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被朱棣攻打的时候,黔国公沐家人为啥不出兵帮忙?

用户64324579


公元1399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明朝初期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

人们一直疑惑一个问题: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手握重兵,为何却始终未出一兵一卒,来帮助建文帝去打击朱棣呢?

依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沐氏家族的领军人物自身的原因。

沐家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就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将领。他久随朱元璋及其他名将,能征惯战,而且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可惜的是:沐英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义子,与太子朱标感情极好,胜似亲兄弟;1392年,朱标病逝以后,沐英伤心欲绝,不久就也撒手人寰,离开人间。

沐英死后,他的长子沐春继承了职位。

沐春上任之后,云南地区叛乱时有发生。沐春一直都忙于平定云南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尽管沐春也很有军事经验,勇猛善战,而且还得到朱元璋亲自面授用兵方略,可是,在几年时间的征讨作战中,沐春耗尽心血,身染重病,不幸早死,年仅36岁。

沐春没有儿子。沐家的世职由他的弟弟沐晟继承了。而沐晟虽然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但是,他不擅长军事,行军打仗不是他的专长;在讨伐云南的叛乱势力时,经常失利。无奈之下,明朝朝廷只得选派得力将领,率领四川等地的明军进入云南,帮助沐晟去平定叛乱。

由此可见,沐晟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拙于带兵打仗。在“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沐晟一定是态度消极,不愿率军出征的。

如果“靖难之役”发生时,沐英或是沐春还活着,那么,以他们父子对朱元璋、朱标的忠诚,他们一定会排除万难、不顾一切地去出兵帮助建文帝的。

二.云南各地刚刚平定,人心并没有完全归附明朝,各地土司不断发动叛乱。

沐春继任之后,1393年,维摩等十一寨发生叛乱;1394年越州土目阿资叛乱;当沐春用兵两年,平定了这些叛乱以后,还没有缓过神来,1397年,云南陇川一带地区又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叛乱。

沐春来到北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研究了云南的形势,亲自面授沐春平定叛乱的用兵方略;并且朱元璋集结了云南、贵州、四川的各路明军,一起南下对付叛军。历经一年多的苦战,才算平定了这场叛乱。

正是这些叛乱,耗尽了沐春的精力,使得沐春过早地死去。

而到了沐晟统治云南之时,叛乱也是经常发生。沐晟的能力远远不及其父兄,面对乱局,沐晟只能求助朝廷。

刚刚即位的建文帝派遣大将何福率军进入云南,经过一番血战,才消灭了叛军。随后,沐晟一直忙于平定各地的残余叛乱势力,云南境内的战事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

因此,以云南的平叛形势及沐晟的个人军事能力,都使得镇守云南的沐家在“靖难之役”发生时,无心也无力发兵去增援建文帝朱允炆了。

三.建文帝自己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调集云南的军队,前来参加平定朱棣叛乱的军事行动。

“靖难之役”发生以后,由于燕王朱棣以区区一隅之地,竟然对抗资源辽阔的整个大明帝国;双方形势的优劣显而易见;谁也不会认为朱棣能够反叛成功的。

因此,建文帝及朝廷根本就没打算征调云南的明军前来参战。而由于云南内部一直存在反叛势力的残余力量,沐晟也无力出兵去参加建文帝讨伐朱棣的战争。而依照沐晟喜爱读书、不擅军事的性格,沐晟当然也不会主动上书请求朝廷让自己参战的。

结语:由于沐家对建文帝感情极深的沐英、沐春父子的离世,沐家没有了性格坚定的强力领导人;云南境内又时常存在着叛乱势力;加上朝廷没有征调的诏命,路途又极其遥远;这一切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沐氏家族始终未出兵帮助建文帝的原因。


品茗读史


其实沐家没有帮上忙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路途遥远、自身立场等等,所以我们需要仔细的论述,在论述沐家没有在靖难之际帮忙的原因之前。

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沐家是什么来头。

所谓黔国公沐家,说的其实是跟随朱元璋开国建立功勋的二十八侯之一的沐英的后代。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

