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選擇繼位者,為什麼不選李恪或李泰。是因為無德嗎?

雕刻意志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雖然他年輕時征戰四方、戰無不勝,28歲登基之後又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治世之一——貞觀之治。但他晚年也遇到了立儲危機,同樣也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培養問題。

李世民的立儲考慮範圍

李世民雖然有14個兒子,但是真正進入他立儲考慮範圍的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恪和李治四人。如果嚴謹一點表述,在李承乾被廢之前,有且只有李承乾一個人。

  • 太子李承乾: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的儲位幾乎不可動搖。李世民對這個兒子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剛剛三歲就開始為他選擇侍讀,五歲就從秦王府十八學士中選擇了兩位作為他的老師。李世民登基後僅僅幾個月就冊立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早早就確定了他儲君之位。十二歲開始就讓他學習參與政務,開始培養他接班,此後更是多次行使太子監國職責。可以說如果不是李承乾自己謀反,他的太子之位很難動搖。

  • 魏王李泰:作為李世民的嫡次子,他可能是比李承乾更受寵的兒子,李世民對他不加掩飾的寵愛,不僅害的李承乾妒忌生恨,也害的李泰產生了錯覺,對儲君之位產生想法。但是實際上李世民應該只是在李承乾被廢后很短的一瞬間有立他為太子的想法。

  • 吳王李恪:李恪不是李世民的嫡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但是李恪本人英武果敢,李世民親自評價說他最像年輕時的自己。因此李世民也一度考慮過立他為儲君,只不過鑑於反對的聲音太大才作罷。

  • 晉王李治:作為李世民最年輕的嫡子,實際上李世民是在無奈中選擇了他。史書中記載他性格懦弱,在李世民面前儼然是一個小透明般的存在,如果不是他的嫡子身份,估計李世民無論如何不會考慮他。

李恪:無關才德,血統決定他不可能被選擇

李恪有些類似明成祖朱棣,李世民對他的英武果敢非常欣賞,也多次表達對他寵愛和期許。但是無奈血統決定了李恪無論如何英武果敢,除非他能發動一場靖難之役,否則他就不可能被立為儲君。

  • 首先因為他並非嫡子,所以在禮法上就首先會遭遇非議。雖然唐朝皇室有一定的胡人血統,但是經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也被李唐王朝沿用。雖說不一定不能破例,但是禮法上的阻礙還是一定有的。

  • 更關鍵的是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這就導致李恪基本斷絕了繼承皇位的希望。李唐王朝是取代隋朝而起的,雖然兩家本來也是親戚,但是一個有前朝血統的兒子繼承皇位,不僅僅李唐皇族內部會有異議,當時滿朝文武大都參與了推翻隋朝,他們會容忍一個有前朝血統的人登上皇位,他們就不擔心反攻倒算?

而且當時李世民最倚重的親信兼舅子絕不會容忍太子之位落到非長孫皇后所生之子的手中。也正因此李恪被長孫無忌嫉恨,到唐高宗在位的時候,李恪就被長孫無忌找藉口賜死。

李泰:有才無德,野心讓他失去儲君之位

李泰與李恪不同,如果除去李承乾,他是最有機會被立為太子的人。一方面他也是長孫皇后和李世民所生的嫡子,而且是嫡次子,所以在血統方面他僅僅稍稍落後。另一方面他本人的受寵程度到後期遠遠超越李承乾,不僅僅因為他的受寵引起了大臣們的進諫,而且連當時的史官都感嘆他“其寵異如此”。

  • 寵冠諸子:李泰的受寵是無可置疑的,李世民諸子中,唯獨他被記載了有一個李世民賜予的外號。李世民與他之間有一個專用的白鶻作為傳信使者,即使這樣李世民一天不見他就開始想他。甚至有人打小報告說朝中重臣對李泰不夠尊重,李世民竟然興師動眾召集房玄齡、魏徵的重臣嚴詞質問。賞賜超越禮制什麼的那都是常規動作,而且別人進諫說超越了太子李承乾,李世民不僅不糾正,乾脆下令取消太子李承乾的開支限制。

