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全天下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兒女,那都是寄予著極其深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才,同時對於他們的生活也極其地關切,所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甚至於在孩子長大多年以後,依然為其操心不已。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而古人們針對這種現象,也特意又編寫了另一句俗語,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也就是說勸導全天下的父母,讓他們在自己兒女長大成年以後,依然還是為其取操心,並且是自己無法做到的那一種,關於這一句俗語,還有著一個民間故事流傳。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那是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羅的秀才,他家境極為貧寒,多次參加科舉都沒有考中舉人。在無奈之下,羅秀才只能到外地去當私塾先生以補貼家用,很少有回到家中,往往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家,有一次他過年回家時,發現自己的兒子羅倫已經長到了七歲,於是便開始教兒子讀書。

想要讓羅倫在長大以後,可以順利地通過科舉,實現自己所沒有實現的願望。教了羅倫一段時間後,羅秀才便開始考較羅倫的學問,他用對對子的方式去測試羅倫的才學,一隻手指著天空,問羅倫:“天空對什麼?”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羅倫並不知道,他的母親羅秀才身後用一隻手指向大地,意思就是說“天空對大地”,然而羅倫所看到的,卻是地上的雞屎,於是回答說:“天空對雞屎”,這讓羅秀才大失所望,他又花費很長的時間,用盡各種辦法去教導羅倫,但是羅倫卻總是“不開竅”。

羅秀才在心灰意冷之下,直接出家當和尚去了,羅倫與其母親在經過最初的悲傷後,也只能夠好好地生活。所幸羅倫足夠爭氣,儘管生活條件極為艱難,他白天需要去山上放牛撿柴,但是卻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哪怕是放牛的時候依然隨身帶著書本,晚上到家以後也通宵達旦地讀書。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在經過長年累月地苦讀以後,羅倫終於“開竅”了,他於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了狀元,回到家中大擺筵席。久居山中的羅秀才聽說以後也是大喜過望,也跑去參加宴席,但是沒人認識他,看門人只認為這是一個遠方來的和尚討賞錢,在給了他一些錢以後便打發他離開。

羅秀才也並不因此而生氣,他只是提筆在牆上寫了“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意思就是自己離開家鄉十八年了,並不是為錢財回來的,只是想要看看自己兒子的樣子,兒子有自己的福氣,自己也就放心了。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重點,人到四十應明白的道理


這個故事流傳開來以後,“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話也就廣為人知,並且因為其朗朗上口且富有哲理,而被人們廣為引用,漸漸成為了經典的俗語。

其中前半句說的是兒孫們的命運,而後半句才是真正的重點,這是對天下父母共同的告誡,無論怎樣愛自己的兒女,都不要因此而拋棄自己的生活,這也是人到四十所應該懂得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