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現在中國電影?

ST餘書濤


國產電影爛片橫行被詬病很久了,大多數電影從業者和愛好者對此往往會痛心疾首。我倒是覺得,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悲觀。

爛片橫行的本質原因是爛片有人買單,小鮮肉橫行的本質原因是有粉絲支持。說白了就是觀眾的問題。但是這說明我國觀眾的審美水平低嗎?表面看起來確實是這樣,但是根本原因不是這個。

我覺得,國產電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亂象,根本原因是——電影的主力消費人群年齡太小。

2017年,30歲以上的的觀眾佔比只有36%,而25歲以下的觀眾則佔比37%。2010年-2016年,電影市場的規模翻了五倍有餘,增加的這部分觀眾,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太快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常年在8%以上。在發達國家,年長者往往擁有更雄厚的財力。而在中國,年輕人賺錢更多卻是常態。

收入端尚且如此,消費端的差距就更大了。從物資匱乏年代成長起來的老一代,有著更強的儲蓄觀念,在日常消費上往往不如年輕人大手大腳。

這樣就造成了電影消費的主力人群是年輕人的現狀。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30歲時對電影的審美一定比自己20歲的時候高。對年輕人來說,為偶像買單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對於人生經驗十分匱乏的年輕人來說,要求其辨別出“好演技”和“差演技”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了。

不僅如此,即使是更成熟一些的中年人,對電影的審美也不見得比年輕人更高。因為他們是在文化產品匱乏的年代成長起來的,缺乏足夠的積澱。

因此,年輕人天生偏向爛片;年長者又因為過去的生活經歷也沒什麼辨別力,因此造就了整個電影市場對爛片的偏好。

但是我們完全不必如此悲觀。因為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當代中國的年輕人,是最有活力,最昂揚向上的一批人,他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沐浴在互聯網的大潮之中,正以飛快的速度茁壯成長著。誠然,他們現在還在對偶像趨之若鶩,但是過不了幾年,他們就會變得理性和成熟,到那個時候,爛片也就無所遁形了。

————————這裡是華麗的分割線————————

時代的變化比你我想象得要快的多。直到17年7月份,電影市場依舊是爛片當道。但是8月份的時候,戰狼2橫空出世。以此為起點,國產口碑佳作此起彼伏。二十二、羞羞的鐵拳、芳華,哪個不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如果把進口片包括進來,口碑佳作就更多了。摔跤吧爸爸,尋夢環遊記,看不見的客人……

任何人在進行17年票房分析的時候,都無法跳過“口碑對於帶動票房逆勢上揚”的巨大作用。在我們感慨“這屆觀眾不行”的時候,觀眾的口味已經在悄然改變了。

今年在抵制爛片的那個人,也許去年還在為歐巴搖旗吶喊。中國觀眾已經準備好了,中國電影的從業者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雙槍國寶


我們中國的電影早在1905年就誕生了,那時候北京的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慶泰就拍攝了京劇《定軍山》的片段,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電影。

後來在解放前又經歷了左翼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電影。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電影事業發展也進入一個新時期。

那時候出現了許多樣板戲,如《白毛女》、《甲午風雲》、《小兵張嘎》、《英雄兒女》、《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那些,也都是我們小時候愛看的電影。

80年代開始張藝謀、陳凱歌、謝飛、侯孝賢那些導演被稱為第五代導演,他們喜歡拍那些能拿到國外去參評的電影,比如張藝謀的《紅高粱》就拿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

但是這個時期的電影咱普通觀眾也欣賞不來,咱想看的武打飛車動作爆炸這些導演可玩不轉。

到了新千年後張藝謀最早開始改變思路,其實也是受到李安的《臥虎藏龍》的影響,就發現人家李安拍一部半中半西的動作片就能拿奧斯卡,還能掙錢,眼紅不?眼紅就自己拍啊!於是我們看到了《英雄》。

這部電影締造了我們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內地票房達到了2.5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

