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选择继位者,为什么不选李恪或李泰。是因为无德吗?

雕刻意志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虽然他年轻时征战四方、战无不胜,28岁登基之后又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治世之一——贞观之治。但他晚年也遇到了立储危机,同样也没有处理好继承人培养问题。

李世民的立储考虑范围

李世民虽然有14个儿子,但是真正进入他立储考虑范围的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恪和李治四人。如果严谨一点表述,在李承乾被废之前,有且只有李承乾一个人。

  • 太子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的储位几乎不可动摇。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刚刚三岁就开始为他选择侍读,五岁就从秦王府十八学士中选择了两位作为他的老师。李世民登基后仅仅几个月就册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早早就确定了他储君之位。十二岁开始就让他学习参与政务,开始培养他接班,此后更是多次行使太子监国职责。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承乾自己谋反,他的太子之位很难动摇。

  • 魏王李泰:作为李世民的嫡次子,他可能是比李承乾更受宠的儿子,李世民对他不加掩饰的宠爱,不仅害的李承乾妒忌生恨,也害的李泰产生了错觉,对储君之位产生想法。但是实际上李世民应该只是在李承乾被废后很短的一瞬间有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 吴王李恪:李恪不是李世民的嫡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但是李恪本人英武果敢,李世民亲自评价说他最像年轻时的自己。因此李世民也一度考虑过立他为储君,只不过鉴于反对的声音太大才作罢。

  • 晋王李治:作为李世民最年轻的嫡子,实际上李世民是在无奈中选择了他。史书中记载他性格懦弱,在李世民面前俨然是一个小透明般的存在,如果不是他的嫡子身份,估计李世民无论如何不会考虑他。

李恪:无关才德,血统决定他不可能被选择

李恪有些类似明成祖朱棣,李世民对他的英武果敢非常欣赏,也多次表达对他宠爱和期许。但是无奈血统决定了李恪无论如何英武果敢,除非他能发动一场靖难之役,否则他就不可能被立为储君。

  • 首先因为他并非嫡子,所以在礼法上就首先会遭遇非议。虽然唐朝皇室有一定的胡人血统,但是经过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也被李唐王朝沿用。虽说不一定不能破例,但是礼法上的阻碍还是一定有的。

  • 更关键的是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这就导致李恪基本断绝了继承皇位的希望。李唐王朝是取代隋朝而起的,虽然两家本来也是亲戚,但是一个有前朝血统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仅仅李唐皇族内部会有异议,当时满朝文武大都参与了推翻隋朝,他们会容忍一个有前朝血统的人登上皇位,他们就不担心反攻倒算?

而且当时李世民最倚重的亲信兼舅子绝不会容忍太子之位落到非长孙皇后所生之子的手中。也正因此李恪被长孙无忌嫉恨,到唐高宗在位的时候,李恪就被长孙无忌找借口赐死。

李泰:有才无德,野心让他失去储君之位

李泰与李恪不同,如果除去李承乾,他是最有机会被立为太子的人。一方面他也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所生的嫡子,而且是嫡次子,所以在血统方面他仅仅稍稍落后。另一方面他本人的受宠程度到后期远远超越李承乾,不仅仅因为他的受宠引起了大臣们的进谏,而且连当时的史官都感叹他“其宠异如此”。

  • 宠冠诸子:李泰的受宠是无可置疑的,李世民诸子中,唯独他被记载了有一个李世民赐予的外号。李世民与他之间有一个专用的白鹘作为传信使者,即使这样李世民一天不见他就开始想他。甚至有人打小报告说朝中重臣对李泰不够尊重,李世民竟然兴师动众召集房玄龄、魏征的重臣严词质问。赏赐超越礼制什么的那都是常规动作,而且别人进谏说超越了太子李承乾,李世民不仅不纠正,干脆下令取消太子李承乾的开支限制。

  • 不知谦退:李泰的受宠,虽然李世民负有很大责任,但是李泰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些宠爱和赏赐。这必然招致李承乾的嫉恨,毕竟李承乾在长大之后,李世民对他的批评和不满开始增多,两相对照自然心生不满。
  • 野心膨胀: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李泰对李承乾的逼迫和进攻,但是李泰受到的宠遇,太子李承乾受到的批评和贬低,必然让李泰野心开始膨胀。到李承乾谋反被废之后,李泰迫不及待的向李世民表态,而且利令智昏的出了昏招,说自己当了皇帝一定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弟弟李治接班。这个谎言不仅李世民不会信,即便如此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必然会让大唐永远陷入皇位争夺。再加上李承乾的谋反令李世民大受刺激,李承乾和李治两位嫡子都控诉李泰的逼迫,李世民最终放弃了李泰,选择了较为仁弱的李治。

应该说李泰的悲剧大部分责任在于李世民本身对他无节制不掩饰的宠爱。而李泰恃宠而骄和不知谦退,导致了他失去其他人的支持。试想仅仅因为对他不够尊重就让那些朝廷重臣被严词质问,这些宰相们会服气?