  • 不知謙退:李泰的受寵,雖然李世民負有很大責任,但是李泰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這些寵愛和賞賜。這必然招致李承乾的嫉恨,畢竟李承乾在長大之後,李世民對他的批評和不滿開始增多,兩相對照自然心生不滿。
  • 野心膨脹:雖然史書中沒有記載李泰對李承乾的逼迫和進攻,但是李泰受到的寵遇,太子李承乾受到的批評和貶低,必然讓李泰野心開始膨脹。到李承乾謀反被廢之後,李泰迫不及待的向李世民表態,而且利令智昏的出了昏招,說自己當了皇帝一定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讓弟弟李治接班。這個謊言不僅李世民不會信,即便如此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必然會讓大唐永遠陷入皇位爭奪。再加上李承乾的謀反令李世民大受刺激,李承乾和李治兩位嫡子都控訴李泰的逼迫,李世民最終放棄了李泰,選擇了較為仁弱的李治。

應該說李泰的悲劇大部分責任在於李世民本身對他無節制不掩飾的寵愛。而李泰恃寵而驕和不知謙退,導致了他失去其他人的支持。試想僅僅因為對他不夠尊重就讓那些朝廷重臣被嚴詞質問,這些宰相們會服氣?

李世民:失敗的父親

李世民上馬可以治軍,下馬能夠治國,但是作為一位特殊的父親,李世民在對待幾個兒子的問題上非常失敗。李世民14個兒子,除了早薨的3個,其他的兒子大都不太成才。當然李世民傾注最大心血的還是與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嫡子,但對這三個嫡子李世民也沒能做到公私分明,最終釀成謀反奪嫡的悲劇。

  • 對李承乾過於苛責:其實太子李承乾是最合適的繼承人選,從他的成長經歷來看,他在儲君之位上大體上是合格的。一直到貞觀十四年,即李承乾已經21歲,李世民才開始對他逐漸不滿,但大都是私生活上的細節,李世民對他這個愛子似乎過於嚴厲,屢屢訓斥和安排人員管束。而這些被安排到李承乾身邊的臣子又往往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誇大其詞的職責,比如李承乾蓋個房子就被指責為生活奢侈,在府內和宦官玩就被指責為學習秦二世。這就是古代儒家禮制下儲君的難題,他們必須要過臣子們給他安排聖人或者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李承乾面對這些指責的不滿和抗爭則被李世民視為不成熟的表現,最終父子隔閡更深。

  • 對李泰過於寵愛:相反對會來事的李泰,李世民又過於寵愛。前文提到的各種寵愛的表現,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很少有皇子能有此待遇。剛才提到李承乾蓋個房子就被認為是奢侈,而李泰被卻被大肆賞賜錢物,甚至超過太子也不加以限制。最後來個取消李承乾的限制,這讓李承乾如何接受。所以當時李承乾上表拒絕了這一做法,但是李世民一番什麼父子一體的大道理就搪塞過去了,以李世民的能力他不可能看不到李承乾心中的不滿。

綜上,李世民對身為儲君的李承乾過於嚴厲苛責,而對於李泰卻過於寵愛放縱,最終導致兄弟反目,李承乾越來越反叛逆反,而李泰則恃寵而驕野心膨脹。但是你要說李世民就是想改立李泰,我們又發現並非如此,不管他對李承乾有多不滿,在李承乾謀反之前,他都不斷用重臣配屬東宮的方式來表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可動搖,甚至李承乾謀反事發他也設法保全了他的性命。但是無可諱言他自己誘發了李承乾和李泰兄弟的儲位之爭,直接讓自己的三個嫡子陷入儲位風波,也造成了傾注大量心血培養的接班人重新洗牌,為他本來傷痕累累的家庭再添新傷。

