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心校在乡村基础教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犀利鸟


我说说衡阳某县的情况吧,2003年之前,每一个乡镇有个叫学区的机构,通常不超过十人,老一叫学区主任,其余叫专干、会计、出纳等,主管本辖区所有小学。由于他们很少上课,上级以“分流学区富余人员”的名义裁撤了学区,组成新的教育管理机构,把中小学一并纳入,这个机构有两块牌子:乡镇中心学校和乡镇义务教育管理办公室(简称教管办),中心校设校长,办公室设主任,由同一人担任,过了不久觉得麻烦,就把教管办撤了,只留中心学校,这个班子通常有十多个行政人员,比分流富余人员之前反而多了好几个。而各中学、完小、联校任然设有正副校长、正副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当然校长是班子成员之一,受中心校长的统一领导。有人粗略地算了算,一个一百多人中心校竟有四、五十名大小领导!

中心校的作用主要是统一使用经费,财政每生每年拨六七百,各校只留两百不等,其条都在中心校帐户上,具体怎么用,就连经济核算小组成员都不一定说的清。还有就是各校人事权,你懂的。

有人说,有没有中心校其实意义不大。


方广山人


乡镇中心校在乡村基础教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四个字:承上启下。

乡镇中心校在我们福建莆田这边的乡下又叫中心小学,或者叫学区,它相当于县区教育局的“代言机构”。乡镇中心校采用校长责任制,举个例子,我们乡镇原本有19个小学,那么乡镇中心校的校长就是管理这19个学校校长的“董事长”,也是我们镇四百多名教师的“老板”。无论是我们乡镇的小学、中学还是我们镇的各所幼儿园,全部归乡镇中心校管理。

乡镇中心校的领导机构一般是这样的:一个中心校校长,两三个副校长,一个党支书,还有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工会主席,一名工会副主席,各个学科教研员各一名,财务管理人员一名,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办事员七八个。

这些领导班子没有任课,一年到头相对来说是非常轻松的:期初的时候,这些人迈着四方步来到各所学校检查期初工作,然后看心情对基层学校负责人指出不足及整改意见,至于是否要跟踪该基层小学校长有没有整改落实到位,这同样要视情况而定:学校整体实力不错的,找个时间再督促一番;而对于那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学校,还是“顺其自然”吧!

期末的时候,乡镇中心校的领导班子也会刷一刷存在感,全体出动一次,进行期末常规查评和期末安全、德育等方面的检查工作。如何检查,检查细不细致,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比较负责任的工作人员在查评时速度比较慢:该校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有没有按照规范批改?批改次数够不够?错题有没有订正?……这些方面,语文、数学的教研员一般都检查得比较认真,而其他陪同人员因为业务不是那么熟,所以这些“闲杂人等”在检查基层小学教学常规工作的时候往往走马观花,他们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当然,每个学年的第二个学期,乡镇中心校都会举行一次以镇为单位的期末考试,这种考试在我们这边叫“年段过关考试”。“年段过关考试”的意义可重大了:这场考试直接决定教师一年来的教学业绩、师德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等级。可以说,这场考试和乡村教师的名利是息息相关的。相对而言,这样的考试是比较公平公正的,但也不排除一些为了名利而徇私舞弊的老师——这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考核分多一些,为了多领一些绩效工资,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有的教学生如何作弊,有的抓住没出去监考的机会留校“发挥作用”。对于这种奇葩的老师,乡镇中心校领导班子往往会对其“露头就打”,狠刹歪风邪气。

同时,乡镇中心校还对基层各所学校的财物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管、审核作用。说简单一点,就是乡镇中心校管理着各所基层校的“钱袋子”:一个学校买了什么东西需要报销、做了哪项工程需要消费,都要经过乡镇中心校这一关。上头要拨款给各所基层学校,也要经过乡镇中心校的许可和支配才行。当然,生源经费和教师绩效工资这两块“大蛋糕”,也归乡镇中心校管理。

总而言之,乡镇中心校这个机构所有人员的分工不同,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就不一样。在乡镇中心校的整个机构中,最艰难的就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的教研员,他们堪称任重道远,期末检查常规工作、第二学期负责年段过关工作,这些教研员堪称“火车头”,真正做到凭才华和汗水领工资。

而办公室主任也是一种比较悲催的苦差事——一般情况下,办公室主任是一个乡镇中心校当中文笔最好的存在,该主任是乡镇中心校一把手的“左膀右臂”,当乡镇中心校中的其他人解决不了的“硬骨头”问题,只有经过办公室主任之手才能迎刃而解。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过着“一份报纸一杯茶”的日子,羡煞一线教师。