從此之後,我們國產電影開始走向了商業化之路。但是學好萊塢玩商業咱不一定玩得來啊!雖然像《捉妖記》、《美人魚》、《尋龍訣》、《港囧》那些電影票房都很不錯,但是更多的是讓觀眾們吐槽和不滿的電影。

歸根結底就是很多電影只注重商業包裝和宣傳,不注重電影本身質量,存在掙快錢的思想,以能把觀眾騙進電影院為目的,因此貨不對版的問題非常嚴重。

然而近年這種現象開始有所改觀,特別是去年的《戰狼2》,已經能夠達到好萊塢一線電影的水準。

我覺得這是中國電影走向成績的一部標誌性電影,其實就電影本身質量來看,已經能夠超越了很多好萊塢同期電影的水平。

因此我覺得這應該能成為我們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標杆,對照這部電影的資金投入、劇情編排和完成度,能夠衡量一部商業電影能否達到一定水平。希望未來能夠出現更多像《戰狼2》一樣優秀的好電影。


壹條電影


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整體來說是向上的,最近幾年來,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並沒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別人還有很多粗製濫造的電影,而且很多電影創意不足,演員的片酬太高,後期的製作也很不到位。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來製造票房的電影,往往是讓投資人血虧。

我覺得很簡單 首先是垃圾就可以說的差不多了,體系不但不成熟,而且往畸形的方向發展。首先是 首先是創意不足。然後是演員的片酬佔比過高。製作粗糙爛劇。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競爭力。這個環節亂象橫生.

感覺國內電影很少推廣海外,老謀子好不容易拍了一部《長城》國內還不買賬,國外電影觀眾根本就不瞭解中國電影,希望以後能有更多好電影,讓中國電影也能走向世界,畢竟電影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輸出。

找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的總體行業水平還行,但是除了個別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大多數導演對美學處理不是很好,導致電影情節尚佳但是畫面不怎麼行。





一葉知秋369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據普華永道報告顯示,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 從2013年的31.3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59億美元,漲幅高達 88%,這表明中國電影產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電影產業步入上升通道

縱觀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中國電影行業可以說先 後經歷了“高峰—低谷—上升”的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 代,中國電影曾經輝煌過,由於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票價 低廉,再加上人民對精神食糧的渴求以及其他娛樂方式極 度匱乏,看電影的人數和票房收入節節攀升,到了1991 年達到頂點,年票房收入達到24億元,人均年觀影10次 以上。然而,自1992年之後,隨著電視普及率的提高、節 目質量的提升,再加上電影盜版猖獗,中國電影行業步入 了低谷,到1999年,票房收入跌入谷底,票房收入8.1億 元。到了2002年,為了挽救瀕死的電影行業,應對WTO 之後進口影片對國產電影的衝擊,國家開始推行電影產業 化改革,允許民營、外資進入電影投資、製作、發行、放 映環節。根據“數太奇”電影大數據平臺的最新數據顯 示,19~35歲的年輕觀眾已經成為中國影院觀眾的主要人 群,佔所有影院觀眾的85.9%。雖然這一時期電影票價有 了較大增長,但是隨著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有消費能力 的年輕人逐漸成為電影消費的主力軍,中國的電影市場進 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時期(如圖1)。

自2003年電影產業化改革啟動以來的十餘年間,中 國電影的市場規模便一直保持著每年30%左右的增長。2005年,中國電影在度過百年華誕之後,迎來了蓬勃發展 的“新元年”,電影產業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 不斷增強、電影產業化改革和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煥發出 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2010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產量也一直保持著快 速增長的態勢。2001年,全國各電影製片廠和製作公司出 品的故事片電影總和只有88部,但是僅僅過去了十年,到 2010年時,國產故事片電影的數量便達到了526部。根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佈的數據,2013年各大電 影製片方共生產故事片電影638部,相比於2001年提升了 625%。以此推算,我國故事片電影的產量平均每年增長48%左右,產品規模增速極為可觀。

