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现在中国电影?

ST余书涛


国产电影烂片横行被诟病很久了,大多数电影从业者和爱好者对此往往会痛心疾首。我倒是觉得,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悲观。

烂片横行的本质原因是烂片有人买单,小鲜肉横行的本质原因是有粉丝支持。说白了就是观众的问题。但是这说明我国观众的审美水平低吗?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是根本原因不是这个。

我觉得,国产电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乱象,根本原因是——电影的主力消费人群年龄太小。

2017年,30岁以上的的观众占比只有36%,而25岁以下的观众则占比37%。2010年-2016年,电影市场的规模翻了五倍有余,增加的这部分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常年在8%以上。在发达国家,年长者往往拥有更雄厚的财力。而在中国,年轻人赚钱更多却是常态。

收入端尚且如此,消费端的差距就更大了。从物资匮乏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代,有着更强的储蓄观念,在日常消费上往往不如年轻人大手大脚。

这样就造成了电影消费的主力人群是年轻人的现状。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30岁时对电影的审美一定比自己20岁的时候高。对年轻人来说,为偶像买单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于人生经验十分匮乏的年轻人来说,要求其辨别出“好演技”和“差演技”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不仅如此,即使是更成熟一些的中年人,对电影的审美也不见得比年轻人更高。因为他们是在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缺乏足够的积淀。

因此,年轻人天生偏向烂片;年长者又因为过去的生活经历也没什么辨别力,因此造就了整个电影市场对烂片的偏好。

但是我们完全不必如此悲观。因为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是最有活力,最昂扬向上的一批人,他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沐浴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中,正以飞快的速度茁壮成长着。诚然,他们现在还在对偶像趋之若鹜,但是过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变得理性和成熟,到那个时候,烂片也就无所遁形了。

————————这里是华丽的分割线————————

时代的变化比你我想象得要快的多。直到17年7月份,电影市场依旧是烂片当道。但是8月份的时候,战狼2横空出世。以此为起点,国产口碑佳作此起彼伏。二十二、羞羞的铁拳、芳华,哪个不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如果把进口片包括进来,口碑佳作就更多了。摔跤吧爸爸,寻梦环游记,看不见的客人……

任何人在进行17年票房分析的时候,都无法跳过“口碑对于带动票房逆势上扬”的巨大作用。在我们感慨“这届观众不行”的时候,观众的口味已经在悄然改变了。

今年在抵制烂片的那个人,也许去年还在为欧巴摇旗呐喊。中国观众已经准备好了,中国电影的从业者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双枪国宝


我们中国的电影早在1905年就诞生了,那时候北京的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庆泰就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片段,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后来在解放前又经历了左翼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电影事业发展也进入一个新时期。

那时候出现了许多样板戏,如《白毛女》、《甲午风云》、《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那些,也都是我们小时候爱看的电影。

80年代开始张艺谋、陈凯歌、谢飞、侯孝贤那些导演被称为第五代导演,他们喜欢拍那些能拿到国外去参评的电影,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就拿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熊奖,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

但是这个时期的电影咱普通观众也欣赏不来,咱想看的武打飞车动作爆炸这些导演可玩不转。

到了新千年后张艺谋最早开始改变思路,其实也是受到李安的《卧虎藏龙》的影响,就发现人家李安拍一部半中半西的动作片就能拿奥斯卡,还能挣钱,眼红不?眼红就自己拍啊!于是我们看到了《英雄》。

这部电影缔造了我们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内地票房达到了2.5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

从此之后,我们国产电影开始走向了商业化之路。但是学好莱坞玩商业咱不一定玩得来啊!虽然像《捉妖记》、《美人鱼》、《寻龙诀》、《港囧》那些电影票房都很不错,但是更多的是让观众们吐槽和不满的电影。

归根结底就是很多电影只注重商业包装和宣传,不注重电影本身质量,存在挣快钱的思想,以能把观众骗进电影院为目的,因此货不对版的问题非常严重。

然而近年这种现象开始有所改观,特别是去年的《战狼2》,已经能够达到好莱坞一线电影的水准。

我觉得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绩的一部标志性电影,其实就电影本身质量来看,已经能够超越了很多好莱坞同期电影的水平。

因此我觉得这应该能成为我们中国商业电影的一个标杆,对照这部电影的资金投入、剧情编排和完成度,能够衡量一部商业电影能否达到一定水平。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像《战狼2》一样优秀的好电影。


壹条电影


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整体来说是向上的,最近几年来,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并没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别人还有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而且很多电影创意不足,演员的片酬太高,后期的制作也很不到位。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来制造票房的电影,往往是让投资人血亏。

我觉得很简单 首先是垃圾就可以说的差不多了,体系不但不成熟,而且往畸形的方向发展。首先是 首先是创意不足。然后是演员的片酬占比过高。制作粗糙烂剧。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这个环节乱象横生.

