地流轉出去,安心、專心地去城裡打工,更可以掙到比種植種田的還要多收入!



微笑一切隨緣1


現在農民單純靠種地是不夠一家人花銷的,除非你有上百畝地。現在除去肥料,灌溉,種子等費用,地裡的收入也就所省不多了,我們我們老家這邊種植兩季糧食,也就是能收入一季糧食的錢。但是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農民要怎麼做才能增加收入呢,小編談下個人的看法。

第一,搞蔬菜大棚。現在搞一個一百多米的蔬菜大棚,一年的收入也差不多相當於農民打一年工的收入。管理的好的話,兩年就能把本錢賺出來。對於那些打工出不了門的農民,種植蔬菜大棚也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靠打工增加收入。現在的農村有勞動能力的農民沒有在家閒著的,以前不農忙得時候都在大街上閒嘮嗑。現在農民出門務工的話,在工地當小工也得一百五一天左右吧,要是泥瓦工的話一天得二三百左右。現在農民很多都會選擇外出務工,農忙時節再回來忙農活。打工一年也得掙個幾萬塊錢


第三,搞養殖。在農村養牛還是不錯的,肉牛的價格行情穩,牛的免疫力強不易得病。農村的秸稈還可以當做飼料,節省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