不僅僅是電影產量快速增長,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 容量進入21世紀之後也在不斷擴大。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 總局電影局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中國電影 市場票房總額已達217.69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27.51%, 是2005年全年票房總額的13.6倍;其中國產片總票房為 127.67億元,同比增長54.32%,佔比58.65%;進口片總票 房90.02億,同比增長2.30%,佔比41.35%(如圖2)。同 一時期,美國的年票房增長額約為4.7%,全球平均增長水 平也僅為6.7%。


十點整娛樂


看電影這麼多年的經驗,到最近這段時間眾人期待的幾部電影的觀看感受來評價中國電影,首先讓我想到的一個詞語就是“粗製濫造”。

現在好多上映的片子,光看主題簡介,其實也還算是吸引人,但是真正開始觀看之後,讓人空餘下的,可能大部分還是尷尬二字。

從幾個方面來說吧,首先,演員演技尷尬,當今娛樂圈,都是走流量的年代,所以電影選角這方面,都是以流量小生或者當紅小花旦為主,但是,既然他們的頭銜裡都有一個“小’字,足以見得,他們的演技,應該確確實實不夠用。試問演員都沒有足夠的表演經驗,自己都無法真正進入角色,那觀眾在臺下是什麼感覺更是可想而知。

其次,當然是劇本,劇本不過硬。更無語的是,很多電影裡面還生硬的摻雜了無數的廣告,前言不搭後語的臺詞確實成功的宣傳了產品,但也使人從劇情中脫節,跳戲。

現在得電視電影,很多所謂的奇幻武俠鉅製,聽著宣傳還是很吸引人的,但是看起來才發現,撐起整部劇的,不是故事情節,不是演員演技,居然是滿屏的五毛錢特效,五彩光束繽紛,打開了傳奇的大門,讓人眼花繚亂,試問我大眾化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難倒就找不到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拍攝實景,而一定要全程綠布麼。二十年前的國產電影,就拿《倩女幽魂》來說,同樣屬於仙俠劇,實景拍攝,演員演技在線,就算沒有各種特效,也一樣是部好電影。


顏公子看劇


你好,很高興可以回答您這個問題,首先總體來說,中國現在電影行業的發展整體來說是向上的,最近幾年來,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並沒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別人還有很多粗製濫造的電影,而且很多電影創意不足,演員的片酬太高,後期的製作也很不到位。

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來製造票房的電影,往往是讓投資人血虧。

我覺得很簡單,首先是爛片就可以說的差不多了,體系不但不成熟,而且往畸形的方向發展。首先是創意不足。然後是演員的片酬佔比過高。再者是製作粗糙爛劇,導致我們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競爭力,這個環節亂象橫生。

感覺國內電影很少推廣海外,老謀子好不容易拍了一部《長城》國內還不買賬,國外電影觀眾根本就不瞭解中國電影,希望以後能有更多好電影,讓中國電影也能走向世界,畢竟電影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輸出。

總結下,很多人都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的總體行業水平還行,但是除了個別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大多數導演對美學處理不是很好,導致電影情節尚佳但是畫面不怎麼行。

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一:快餐文化很明顯。其實說起快餐文化,大家就能夠想起那些洋快餐,比方說漢堡包、披薩、牛排等等。而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也出現了這樣的現狀。很多電影在我們看之前會搞足了噱頭,宣傳也很到位,等我們看完之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忘掉,不像以前那些老電影一樣,看完之後能夠久久回味。

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二:真正的好作品沒有宣傳。相信很多小夥伴也發現這個問題了,就像前段時間的《烈火英雄》以及《我和我的祖國》,還有《攀登者》這些都沒有大張旗鼓的去做宣傳,口碑和票房都很不錯,所以說一部真正的好作品不需要過多的宣傳和噱頭。