李世民:失败的父亲

李世民上马可以治军,下马能够治国,但是作为一位特殊的父亲,李世民在对待几个儿子的问题上非常失败。李世民14个儿子,除了早薨的3个,其他的儿子大都不太成才。当然李世民倾注最大心血的还是与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但对这三个嫡子李世民也没能做到公私分明,最终酿成谋反夺嫡的悲剧。

  • 对李承乾过于苛责:其实太子李承乾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在储君之位上大体上是合格的。一直到贞观十四年,即李承乾已经21岁,李世民才开始对他逐渐不满,但大都是私生活上的细节,李世民对他这个爱子似乎过于严厉,屡屡训斥和安排人员管束。而这些被安排到李承乾身边的臣子又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夸大其词的职责,比如李承乾盖个房子就被指责为生活奢侈,在府内和宦官玩就被指责为学习秦二世。这就是古代儒家礼制下储君的难题,他们必须要过臣子们给他安排圣人或者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李承乾面对这些指责的不满和抗争则被李世民视为不成熟的表现,最终父子隔阂更深。

  • 对李泰过于宠爱:相反对会来事的李泰,李世民又过于宠爱。前文提到的各种宠爱的表现,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很少有皇子能有此待遇。刚才提到李承乾盖个房子就被认为是奢侈,而李泰被却被大肆赏赐钱物,甚至超过太子也不加以限制。最后来个取消李承乾的限制,这让李承乾如何接受。所以当时李承乾上表拒绝了这一做法,但是李世民一番什么父子一体的大道理就搪塞过去了,以李世民的能力他不可能看不到李承乾心中的不满。

综上,李世民对身为储君的李承乾过于严厉苛责,而对于李泰却过于宠爱放纵,最终导致兄弟反目,李承乾越来越反叛逆反,而李泰则恃宠而骄野心膨胀。但是你要说李世民就是想改立李泰,我们又发现并非如此,不管他对李承乾有多不满,在李承乾谋反之前,他都不断用重臣配属东宫的方式来表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可动摇,甚至李承乾谋反事发他也设法保全了他的性命。但是无可讳言他自己诱发了李承乾和李泰兄弟的储位之争,直接让自己的三个嫡子陷入储位风波,也造成了倾注大量心血培养的接班人重新洗牌,为他本来伤痕累累的家庭再添新伤。

围炉品茗人


李世民选择继位者,其实对于李泰和李恪他都是有考虑的。

李世民重新选太子要从李承乾造反开始说,这件事导致的结果就是李承乾被废。而当时其实李世民的第一选择是李泰,不过李泰只能说是自己作死。

对于李承乾的造反,李世民调查的结果就是,当中也有李泰的原因,而李泰更是说出:我若继位,杀子传弟这样的话。这不仅李世民接受不了,就是朝中的大臣也不能接受,所以李泰也就被排除了。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李泰继位之后,李承乾和李治的生命没法保证,这也是李世民的考虑。

至于李恪,李世民在排除李泰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李恪。不过这就要提到一个人,长孙无忌。他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亲舅舅,他是极力反对李恪当太子。而李恪无法成为太子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朝廷中的大臣不支持,原因就是李恪的身份。

他是李世民的儿子,可是他也是隋炀帝杨广的外孙,就这个身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有很多人忌惮。李家的天下本身就是造反隋而得来的,朝中的大臣也多是跟随造反的人。如果李恪当了皇帝,大臣还怎么过。

这也就是大臣都不支持李恪的原因,虽然李世民中意李恪,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没有办法。加上当时的长孙无忌死顶李治,这次有了李治的继位。

而选择李治当太子,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治的性格。李世民认为李治的性格比较软弱,选择李治成为太子之后,他的另外两个嫡子李承乾和李泰都有活命的机会。

不过最后李世民也是后悔选了李治成为皇帝,并且有了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的感叹。不过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到了晚年,没有了换太子的可能,只能也只会是李治成了皇帝。


