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代皇陵的知識,您知道多少?滿清帝王后妃陵小寫

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都要親身經歷的事。

不管願不願意,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都必須面對的事:不但要面對自己的、而且要面對身邊人的。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所以,對於自我的生,每個人都沒有體驗感和記憶留存。

一個人,死去的時候,有可能糊塗,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來臨;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襲;所以,相對於生,死在個體身上的發生,會相對更為複雜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對於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因為,人所能講說的,都是活著的事情。

或許,有人會說,人也可以講說關於死的事情,須知,人所講說的關於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癢、都是聽聞、都是臆測;因為,死的體驗,活人是說不了、也是說不清楚的。

正因為死是說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這在所有人,不論身份、地位、貧富,完全都是一樣的。

但是,死了之後的安葬,卻各有差別。

這種差別,因為死的神秘伴隨,所有也往往讓活著的常生好奇之心。

這裡,就來說一說關於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這裡,須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討論帝王后妃的生死的問題,而是想簡單地講說一下皇陵相關的知識。

關於清代皇陵的知識,您知道多少?滿清帝王后妃陵小寫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春明夢錄》卷下。

何剛德當日在京師做官時,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職的。

根據何剛德自己記述,在吏部任職時,有十一年時間,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員。到後來,他才升為吏部主事,負責執掌印信。

主事,明、清兩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職,正六品,不僅為正式司員,而且握有實權;其他官署,如內務府,也置有此職。

在何剛德升任主事之後,每當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進行相關工事的勘驗評估、或者承辦修繕建造工程時,大都會派他去監督。這種工作委派中,工程監督人員的選擇,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慣例執行的。也就是說,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後,才可能會被安排這樣的差使。

上述這類工程之中,以陵工最為重要。

須知,陵工還是有分類的:

一類稱之為另案工程;

一類稱之為專案工程。

所謂專案工程,其實就是需要特別修建的專項工程。

而另案工程,則是每年都要修繕的常規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東陵。

東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的陵。皇太極的陵,名曰昭陵,位於奉天(瀋陽舊稱);皇太極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為從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稱為昭西陵。由此可知,東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東陵,遵化被升為遵化州,領豐潤縣;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為直隸州,統領玉田、豐潤兩縣,隸屬直隸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轄;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東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聖祖康熙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為東陵。

下面說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時,升直隸州;轄境兼有今淶源、淶水兩縣地;在今河北易縣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的陵。

筆記作者在記述這一節時,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駕崩時日不太久遠。所以,光緒帝的陵,他也有記載。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緒帝的陵。

當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東陵的寶華裕建造自己的萬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過程中,龍鬚溝出水,導致工事無法繼續下去。於是,才從東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關於清代皇陵的知識,您知道多少?滿清帝王后妃陵小寫

按照皇陵的規制:

凡是皇后先於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稱,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樣,都是按照新陵與皇帝陵的方位關係來確定的,例如:

孝貞顯皇后(慈安)、孝欽顯皇后(慈禧)都死於清文宗咸豐帝之後,所以,她們需另立新陵,而她們陵都在咸豐帝定陵的東邊,所以,她們的陵,當時都稱之為定東陵。結果,這樣一來,就有了兩個定東陵,於是,便沒法區別了。後來,為了清楚區分她們的定東陵,又特別分稱為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按照這種命名規律,其他那些被稱之為“某東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類推。

也就是說,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稱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稱為“某東陵”或者“某西陵”。

因為對死有忌諱,為了吉祥如意,所以,為皇帝與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與皇后生前,比較正式的稱呼是:萬年吉地。另外,為了更清楚區分,會在“萬年吉地”前面,會加上“某某峪”。

萬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後,才會改稱為“某陵”。

東陵之中,筆記作者何剛德曾經親自去過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據載,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橋。橋的北面,有一個宮門。進入宮門,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後面有一個鐵門。打開鐵門,進入後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見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帝的長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後來,石五供成為皇陵的定製。據說。石五供是從佛教中借用過來的供養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後陵,均設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臺和一個爐、二個花瓶、二個燭臺組成的。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欽定大清會典圖》之太歲殿祈祀陳設,卷十三禮制:五供排列:瓶、燭、爐、燭、瓶(鼎豆壺)。

石五供後面,就是寶城,寶城上有寶頂。寶城形狀就如同城樓一般,左右兩邊都有牆垛,下面是隧道。

寶城的前面,左右兩排,有十多個紅土堆。紅土堆均為圓頂,有點像僧人的墓。詢問守陵人,回答說,這些形似僧人墓的圓頂紅土堆,就是妃嬪的墳。按照常例,清代妃嬪的墳,被稱之為園寢,上面會蓋有琉璃瓦,而且,規模也是比較大的。清聖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獨獨把妃嬪的墳附列在這裡面,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詢問守陵人,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東陵之中,何剛德還去過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點就是,陵的宮門之外,石人石獸是最多的。裕陵與別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還有就是,陵前有一座聖德神功碑亭,碑下贔屓[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長。這座聖德神功碑,真可謂是鉅製了。這樣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勳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筆記作者何剛德去過的有三個: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慶帝的昌陵;一是嘉慶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個圓頂,並沒有所謂的寶頂。

何剛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東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樹木蔥蔥郁郁,蔚然大觀,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氣所在。

東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來顯露豁亮,全都呈現在前前,可以一覽無餘。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聽說最為簡樸,宮殿全都沒有使用油漆,寶城的規模體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節儉的美德,加之原來建造的寶華峪出水之後,被放棄,就已經耗費了不少財力、物力、人力。後來重建慕陵時,道光帝就更加憐惜物力,所以,改作過程中,就一切從簡了。

東、西二陵的地勢,東陵雄壯,西陵則較為平緩。

(全文結束)

關於清代皇陵的知識,您知道多少?滿清帝王后妃陵小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