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三:小投資也能夠收回大成效。最具代表作的應該是前段時間火遍全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作品是國內首部動漫作品,而且是由一家小公司製作而成總成本很低,但收穫的票房卻超級高,也是今年的黑馬之一。而且這部作品據知,在特效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共啟用了64家特效公司,而這些公司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但是他們卻創造了一個大大的奇蹟。所以中國電影目前是在正向發展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謝謝。關注我帶你觀看更多精彩電影。









one電影哥


老外竟然是如此看待中國電影的?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0, "thumb_width": 640, "vid": "v02004660000bcqfim51mikeotg1lk50\

靜湖冷月


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整體來說是向上的,最近幾年來,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並沒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別人還有很多粗製濫造的電影,而且很多電影創意不足,演員的片酬太高,後期的製作也很不到位。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來製造票房的電影,往往是讓投資人血虧。我覺得很簡單 首先是垃圾就可以說的差不多了,體系不但不成熟,而且往畸形的方向發展。首先是 首先是創意不足。然後是演員的片酬佔比過高。製作粗糙爛劇。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競爭力。這個環節亂象橫生.感覺國內電影很少推廣海外,老謀子好不容易拍了一部《長城》國內還不買賬,國外電影觀眾根本就不瞭解中國電影,希望以後能有更多好電影,讓中國電影也能走向世界,畢竟電影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輸出。找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的總體行業水平還行,但是除了個別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大多數導演對美學處理不是很好,導致電影情節尚佳但是畫面不怎麼行。





新放映


現在中國的電影真的是慘不忍睹……

各種小鮮肉,演技浮誇,還是老一輩的演員演得好。老一輩的有鐵血戰士,還有笑星大咖,每一個都讓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他們很少耍大牌的,每一個都是實力派。不像現在的中國演員。

而且現在的電影劇情真的是……不堪入目,什麼手撕鬼子,饅頭炸彈能吃還能炸,如果當時的抗日戰爭有這些人,還會死那麼多老百姓?還會給人侵略?這些都是那麼的不真實,浮誇。

還有就是中國的導演,什麼都能導出來,特效也是讓人醉醉的。外國的那些特效技術又不會,還要使用,真的就是五毛錢的特效。

現在的中國電影,除了少數導演能導出好的電影,演員的實力也算不錯。其他的真的是……

如果中國電影拍得好的話,國外那些電影在中國也不會那麼吃香了。每次打開視頻軟件,基本都是查找外國電影,中國電影真的很少會去看。要看也是看以前的老電影。


社會實習生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2016 年擠泡沫的陣痛期後,2017 年主要由影片品質的提升帶動票房增長,未來電影市場將回歸內容本質。國產片在近幾年的表現,有一個可喜的變化在於,整體質量有著明顯的提升。

從2017年單片的票房成績來看,“內容為王”越發突顯。在暑期檔上映的國產優質軍旅題材大片《戰狼2》更是以56億票房成績問鼎中國票房冠軍,足以與進口大片抗衡。

2018年電影票房破六百億,《我不是藥神》開創了現實類影片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紅海行動》創造軍事題材影片新高度。《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自己真正的“科幻元年”。

而《羞羞的鐵拳》以22億票房在國慶檔獨領風騷,票房成績同比增長超過40%;種種跡象表明,隨著觀眾對電影質量要求提升,有優質內容的高口碑電影或成為觀眾的首選,“內容為王”屬性越發凸顯。

再者,觀眾對多元類型影片的接受度慢慢在提高,包括《岡仁波齊》、《二十二》、《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影片,均取得超預期的票房成績,這得受益於中產階級文化需求的崛起、年輕人對深度文化內容需求提升,文藝片改變形式,以更為通俗化的“大眾視角”表現內容等等因素,類似《岡仁波齊》等新類型、小體量影片,依靠好口碑得到比以往更高的市場回報率。

未來隨著我國影片內容製作質量的不斷提升,單片票房“天花板”有望不斷提升。

當然,2020突如其來的疫情致使整個影視行業處於停滯狀態,但我相信影響是一時的,當疫情過去,我們的電影行業也會很快復甦,期待更多好的作品儘快呈現給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