我们镇的乡镇中心校还不错,你们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谢谢。


微雨润苗


中心校负责全乡镇所有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督促,传达落实上级各项要求,相当于教育局的派出机构。一个县有几十上百所学校,如果全部由教育局直管,是管不过来的。现实情况下,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按惯例,中心校校长由乡镇初中或中心完小校长兼任,不单独安排办公场所,不设专职干事,一应事务在现有编制教师中统筹安排。但实践中往往走了样,很多中心校从所驻学校独立出来,有稳定的工作人员和场所及财务预算,不参与具体教学活动,只负责行政管理。

中心校的前身是教育站(有的地方称教委会),教育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管理层级,有党支部、办公室、督导室、财务处等内设机构 。九十年代末,笔者曾在教育站担任过几年出纳员。那时一个乡镇有五六千学生,二十多所中小学,两百多名教师。教育站权力极大,可以统筹辖区学校公用经费甚至自筹经费,任免小学校长,调动教师。一个只有数名工作人员的教育站,每年的办公、招待等费用常达一二十万之巨,超过辖区内任意一所学校同类费用。这些钱,都是从各学校身上薅羊毛,因此令老师们十分痛恨。

随着乡镇适龄儿童逐年减少,城镇化又吸走了很多农村学生,农村学校规模开始萎缩、撤并。曾经五六千学生的乡镇,如今学生数不足两千人,学校也减少到只有五六所。另外,教育经费也统归县管,不再由乡镇财政负责,教育站的职能减少,且又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必须予以裁撤,设中心校,负责全乡镇的教学管理与教育督导等事项。

现在中心校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有的中心校专职干事多达十余人,全部不参与教学工作,严重浪费师资,这股歪风需要狠刹。

一是规范中心校干部职数,每个乡镇3人比较合适;二是严格核定中心校办公经费,禁止中心校向下辖学校薅羊毛;三是要求中心校与所驻学校合并办公,不允许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毫米


我国乡村学校办学,目前主要实行四级学校体系,由乡镇中心校统筹管理,调配乡村中心小学、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教学点的资源,以便做好资源更合理的配置,避免浪费。但这种方式实质导致办学资源朝中心校集中,而非完全小学、教学点则更加薄弱,在当地地位低下,分配到的办学经费有限,师资力量极为薄弱。这种管理体制,显然把乡村学校分为不同的层次,本来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薄弱,再分为若干层次,非完全小学、教学点的办学局面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办学现状,近年来已有不少人建议,取消乡镇中心校统筹管理模式,让中心小学、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成为平行并列的教学单位和独立的法人单位。从乡村教育发展现实看,要让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完全独立并不现实,一些小规模学校、教学点,配备校领导、教师,也会出现人浮于事,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乡村学区教育发展委员会,负责制订乡村学校发展战略,配置教育资源,并监督具体办学。


近年来,我国为发展乡村教育,很多地方恢复或重建了乡村教学点,可是,乡村教学点普遍存在小而弱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应投给乡村教学点的资源,被用在了中心校,教学点也就只是低水平维持,这很难吸引乡村孩子留在教学点、村小学习。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乡村学校的资源配置,是由教育部门和中心学校决定,没有教师、家长、村民参与,听取村民、家长意见。比如多年前,我国乡村撤点并校,就存在一哄而上,不听取村民意见的问题。现在这一问题,在乡村学校布局、配置资源时,依旧存在。


乡村学区教育发展委员会可由政府部门教育官员(由区县教育局委派)、各村负责人、学区内所有学校(教学点)负责人、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村民代表共同组成,负责根据上级财政的拨款和乡镇教育投入,制定各校的经费预算,并监督按统一的生均经费(根据国家的规定,不到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保障生均共用经费拨款)拨付办学经费,同时,对各学校(教学点)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适合乡村学校,也适合所有城市学区,因为其解决的问题是共同的,即实行民主管理,进行科学决策,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利。


熊丙奇看教育


首先,我看了问题无数遍,看了很多评论,终于明白了你的问题:你所说的乡镇中心校,应该就是我们这里称为教育办公室(前称),现在教教育督导组的一个机构!

其次,这个机构的作用就是收发教育局的各种文件,安排各种任务,检查学校的各种常规活动,负责教师的流动,优质课的安排,管理教师,期末考生给老师排位,......凡是和学校沾边的,都能管!上至money,下至备课,卫生!

最后,看看网友们给出的评论:

评论一边倒的指责这个机构,什么吃喝玩乐,什么绩效工资,什么职称,什么公用经费......