圍爐品茗人


李世民選擇繼位者,其實對於李泰和李恪他都是有考慮的。

李世民重新選太子要從李承乾造反開始說,這件事導致的結果就是李承乾被廢。而當時其實李世民的第一選擇是李泰,不過李泰只能說是自己作死。

對於李承乾的造反,李世民調查的結果就是,當中也有李泰的原因,而李泰更是說出:我若繼位,殺子傳弟這樣的話。這不僅李世民接受不了,就是朝中的大臣也不能接受,所以李泰也就被排除了。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李泰繼位之後,李承乾和李治的生命沒法保證,這也是李世民的考慮。

至於李恪,李世民在排除李泰之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李恪。不過這就要提到一個人,長孫無忌。他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親舅舅,他是極力反對李恪當太子。而李恪無法成為太子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朝廷中的大臣不支持,原因就是李恪的身份。

他是李世民的兒子,可是他也是隋煬帝楊廣的外孫,就這個身份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就有很多人忌憚。李家的天下本身就是造反隋而得來的,朝中的大臣也多是跟隨造反的人。如果李恪當了皇帝,大臣還怎麼過。

這也就是大臣都不支持李恪的原因,雖然李世民中意李恪,可是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是沒有辦法。加上當時的長孫無忌死頂李治,這次有了李治的繼位。

而選擇李治當太子,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治的性格。李世民認為李治的性格比較軟弱,選擇李治成為太子之後,他的另外兩個嫡子李承乾和李泰都有活命的機會。

不過最後李世民也是後悔選了李治成為皇帝,並且有了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的感嘆。不過當時的李世民已經到了晚年,沒有了換太子的可能,只能也只會是李治成了皇帝。


史山泛舟


這個事要從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說起。

李世民起初最愛的還是太子李承乾,但是李承乾與李泰兩個人鬥起來了。李世民深知,他自己就是殺兄弟,逼父親退位才得到的皇位,他可不想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於是毅然決然兩個兒子一起放棄,誰都不立。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了,不過謀反失敗了,李世民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李世民很痛心,沒想到兒子也要造他的反。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此後,李世民接下來又喜歡上了老六李恪,這個李恪是最像李世民的,不僅長得像,性格也像,非常英武,哪哪看著都好,只可惜,他有一個致命的原因令他成為不了太子,就是他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他是隋煬帝的外孫。如果真立他為太子的時候,這到底是唐朝還是隋朝啊,如果隋朝又翻了案呢?所以老六李恪也不行。

李世民考慮到長孫皇后生下了的孩子除了李承乾與李泰,只剩下李治了。沒辦法,李世民就立了李治為新太子。李世民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此後,李世民非常耐心地教李治這應該怎麼做那怎麼做,細緻入微,生怕他的理政軍事能力不夠。後來,李世民駕崩了,李治即位為唐高宗。


小茗說史


大唐天子李世民文成武德,將唐朝的輝煌推向了全世界,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並不為過。但是這個看似偉大的男子,卻在選擇繼承人上面出現了問題。

自己最看好的太子李承乾居然參與了謀反,這讓李世民深深的感到自己教育上面的失敗。

雖說自己當年就是奪了大哥的江山,但他卻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把這一切重新上演,於是只能狠心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給廢掉了。

同時被一起降罪的還有李泰,其實這一切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對李泰的重點照顧所引起的。

當時的太子李承乾原本當太子好好的,可是在某一天看到了自己親愛的父皇居然跟李泰關係親密了起來,瞬間就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

難道說自己的父皇打算要換太子了嗎?還是說自己這個太子當的不太夠資格呢?