自此之后,沐家就留在了云南镇守此地。而黔国公其实是后来朱棣当政,在永乐年间封的,靖难之役的时候,沐家还是西平侯的爵位。

现在了解了沐家的基本情况,我们在来说一下,为什么靖难之役的时候,沐家没有帮忙朱允炆吧。

一、路途遥远,建文帝认为他们赶过来也没什么事了

丙寅,征云南官军入京备征。书至,允炆以示方孝孺,孝孺观毕曰:我欲驰其备而无由,是来正合机会。各处兵马渐集,但云南路远未至。因调辽东军马以攻永平,德州军马以攻北平,根本受敌,彼必速归援,其破之在此一举,事以垂成,机不可失。今遣人报之,往返之间,师已毕会。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建文帝虽然调动云南方面的兵马参与勤王,但是因为云南方面的兵马距离遥远等原因,没有什么作用。

再有,当时建文帝虽然是被讨伐的,但是朱棣用的基本都是自己的私兵,而建文掌管的可是全天下的兵马,可以说是兵多将广,天下全盛,兵马强壮,粮饷充足,包括建文身边的方孝孺、黄子澄也同样认为,就算不用云南沐家的兵马,击破朱棣的来军也足够了。

所以当时也没有催促,也没有等云南兵马到来。

二、云南沐府经历权力变革,新任掌权人不熟悉战斗

沐府第一代掌权人沐英,在朱元璋时期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病死,沐英死后,由他的长子沐春接任2西平侯爵位掌管沐府,镇守云南,但是没当几年老大,沐春于洪武三十年病逝。沐春死后,就是他的弟弟沐晟接任了,沐晟在洪武三十年十二月接手沐府,但是在第二年七月,靖难之变就发生了。

由此可见,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沐府正经历权力交割的转变期,沐晟刚刚接手,各方都没有处理清楚,自然不适合离开,况且沐晟还不是领兵打仗的人才,历史上称其为“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

由于云南权力交割,再加上沐晟不太会打仗,建文帝手底下也还有耿炳文、李景隆等大将可用,所以没什么必要非要等云南发兵过来。

三、建文帝重文轻武,让武将不满,其中也许包含沐家

朱棣当时造反的时候,口号喊得最响的其实是“讨伐左班文臣,清君侧。”(明朝时期文臣站在左边)。

想当初,朱元璋开国之时,武将的地位可比文臣高上许多,到了后期,朱元璋才开始降低武将地位,也就是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到了朱允炆时期,更是如此,从他定的国号“建文”就可以看出来。

这样一来,就使得很多武将心生不满,正好这个时候,朱棣出现了。朱棣靖难的口号针对的是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三人,但是讨伐左班文臣则是针对整个文臣体系,虽然此举将整个文臣都得罪了,但是却收获了很多武将的赞同,这其实也是朱棣想要的效果。毕竟打起仗来,和自己交手的都是那些武将啊。博得他们的好感,无疑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朱棣叫嚷着朱允炆背叛祖制,降低武人地位,都是这些文臣在作怪,许多武将可能都觉得朱棣说的太对了,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这就导致朝堂上的文臣个个都义愤填膺,而派出去的武将们都磨洋工,宁王投靠朱棣,其他藩王拥兵自重坐山观虎斗,许多武将包括沐府可能也是这样的心理。

四、不敢去帮忙

云南沐家经历理三代首领,也就是西平侯已经换了三任,虽然后两任是平辈,但是对于朱氏王朝的忠心肯定是没有自己的父亲沐英那么足。如果说真的收到建文帝紧急命令抓紧去勤王救驾,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建文皇帝都不着急让自己赶过去,自己着什么急。

再说,如果建文帝坐稳了皇位,沐家这种功勋多半是要被打压的,之前建文帝一个月干掉了五个藩王,沐家肯定是不想做下一个的。

要是帮着建文帝打败了朱棣,也许建文帝就会想“小老弟可以啊,你家兵力也挺强啊,是不是也该削藩削到你家了?”;要是朱棣赢了呢?朱棣会不会说“小老弟怎么回事,人家不帮我忙起码都在看热闹,你不好好的看热闹还帮着建文打我?”