但是,存在就有其合理性,类似总校和分校的关系,避免人员重叠;


游戏大咖王


乡镇中心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传达县教育局文件。基本上是原文下发,然后要求下属各学校按照文件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写好过程报道,要有图片,还有总结,一式两份交中心校存档。

二,给教师排队。这是中心校最重要的工作。每次考试结束以后,会根据学生成绩,按科目,班级,学校,多层次给教师校长排队。

三,调动教师。每年暑期,就会按照上一年出台的政策,参考教师的成绩排队,来调动教师。

四,给下属各学校报账。各学校经费开支以后,需要经过中心校统计上报教育局出账。

五,检查各学校的教学常规,组织教研组活动。每到这个时候,各科教师就会东奔西跑,讲课,听课,评课,说课,忙个不亦乐乎。

中心校一般小的也8--10人,大的10--15人,一般不代课,年报时都要把每一个人分到各个下属学校,真不知道一个中心校到底规定是几个人的编制。


雨一直在下滴滴答答


坦率的说,是不公平的体现!我是七零后,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我们的所谓桌子就是两个泥墩上面放条木条,凳子也一样,只是一高一低罢了,时间久了,土墩变形木条不稳,门窗墙壁漏风,西北山区,你想想。但是在中心小学就不是这样了,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心学校有楼房,第一次见单人单桌或者双人双桌椅,玻璃门窗,还有好看的黑板,老师不再是农民民办教师,而是穿戴整齐的精神饱满的公办教师,反正太多的好,都与我无关啊,感觉我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我们也天天学习,考试干不过中心学校的学生


春江D


关于乡镇中心校,各地的设置是不同的,以我们江苏为例,乡镇中心校,现在就是中心小学,实行的是中心小学领导村小体制。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领导班子,既是中心小学本部的领导班子,也是村小学的领导班子,校长就是全乡镇的总校长。

以前,乡镇中心校分为初中中心校和小学教育办公室。后来初中每个乡镇只剩下一所了,也就无所谓中心校了。

小学的教育办公室,是领导中心小学和村小学的领导机构,一把手叫教育助理,其他成员由中心小学校长、成人教育校长、文化业务辅导员(教研员)、勤工俭学专干和会计组成。

后来,进行教育机构改革,撤销了教育办公室,实行中心小学领导村小体制,全乡镇的一把手不再是教育助理,也就是不再设教育助理了。中心小学校长就是一把手,配备1--3名副校长,进行具体分工,有的分管中心小学本部工作,有的分管全乡镇村小工作,也有的按照工作性质分工,如分管后勤、德育、教学等。

在这种体制下,村小学校长相当于中心小学本部的中层干部,跟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后勤主任等一个等级,由中心小学校长任命,不在教育局管理序列。

从我们江苏的体制上看,现在没有问题中所说的一个中心校十多人的问题,编制完全在中心小学里,编制是以全乡镇为单位的,村小学的编制由中心小学按照村小规模分配,村小学自行管理,接受中心小学的监督、检查。工作上,每学期,中心小学至少进行期初、期中、期末三次常规检查,除此以外还会进行专项工作的检查。在教学质量上监控上,中心小学会对村小和本部进行质量检测。

总之,乡镇中心小学总管一个乡镇小学的人事、管理、财务等,是乡镇小学教育的领导机构,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部由中心小学部署、督促和检查。中心小学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的能力,决定着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和优劣。所以选好中心小学校长非常重要,特别关键。

其他地区是何种体制,欢迎留言交流、探讨。


教师妹子一枝花


乡镇中心校在乡村基础教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上接受教育部门的综合管理,向下领导乡村各基层小学扎实推进乡村教育全面振兴。


乡镇中心校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为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可以说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

乡镇中心校是基层学校的管理者。我国拥有不少乡村基层学校,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如何将这些基层农村学校的教育潜力发挥到最大,就是需要乡镇中心校来进行综合有效地管理,让它们切实能够实现最大效用。

乡镇中心校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我国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等需要在一线学校中由理论变为实践,真正发挥出政策法规的最大贡献力。而县教育部门要想将政策法规推进乡村基层学校中,数量太广,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依托乡镇中心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贯彻教育政策法规,让政策法规可以更实际、更有用。

乡镇中心校是教育资源的平衡者。乡镇中心校有权对全乡镇农村学校的教师、教具等教育资源进行调配,让全乡镇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均衡分配,让更多的老师、学生更加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欢迎关注“东爱雨公考”,专注教育、体制内、公考问题答疑。

东爱雨公考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中心校,还会时不时下个什么文件,似乎管着学校和老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什么关系。

我老家在河北邯郸鸡泽县,就目前的义务教育而言,从我们那带之后,本人80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就开始撤并,4000人的村子小学都得跑到别的村上,不说安全不安全,就是开会折腾也是个问题。直到目前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然而,私立学校风生水起,所谓教育质量还不低,每每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类学校普遍采用住校制,一个几岁的孩子就开始集体生活,我是不能接受这种情况的。住校制确实解决了接送孩子的现实情况,但是能够就近入学,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谁会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家庭相信私立学校的资源是不能给公立教育质量相爱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私立学校有存在的空间和市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利益驱使应该是主要因素,特别是那么多教育系统人员参与私立学校建设就更加扰乱了义务教育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