感觉国内电影很少推广海外,老谋子好不容易拍了一部《长城》国内还不买账,国外电影观众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电影,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好电影,让中国电影也能走向世界,毕竟电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输出。

找觉得现在中国电影的总体行业水平还行,但是除了个别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大多数导演对美学处理不是很好,导致电影情节尚佳但是画面不怎么行。





一叶知秋369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 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 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电影产业步入上升通道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电影行业可以说先 后经历了“高峰—低谷—上升”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 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过,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票价 低廉,再加上人民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 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了1991 年达到顶点,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 以上。然而,自1992年之后,随着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节 目质量的提升,再加上电影盗版猖獗,中国电影行业步入 了低谷,到1999年,票房收入跌入谷底,票房收入8.1亿 元。到了2002年,为了挽救濒死的电影行业,应对WTO 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国家开始推行电影产业 化改革,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 映环节。根据“数太奇”电影大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显 示,19~35岁的年轻观众已经成为中国影院观众的主要人 群,占所有影院观众的85.9%。虽然这一时期电影票价有 了较大增长,但是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升,有消费能力 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进 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如图1)。

自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以来的十余年间,中 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迎来了蓬勃发展 的“新元年”,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 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 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201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产量也一直保持着快 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和制作公司出 品的故事片电影总和只有88部,但是仅仅过去了十年,到 2010年时,国产故事片电影的数量便达到了526部。根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各大电 影制片方共生产故事片电影638部,相比于2001年提升了 625%。以此推算,我国故事片电影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48%左右,产品规模增速极为可观。

不仅仅是电影产量快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 容量进入21世纪之后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 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 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其中国产片总票房为 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进口片总票 房90.02亿,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如图2)。同 一时期,美国的年票房增长额约为4.7%,全球平均增长水 平也仅为6.7%。


十点整娱乐


看电影这么多年的经验,到最近这段时间众人期待的几部电影的观看感受来评价中国电影,首先让我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粗制滥造”。

现在好多上映的片子,光看主题简介,其实也还算是吸引人,但是真正开始观看之后,让人空余下的,可能大部分还是尴尬二字。

从几个方面来说吧,首先,演员演技尴尬,当今娱乐圈,都是走流量的年代,所以电影选角这方面,都是以流量小生或者当红小花旦为主,但是,既然他们的头衔里都有一个“小’字,足以见得,他们的演技,应该确确实实不够用。试问演员都没有足够的表演经验,自己都无法真正进入角色,那观众在台下是什么感觉更是可想而知。

其次,当然是剧本,剧本不过硬。更无语的是,很多电影里面还生硬的掺杂了无数的广告,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确实成功的宣传了产品,但也使人从剧情中脱节,跳戏。

现在得电视电影,很多所谓的奇幻武侠巨制,听着宣传还是很吸引人的,但是看起来才发现,撑起整部剧的,不是故事情节,不是演员演技,居然是满屏的五毛钱特效,五彩光束缤纷,打开了传奇的大门,让人眼花缭乱,试问我大众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难倒就找不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拍摄实景,而一定要全程绿布么。二十年前的国产电影,就拿《倩女幽魂》来说,同样属于仙侠剧,实景拍摄,演员演技在线,就算没有各种特效,也一样是部好电影。


颜公子看剧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您这个问题,首先总体来说,中国现在电影行业的发展整体来说是向上的,最近几年来,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并没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别人还有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而且很多电影创意不足,演员的片酬太高,后期的制作也很不到位。

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来制造票房的电影,往往是让投资人血亏。

我觉得很简单,首先是烂片就可以说的差不多了,体系不但不成熟,而且往畸形的方向发展。首先是创意不足。然后是演员的片酬占比过高。再者是制作粗糙烂剧,导致我们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这个环节乱象横生。

感觉国内电影很少推广海外,老谋子好不容易拍了一部《长城》国内还不买账,国外电影观众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电影,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好电影,让中国电影也能走向世界,毕竟电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输出。