所以说沐家当时也挺尴尬的,毕竟都是朱家的在内讧,也不是建文帝被元朝旧臣逼迫了,两边都不好帮啊。

结语

建文帝削藩,导致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变,很多王爷都在拥兵自重,两不相帮,这也是当时中立一派的想法,毕竟都是朱家人,自己已经是远派的藩王,谁当皇帝对自己都没差别吗。


你们觉得呢。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用不着啊

朱允炆掌控全国,朱棣只在燕京,朱允炆不管是兵力还是掌控的地盘人口都远远高于朱棣,不需要征调沐家人啊。

而且沐家人要是贸然出兵,你帮谁的。


叶飘刀


公元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由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人性化,导致燕王朱棣率先发难,史称“靖难”。朱棣挑起战争后,朱允炆调动了全国大多的兵力,唯独没有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家人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备受信任的云南沐家不再受中央朝廷的信任?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接下来慕容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先来为大家简介靖难之役的过程。

靖难之役的爆发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若不是他分封藩王,导致权力威胁中央。建文帝朱允炆是绝对不会削藩的,也可以说没有藩可削。朱允炆削藩开始后,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认为迟早有一天会削到自己的头上还不如起兵谋反,若是师出无名必然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继而失败。


手下谋臣告知朱棣,在太祖遗训中有一条告知各藩王的话: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这句话也被收录在了《皇明祖训》中,朱棣以此来起兵名为“清君侧,靖国难”。不过世人皆知这是朱棣骗人的鬼话,可没有这句鬼话,朱棣他的起兵会遭到很多人的打压,一定会失败的。不过这句话还有后话:就是藩王在清君侧后,必须在五日之后离开京都,由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朱棣顺利成章的登上皇位。


起兵之初燕王的兵力都在京都附近,根本不能与朱允炆的大军相比。可燕王手下多能人异士,加上他骁勇善战,起兵虽败可却收获了一大批的民心。朱允炆命耿炳文为主帅,准备将燕军歼灭于北京地区。不料耿炳文坚守不战,朱允炆认为这样下去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换帅李景隆。


李景隆为跨服子弟作战能力与朱棣相差甚远,因此朱棣不久后击败李景隆,李景隆偷袭燕京被朱棣之子朱高炽击败,朱棣大军抄其后路,大败。由此燕军越战越勇,不久后燕军继续南下,有胜有败。由于朱允炆命令部队不能下死手,最终导致朱棣攻破南京城,成为了大明的第三任君王。靖难之役完全告终。

沐家人从始至终都没有参战,我认为原因应该有三点:

云南叛乱四起,并且经历几代更换王爷,其中有文治武功样样精通的也有碌碌无为之辈,然而靖难之役时,云南的沐家王爷是沐晟,此人是一个只会享受并不想吃苦的人。他是沐家的第三代王爷,由此可见云南的叛乱都来不及平定,他还会有心情去帮助朱允炆吗?显然是不会的。


这是第一点!


朱允炆当时掌握了除去燕军的全国军队,怎么可能会需要调用沐家人呢?沐家人如若不请旨擅自出击的话,一定会被认为谋反。原因很简单靖难之役直到最终结束时也是朱允炆被偷袭才导致失败,可想而知朱允炆的实力之强,沐家人出兵到底是帮谁呢?显然是会被误会的,所以他们不会出兵。


这是第二点!


朱允炆就算是让云南人沐家人出兵,沐家人很可能不会。说白了这是人家朱家人的战斗,一个沐家掺和进来不太好,而且胜负难料,帮那一边都是罪过还不如安稳的守住云南,不论谁胜谁负都怪罪不到沐家的头上,这样岂不是更好?倘若真的帮助朱允炆然朱棣胜利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这是第三点!

总结:沐家人不会、不能、不可能出兵的原因慕容全部为大家罗列在上方,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希望大家能够留下完美的点评,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在云南镇守呢,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乱站队全族覆灭。沐家一直到民朝灭亡都没人动。金庸更是拿来当素材,这就是军人的好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