反正當時的李承乾開始各種的胡思亂想,人的思想只能說越想越亂,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全讓李承乾給腦補了出來。

於是在某一天李承乾就受不了這樣的刺激,直接起兵謀反了,當然了事情相當的不成功。

而李世民得到這一切的真相之後,當時就感覺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了。

說實話李世民還是用一種普通家庭的態度跟自己的兒女們相處,有時候可能會對自己的某個兒子過於親密,誰會想到就是自己的這些舉動,居然直接讓太子產生了如此大的誤會。

然後就是太子被廢,李泰從被罰了,最終李世民從自己的兒子當中選中了李治,進行重點培養。

當然了以上內容都是很正規的想法,還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我們可以想一下,李世民當年能發動玄武門之變,說明他是一個權力慾望相當強烈的人。

說白了就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尤其是這樣的人還是一朝天子,就更恐怖了。

李世民在喜歡權力的同時,也害怕別人奪過自己的權勢,而太子李承乾就是因為觸動了自己最根本的利益。

雖說最後太子的心結被解開了,但是李世民的心結卻越來越嚴重了。

很多事情有一就有二,為了不給別人再次犯錯的機會,李世民直接就斷送了太子李承乾的後路。

並且把當時明顯有野心的李泰也給扔到了一邊,而李恪其實也是如此,相對於李治來說,李恪的野心也不小。

當時的李世民其實年紀並不大,才四十來歲,正是壯年時期,以前立了太子只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穩定。

但是問題也出現了,哪怕就是太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可自己並不老,還可以再工作個二三十年。

萬一自己的兒子們等不及了怎麼辦,當年的自己把李淵逼到退位,不就是等不及了嗎?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太子犯錯,只有太子犯錯了,自己才有機會重新立太子,下次立一個年紀最小的,可以等到自己壽終正寢的太子。

於是李世民就開始對李泰重視起來,畢竟李世民自己也當過太子,知道太子的內心是如何想的,只要自己跟李泰親近,太子一定會胡思亂想,然後就會犯錯。

果不其然,太子衝動了,但是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於是年紀最大的太子被清場了,同時退場的還有李泰,畢竟李泰就是自己用來對付太子的。

現在太子已經被廢掉了,哪麼李泰自然也沒有什麼用了,可是大唐一定要有太子,不然的話就會出現朝綱不穩的局面。

所以李世民就眼光投入了李恪與李治,李恪明顯要比李治大一些,而自己想要的無非就是在天子之位上多待幾年,所以李治是最合適的。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李世民在選擇繼位者的時候,其他人都不選,就是選擇了只有十二歲的李治,因為他的年紀足夠小。

當然了就算李治長大了也不是問題,大不了自己把當年的事情再重演一次,然後自己再盡力培養新的下一代好了,但是李世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身體居然只活到了五十來歲就不行了,最後便宜了看似軟弱的李治。


虎頭山小妖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多邊關係中李世民,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都在動各自的腦筋,最後的結果有必然也有偶然,

先說母系,長孫皇后生的兒子是嫡出皇子,

李恪是兩脈皇族,楊廣女兒楊妃的兒子,李家的孫子楊家的外孫。

再說嫡出三子老大承乾,老二泰,第三個李治李治大排行是老九。

李泰很強勢,又與李世民排行都是第二,很受老李喜歡,

整天擠兌承乾,最終承乾坐不住,謀反了,

因為與李泰有關,李泰也涼了,

老李看好具有雙重皇族血統的李恪,

但長孫無忌是老江湖,一番操作把第三號親外甥推上了皇位。

而武媚娘在長孫皇后與楊妃之間站隊長孫皇后,押注嫡子一系。


星輝650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在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劇作品中李恪的形象是為了爭奪皇位,不擇手段,忘恩負義之人。

歷史上李恪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首先李恪能文能武,擅長騎馬射箭。且性格沉穩,果斷剛強。因此,李恪深得李世民喜愛,一度想廢了太子李治,立李恪為太子。李世民曾左右為難,後來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力挺李治,李世民最終沒有立李恪為太子。

至於李泰,更是才華橫溢,翻看歷史文獻,種種事蹟均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李泰簡直寵的不像話,正是李世民的這種恩寵,讓李泰萌生了謀嫡之心。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李世民果斷立了李治為太子。