总结下,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电影的总体行业水平还行,但是除了个别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大多数导演对美学处理不是很好,导致电影情节尚佳但是画面不怎么行。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一:快餐文化很明显。其实说起快餐文化,大家就能够想起那些洋快餐,比方说汉堡包、披萨、牛排等等。而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出现了这样的现状。很多电影在我们看之前会搞足了噱头,宣传也很到位,等我们看完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忘掉,不像以前那些老电影一样,看完之后能够久久回味。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二:真正的好作品没有宣传。相信很多小伙伴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就像前段时间的《烈火英雄》以及《我和我的祖国》,还有《攀登者》这些都没有大张旗鼓的去做宣传,口碑和票房都很不错,所以说一部真正的好作品不需要过多的宣传和噱头。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三:小投资也能够收回大成效。最具代表作的应该是前段时间火遍全国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是国内首部动漫作品,而且是由一家小公司制作而成总成本很低,但收获的票房却超级高,也是今年的黑马之一。而且这部作品据知,在特效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共启用了64家特效公司,而这些公司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但是他们却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所以中国电影目前是在正向发展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谢谢。关注我带你观看更多精彩电影。









one电影哥


老外竟然是如此看待中国电影的?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0, "thumb_width": 640, "vid": "v02004660000bcqfim51mikeotg1lk50\

静湖冷月


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整体来说是向上的,最近几年来,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并没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别人还有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而且很多电影创意不足,演员的片酬太高,后期的制作也很不到位。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来制造票房的电影,往往是让投资人血亏。我觉得很简单 首先是垃圾就可以说的差不多了,体系不但不成熟,而且往畸形的方向发展。首先是 首先是创意不足。然后是演员的片酬占比过高。制作粗糙烂剧。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这个环节乱象横生.感觉国内电影很少推广海外,老谋子好不容易拍了一部《长城》国内还不买账,国外电影观众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电影,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好电影,让中国电影也能走向世界,毕竟电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输出。找觉得现在中国电影的总体行业水平还行,但是除了个别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大多数导演对美学处理不是很好,导致电影情节尚佳但是画面不怎么行。





新放映


现在中国的电影真的是惨不忍睹……

各种小鲜肉,演技浮夸,还是老一辈的演员演得好。老一辈的有铁血战士,还有笑星大咖,每一个都让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很少耍大牌的,每一个都是实力派。不像现在的中国演员。

而且现在的电影剧情真的是……不堪入目,什么手撕鬼子,馒头炸弹能吃还能炸,如果当时的抗日战争有这些人,还会死那么多老百姓?还会给人侵略?这些都是那么的不真实,浮夸。

还有就是中国的导演,什么都能导出来,特效也是让人醉醉的。外国的那些特效技术又不会,还要使用,真的就是五毛钱的特效。

现在的中国电影,除了少数导演能导出好的电影,演员的实力也算不错。其他的真的是……

如果中国电影拍得好的话,国外那些电影在中国也不会那么吃香了。每次打开视频软件,基本都是查找外国电影,中国电影真的很少会去看。要看也是看以前的老电影。


社会实习生


中国电影市场经历2016 年挤泡沫的阵痛期后,2017 年主要由影片品质的提升带动票房增长,未来电影市场将回归内容本质。国产片在近几年的表现,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于,整体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

从2017年单片的票房成绩来看,“内容为王”越发突显。在暑期档上映的国产优质军旅题材大片《战狼2》更是以56亿票房成绩问鼎中国票房冠军,足以与进口大片抗衡。

2018年电影票房破六百亿,《我不是药神》开创了现实类影片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红海行动》创造军事题材影片新高度。《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自己真正的“科幻元年”。

而《羞羞的铁拳》以22亿票房在国庆档独领风骚,票房成绩同比增长超过40%;种种迹象表明,随着观众对电影质量要求提升,有优质内容的高口碑电影或成为观众的首选,“内容为王”属性越发凸显。

再者,观众对多元类型影片的接受度慢慢在提高,包括《冈仁波齐》、《二十二》、《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影片,均取得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这得受益于中产阶级文化需求的崛起、年轻人对深度文化内容需求提升,文艺片改变形式,以更为通俗化的“大众视角”表现内容等等因素,类似《冈仁波齐》等新类型、小体量影片,依靠好口碑得到比以往更高的市场回报率。

未来随着我国影片内容制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单片票房“天花板”有望不断提升。

当然,2020突如其来的疫情致使整个影视行业处于停滞状态,但我相信影响是一时的,当疫情过去,我们的电影行业也会很快复苏,期待更多好的作品尽快呈现给观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