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本號(紀巖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今天是第134篇。


自與契丹、西夏結盟後,一個和平盛世指日可待,宋真宗趙恆志得意滿,為此高興了好久。他慶幸自己擁有寇準,把寇準視為寶貝。

是的,沒有寇準,當年自己很可能連太子都做不了;沒有寇準,自己很可能遠走南方,成為一個偏安之主。寇準,恩重如山啦!

所以,1005年四月,當有人狀告寇準與安王趙元傑謀反時,趙恆壓根不信。膽敢汙衊功臣,殺了!

這就是寇準的地位和影響力。

得罪小人

在這種背景下,當趙恆寵信的參知政事王欽若從大名府回來請辭時,趙恆想了想,還是同意了。

王欽若和寇準本就不和諧,雖然自己看重王欽若,但不能讓他留在中書與寇準置氣。於是,趙恆專門新設了資政殿學士,由王欽若擔任。

在寇準眼裡,王欽若就是軟蛋,是投降派,是逢迎分子。依寇準的為人,根本不會去考慮王欽若的感受。這種人辭職更好,還想待在資政殿學士的崗位上過好日子?

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因為是新設的崗位,職級、地位都不確定。寇準下令,資政殿學士位列翰林學士之下、侍讀學士之上。

這王欽若在做參知政事之前就已經是翰林學士,後來升任參知政事,又經過澶州之戰,現在一下回到了翰林學士之下。估計鼻子都氣歪了

好你個寇準,澶州之戰被你弄去保衛大名府,差點丟了性命不說,現在你居然還作弄我!

學士嘛,也沒什麼正經工作,主要就是編編書、整理整理文檔。但他就是不想去,也沒辦法,只好奉命去編書。可一看,編書的同事又是楊億,這個整日和寇準混在一塊的人。

王欽若欲哭無淚。

小人想出頭

再過了半年,畢士安突發疾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寇準就此成了帝國的獨相

此時,參知政事是王旦和樞密院調任過來的馮拯;樞密院仍是王繼英、陳堯叟;權三司使則是寇準器重的丁謂。

面對位高權重、居功至偉、天下聞名的寇準,王欽若知道,要想重新出頭,必須依靠皇帝。

一次上朝,百官自動排好位置。不知怎麼回事,這次趙恆忽然看見了王欽若。他發現,王欽若居然排在翰林學士李宗諤之下。

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趙恆問道,怎麼回事啊?

王欽若逮住機會了。他申述說,我是從翰林學士升為參知政事的,無罪被罷參知政事,結果職務比翰林學士還低,這就是被貶了。

怨氣很重。趙恆為了安撫他,再次特意為他設崗,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位列翰林學士承旨之上

這下,你滿意了吧?

面對趙恆的寵信,王欽若很感激,但他並不滿意。

因為寇準還在

寇準的主角光環

像寇準這種自帶光環、牛逼閃閃的人物,只要在中書有個位置,就能混成主角,更別提他現在是獨相,權柄更重。

以前他在中書,前面有年邁的呂端、畢士安給他撐著,可以讓他由著性子來。

而現在,沒了這種德高望重角色的提點,他更加隨心所欲。他準備一掃朝內頹氣,重振帝國生氣。

首先要從用人抓起。現在他面臨一個問題:如果有崗位空缺,又有很多人等著提拔,怎麼辦?

常規的有幾種辦法。可以論資排輩,可以抽籤,也可以獎優罰劣。

抽籤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等於中書將權力拱手交給天意;論資排輩是承認現有秩序,按年齡、資歷自動遷調,按部就班地分割利益。

中書現在就三個人,寇準、王旦、馮拯。王旦比較穩重,馮拯一直跟寇準不對付,他們的意見是論資排輩,畢竟這樣穩妥。

但寇準堅決不同意。

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用人是一種導向,他就是要藉此對官員實行獎憂罰劣、能上能下,他要打破官場論資排輩的潛規則,給日益僵化腐朽的官場注入新的活力。

他認為,如果論資排輩任免官員,那還要宰相干什麼?直接由中書一小吏決定得了!

可這獎憂罰劣的標準不好定,那時沒有科學的目標考核,說到底還是個人直觀感受。一個人合不合適、優不優秀、是否德才兼備,話語權全掌握在選人者手中。

對寇準的這種做法,說得好聽,是他以天下為己任,有擔當說得不好聽,是他違背官場規則;說得更惡毒點,是他濫用職權博取個人名聲、甚至拉幫結派!