時逐月


李承乾謀反失敗後,貶為庶人。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應該立李泰為太子。並且李承乾之所以謀反,也是因為李世民喜歡李泰,而李泰又覬覦太子之位,完成的。

可是關鍵時刻李治這匹黑馬冒了出來,並且得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的全力支持。

在此之時,雖然李世民想要立李泰為太子,但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臣子勢力也不容小覷。

1、避免內鬥不能立李泰為太子

李世民不得不考慮臣子的意見,但是李泰已經鬥倒了李承乾,豈會容許李治坐上太子之位,他一急之下出了混招,面見李世民,表決心❤️:如果離他為太子,那麼他登基為帝后將殺死自己的孩子,把皇位傳給李治。

豈不知,他的自作聰明害了他,也讓李世民看到了他的虛偽和野心,立他為太子的心開始猶豫。

另外一個原因,李泰覬覦太子之位,明爭暗鬥,打擊李承乾,使得李承乾心生惶恐,算是被迫造反。

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就是給其他皇子一個信號,那就是太子之位是可以爭取的,只要去爭去鬥,就能夠坐上太子之位。

一旦立了李泰為太子,以後將會爭鬥不斷,朝堂外無寧日。外面征戰不斷,北征高麗,東打突厥,還有吐蕃蠢蠢欲動,如果內部在爭鬥不斷,那大唐將會國無寧日。

鑑於此兩個目的,就不能立李泰為太子。

2、楊淑妃的身份不能立李恪為太子

李恪聰明伶俐,喜歡狩獵,經常帶領屬下野外行獵。這一點與李世民的性格很是相似,深受李世民的喜愛。

重要的一點是,李恪的長相與李世民非常相似,每個人看到與自己相似的孩子,都不免多疼一點,李世民也不例外。

可是,李恪的生母楊淑妃是隋煬帝的女兒,這個身份是阻止李恪登上大寶的重要阻礙。

李淵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現在讓一個有著隋朝血脈的皇子成為皇帝。

這不僅讓李世民的追隨者不放心,更讓李世民不放心。

基於這樣的原因,無論李恪多麼有才,多麼雄才大略,也不可能被李世民封為太子。

所以,無論李泰,還是李恪,不能成為太子,都是為了大唐江山的穩固,為了大唐江山能夠永續萬年。


六月的自留地


在皇權制度下,皇帝立繼承人,並不會以政治能力、治國水平的高低來選擇,大部分採取的是穩定壓倒一切方針。李世民的皇位帶有原罪,自然就更怕歷史重演,怕太子實力強大後搶班奪權,所以在李承乾勢力較大時,就開始扶持李泰來制衡李承乾,等到李承乾被廢之後,就更不敢立能力強的為太子了,而且長孫無忌等元老為保住既得利益,也希望太子性格軟弱一點 ,在此基礎上,李治勝出就是眾望所歸了。

歷史上的二代以後的皇帝,性格強悍、能力出眾的基本都不是正常繼位的,漢武帝繼位時年齡還小,誰知道他後來不但活的長,而且心狠手辣能折騰,殺大臣如殺雞。如果漢景帝死時,劉徹過了25歲,如果不能把戲演好,早就會被各方勢力合力拉下馬,哪能輪到他當皇帝?

很多被廢的太子,往往是小時候表現極佳,而長大後因種種不肖而被廢,更大的原因是敗在各個利益集團的算計之下,也包括他的老子。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1.李世民妻子長孫皇后,可是史上有名的賢妻。長孫家族勢力龐大,李世民選擇接班人,入情入理,都要從長孫皇后的親兒子中選。李恪pass。

2.李泰雖然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可是刻薄,極富心機。李世民做兒子,可以殺兄弟逼父親,老了可不想被兒子再這麼玩。於是李世民廢了李泰,選了李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