史山泛舟


这个事要从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说起。

李世民起初最爱的还是太子李承乾,但是李承乾与李泰两个人斗起来了。李世民深知,他自己就是杀兄弟,逼父亲退位才得到的皇位,他可不想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于是毅然决然两个儿子一起放弃,谁都不立。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了,不过谋反失败了,李世民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李世民很痛心,没想到儿子也要造他的反。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此后,李世民接下来又喜欢上了老六李恪,这个李恪是最像李世民的,不仅长得像,性格也像,非常英武,哪哪看着都好,只可惜,他有一个致命的原因令他成为不了太子,就是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他是隋炀帝的外孙。如果真立他为太子的时候,这到底是唐朝还是隋朝啊,如果隋朝又翻了案呢?所以老六李恪也不行。

李世民考虑到长孙皇后生下了的孩子除了李承乾与李泰,只剩下李治了。没办法,李世民就立了李治为新太子。李世民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此后,李世民非常耐心地教李治这应该怎么做那怎么做,细致入微,生怕他的理政军事能力不够。后来,李世民驾崩了,李治即位为唐高宗。


小茗说史


大唐天子李世民文成武德,将唐朝的辉煌推向了全世界,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不为过。但是这个看似伟大的男子,却在选择继承人上面出现了问题。

自己最看好的太子李承乾居然参与了谋反,这让李世民深深的感到自己教育上面的失败。

虽说自己当年就是夺了大哥的江山,但他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把这一切重新上演,于是只能狠心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

同时被一起降罪的还有李泰,其实这一切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对李泰的重点照顾所引起的。

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原本当太子好好的,可是在某一天看到了自己亲爱的父皇居然跟李泰关系亲密了起来,瞬间就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

难道说自己的父皇打算要换太子了吗?还是说自己这个太子当的不太够资格呢?

反正当时的李承乾开始各种的胡思乱想,人的思想只能说越想越乱,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全让李承乾给脑补了出来。

于是在某一天李承乾就受不了这样的刺激,直接起兵谋反了,当然了事情相当的不成功。

而李世民得到这一切的真相之后,当时就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说实话李世民还是用一种普通家庭的态度跟自己的儿女们相处,有时候可能会对自己的某个儿子过于亲密,谁会想到就是自己的这些举动,居然直接让太子产生了如此大的误会。

然后就是太子被废,李泰从被罚了,最终李世民从自己的儿子当中选中了李治,进行重点培养。

当然了以上内容都是很正规的想法,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一下,李世民当年能发动玄武门之变,说明他是一个权力欲望相当强烈的人。

说白了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尤其是这样的人还是一朝天子,就更恐怖了。

李世民在喜欢权力的同时,也害怕别人夺过自己的权势,而太子李承乾就是因为触动了自己最根本的利益。

虽说最后太子的心结被解开了,但是李世民的心结却越来越严重了。

很多事情有一就有二,为了不给别人再次犯错的机会,李世民直接就断送了太子李承乾的后路。

并且把当时明显有野心的李泰也给扔到了一边,而李恪其实也是如此,相对于李治来说,李恪的野心也不小。

当时的李世民其实年纪并不大,才四十来岁,正是壮年时期,以前立了太子只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稳定。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哪怕就是太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可自己并不老,还可以再工作个二三十年。

万一自己的儿子们等不及了怎么办,当年的自己把李渊逼到退位,不就是等不及了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太子犯错,只有太子犯错了,自己才有机会重新立太子,下次立一个年纪最小的,可以等到自己寿终正寝的太子。

于是李世民就开始对李泰重视起来,毕竟李世民自己也当过太子,知道太子的内心是如何想的,只要自己跟李泰亲近,太子一定会胡思乱想,然后就会犯错。

果不其然,太子冲动了,但是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于是年纪最大的太子被清场了,同时退场的还有李泰,毕竟李泰就是自己用来对付太子的。

现在太子已经被废掉了,哪么李泰自然也没有什么用了,可是大唐一定要有太子,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朝纲不稳的局面。

所以李世民就眼光投入了李恪与李治,李恪明显要比李治大一些,而自己想要的无非就是在天子之位上多待几年,所以李治是最合适的。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李世民在选择继位者的时候,其他人都不选,就是选择了只有十二岁的李治,因为他的年纪足够小。

当然了就算李治长大了也不是问题,大不了自己把当年的事情再重演一次,然后自己再尽力培养新的下一代好了,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身体居然只活到了五十来岁就不行了,最后便宜了看似软弱的李治。


虎头山小妖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多边关系中李世民,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都在动各自的脑筋,最后的结果有必然也有偶然,