這就成了今後他罷相的理由。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理由,導致他罷相的真正關鍵是他顯然沒有吸取以前的教訓。

這教訓就是行走官場的經驗總結:儘量不要得罪人;即使要得罪,寧可得罪君子,也儘量不要得罪小人;如果非得要得罪小人,那也儘量不要得罪聰明有文化的小人。

因為君子面薄心軟,不會和你拼命;而小人心狠手辣,處處觀察機會,非得要置你於死地;聰明有文化的小人則更加恐怖,可以殺人於無形!

寇準很不幸,他得罪過的王欽若就屬於聰明有文化的小人,而且還受寵。

小人出招,殺人無形

王欽若發現了寇準的居功自傲和洋洋自得,也發現了趙恆對寇準的言聽計從。他們兩人之間難道就沒有裂痕嗎?

沒裂痕也要創造裂痕!

王欽若記起,當初澶淵之盟剛定時,朝野上下就有一些異議,有的人說每年給契丹三十萬太多了。

所以,這件事難道寇準就沒有錯嗎?還虧得他當著趙恆的面自誇,說什麼如果不是我,哪會過上這種太平日子!

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簡直是戲耍皇帝,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一天退朝,趙恆目送寇準離開。王欽若開始了自己表演。

王欽若上前說,陛下敬畏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巨大功勳嗎?

趙恆說,是呀。

王欽若的口才開始發揮了。

他說,想不到陛下如此認為!澶州之戰,陛下親征而最終議和,陛下不以為恥,反認為是寇準的大功,我實在想不明白!

趙恆大驚,這跟平日大家說的不一樣,難道還有內情?

王欽若接著解釋說,城下之盟,就是春秋時期的小國國君都認為是恥辱!現在陛下做為大國天子,卻在契丹兵臨城下時與之議和,還答應每年送錢給人家,這不是城下之盟是什麼!還有什麼比這更恥辱的?!

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趙恆是飽讀詩書的,他馬上想起了城下之盟的典故。

春秋時,楚宋交戰,楚軍圍攻宋都九個月之久,並要求籤訂盟約。宋軍義正辭嚴予以拒絕,說,簽訂城下之盟,猶如亡國,我們寧可戰死也絕不從命!除非楚軍撤離30裡!

趙恆明白,楚軍最終是按照宋國要求後撤才最終達成盟約的。當初澶淵之盟時,怎麼沒想到這點呢?

朝廷眾臣、天下百姓難道都不知道嗎?他們只是礙於自己是皇帝,不好說破而已,但內心裡他們肯定也認為這是恥辱,是在看自己笑話!

見皇帝醒悟了,不再飄飄然後,王欽若開始了人身攻擊。

之所以說王欽若是小人,不在於大難臨頭時他只知逃跑,比城下之盟更恥辱;而在於他不以自己逃跑為恥,反而說別人簽訂城下之盟可恥;更在於別人解決問題後,他還大肆攻擊功臣。

他說,陛下知道賭博吧?賭博的人輸紅了眼,往往會把最後的身家性命都拿出來下注,可謂

孤注一擲!寇準慫恿陛下親征,你以為是安的好心?他是以陛下做最後的籌碼去孤注一擲!

趙恆的心思

這才是王欽若的核武器,因為花錢求和平是趙恆親自定的主意,算不到寇準頭上。只有將寇準的險惡用心揭露了,才會引起皇帝的反感。

這話一說完,就等著趙恆自己琢磨了。趙恆越想越覺得這話有道理,越想越覺得澶淵之盟的可恥,越想越覺得寇準的不靠譜。

這人毫不逢迎,更不順從,王欽若說得對,他就是膽大妄為的賭徒,自己被他裹挾著,什麼親征、盟約,全部被他操控自如;而自己,就像提線木偶。

只要宋朝成功了,無論是戰爭還是和談,寇準都會留下歷史名聲;萬一失敗了,承擔後果的卻是自己。

宋史筆談134:寇準立下大功卻被罷相,究竟原因是什麼?

在別人眼中,寇準才是太陽,自己倒像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下,成為一個配角。立太子,是寇準的功勞;親征,是寇準的功勞;和談,還是寇準的功勞;現在,用人,更是他的功勞!

所有的這一切,無論對與錯,他都能青史留名。他,貪圖的是名聲!是在賣直求名!

自己的位置呢,擺在哪裡?被他架空,聽他使喚,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

1006年二月,趙恆終於下定決心,以濫用職權用人來博取個人名譽為由,將寇準罷相,貶為知陝州。

寇準再次遠離中樞。他可能離去時都還沒想明白,怎麼就無緣無故地被罷了。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還是功高震主、卸磨殺驢?

不管怎麼說,他的歷史使命暫時終結了。

他的任命,本就具有抵禦契丹的意義;他的罷相,代表和平的到來,也代表趙恆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擺脫他人陰影的新時代。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紀巖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