先说母系,长孙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出皇子,

李恪是两脉皇族,杨广女儿杨妃的儿子,李家的孙子杨家的外孙。

再说嫡出三子老大承乾,老二泰,第三个李治李治大排行是老九。

李泰很强势,又与李世民排行都是第二,很受老李喜欢,

整天挤兑承乾,最终承乾坐不住,谋反了,

因为与李泰有关,李泰也凉了,

老李看好具有双重皇族血统的李恪,

但长孙无忌是老江湖,一番操作把第三号亲外甥推上了皇位。

而武媚娘在长孙皇后与杨妃之间站队长孙皇后,押注嫡子一系。


星辉650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在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作品中李恪的形象是为了争夺皇位,不择手段,忘恩负义之人。

历史上李恪到底是怎样的人呢?首先李恪能文能武,擅长骑马射箭。且性格沉稳,果断刚强。因此,李恪深得李世民喜爱,一度想废了太子李治,立李恪为太子。李世民曾左右为难,后来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力挺李治,李世民最终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至于李泰,更是才华横溢,翻看历史文献,种种事迹均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泰简直宠的不像话,正是李世民的这种恩宠,让李泰萌生了谋嫡之心。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李世民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




时逐月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贬为庶人。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应该立李泰为太子。并且李承乾之所以谋反,也是因为李世民喜欢李泰,而李泰又觊觎太子之位,完成的。

可是关键时刻李治这匹黑马冒了出来,并且得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的全力支持。

在此之时,虽然李世民想要立李泰为太子,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臣子势力也不容小觑。

1、避免内斗不能立李泰为太子

李世民不得不考虑臣子的意见,但是李泰已经斗倒了李承乾,岂会容许李治坐上太子之位,他一急之下出了混招,面见李世民,表决心❤️:如果离他为太子,那么他登基为帝后将杀死自己的孩子,把皇位传给李治。

岂不知,他的自作聪明害了他,也让李世民看到了他的虚伪和野心,立他为太子的心开始犹豫。

另外一个原因,李泰觊觎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打击李承乾,使得李承乾心生惶恐,算是被迫造反。

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是给其他皇子一个信号,那就是太子之位是可以争取的,只要去争去斗,就能够坐上太子之位。

一旦立了李泰为太子,以后将会争斗不断,朝堂外无宁日。外面征战不断,北征高丽,东打突厥,还有吐蕃蠢蠢欲动,如果内部在争斗不断,那大唐将会国无宁日。

鉴于此两个目的,就不能立李泰为太子。

2、杨淑妃的身份不能立李恪为太子

李恪聪明伶俐,喜欢狩猎,经常带领属下野外行猎。这一点与李世民的性格很是相似,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重要的一点是,李恪的长相与李世民非常相似,每个人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孩子,都不免多疼一点,李世民也不例外。

可是,李恪的生母杨淑妃是隋炀帝的女儿,这个身份是阻止李恪登上大宝的重要阻碍。

李渊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现在让一个有着隋朝血脉的皇子成为皇帝。

这不仅让李世民的追随者不放心,更让李世民不放心。

基于这样的原因,无论李恪多么有才,多么雄才大略,也不可能被李世民封为太子。

所以,无论李泰,还是李恪,不能成为太子,都是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固,为了大唐江山能够永续万年。


六月的自留地


在皇权制度下,皇帝立继承人,并不会以政治能力、治国水平的高低来选择,大部分采取的是稳定压倒一切方针。李世民的皇位带有原罪,自然就更怕历史重演,怕太子实力强大后抢班夺权,所以在李承乾势力较大时,就开始扶持李泰来制衡李承乾,等到李承乾被废之后,就更不敢立能力强的为太子了,而且长孙无忌等元老为保住既得利益,也希望太子性格软弱一点 ,在此基础上,李治胜出就是众望所归了。

历史上的二代以后的皇帝,性格强悍、能力出众的基本都不是正常继位的,汉武帝继位时年龄还小,谁知道他后来不但活的长,而且心狠手辣能折腾,杀大臣如杀鸡。如果汉景帝死时,刘彻过了25岁,如果不能把戏演好,早就会被各方势力合力拉下马,哪能轮到他当皇帝?

很多被废的太子,往往是小时候表现极佳,而长大后因种种不肖而被废,更大的原因是败在各个利益集团的算计之下,也包括他的老子。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1.李世民妻子长孙皇后,可是史上有名的贤妻。长孙家族势力庞大,李世民选择接班人,入情入理,都要从长孙皇后的亲儿子中选。李恪pass。

2.李泰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可是刻薄,极富心机。李世民做儿子,可以杀兄弟逼父亲,老了可不想被儿子再这么玩。于是李世民废了李泰,选了李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