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引言:從伯夷叔齊拒絕食用周粟而死開始,在靈魂不滅的觀念之下,人們便不由自主地產生這樣的隱憂:逝者的靈魂在另外一個世界,是否也會時常感到飢餓?當然,“靈魂不飢”只是基本需求,如何徹底拯救靈魂,才是這次明器升級的重要意義。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一)飢餓靈魂的撫慰

靈魂也會感到飢餓?的確,靈魂能夠產生感知能力的前提,主要是基於“靈魂不滅”的觀念。而以食物祭奠亡者的文化傳統,可能正來源於春秋時期一則著名的傳說。

在政權更替之後,作為殷商遺民的伯夷叔齊,堅決不食周粟,而是采薇而食,最終兩人雙雙餓死於首陽山上。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伯夷叔齊采薇而食

伯夷叔齊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仰,但後人在埋葬他們時,卻擔心他們只吃野菜的靈魂在另外一個世界,還是會感到飢餓,於是便特意將裝有五穀雜糧的“五穀囊”隨葬其中,以期靈魂不飢。也不知道這種做法會不會拂逆了伯夷叔齊倔強的靈魂,但這種以穀物隨葬死者的禮儀,卻正由此產生。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裝有五穀雜糧的布囊

此事並非空穴來風,在三國王肅的《喪服要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可以為證。

春秋時期的魯哀公為其父親舉喪,因沒有隨葬五穀囊而被孔子責備,魯哀公辯解的原因是:我的老父親平日裡可是吃香喝辣的(食味含脯),死後又怎麼會用得上這個?

“五穀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恐其魂之飢也,故設五穀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為?”

避免死者在地下世界感到飢餓,這的確是古人最樸素也最本質的美好願景,圍繞著這一主題(“死後仍有其食”),人們還想了很多辦法,而“飯含”就是其中一種最為生動直接的表達方式。

“飯含”即將珠、玉、貝、米等物置於口中,以示死後口不常虛。在禮制的約束下,也有著嚴格的等級差異:

劉向·《說苑·修文》: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但關於“飯含”的起源似乎要比“五穀囊”要久遠的多,最有意思的是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墓葬中,死者口中所放置的,竟然是一整條小魚骨。因此專家認為,死者口中的小魚骨很有可能是飯含的生魚或者烤熟的小魚。居住在河邊的原始先民,將自己最喜愛的食物奉獻給逝者,關懷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二)明器的迭代升級

東漢的王充在《論衡》中的觀點,為我們認識古人這種觀念打開了一扇特別的窗口:

閔死獨葬,魂孤無副,丘墓閉藏,穀物乏匱,故作偶人以侍屍樞,多藏食物,以歆精魂。

其中“多藏食物,以歆精魂”,這八個字便成為墓葬中以“特殊器具儲藏糧食,為逝者靈魂所用”的理論支撐。

  • 穀倉罐

春秋時期採用的“五穀囊”,到了漢代便出現了“穀倉罐”,不僅如此更是發展成為一套極具生活場景意義的隨葬明器,其中便包括:穀倉罐、陶灶以及水井。也就是說,對於地下的靈魂而言,不僅要有糧食、還得有灶臺、還得有水喝。靈魂於此幾乎可以完全做到自給自足的殷實生活。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穀倉

穀倉罐,一般來說其內放置多種穀物,而且有的陶倉還會在外壁上還會書寫具有象徵性的穀物數量,比如洛陽新莽時期墓葬中,就曾經出土有十件盛有農作物和腹部有朱書文字的陶倉。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陶灶

陶灶的出現,意味著墓主人在陰間也能夠炊煮食物,靈魂能夠吃上熱騰騰的飯菜了。當然除了灶臺之外,

鍋碗瓢盆也一應俱全,有的漢代陶灶上還會模製兩條魚形,用以表示即將下鍋的食材。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水井

至於陶井,一般有方形和圓形兩種,與之配套使用的還有井欄、井架有的甚至還有軲轆這種簡單的機械裝置,有時候,在井架上還表現出用於取水的小型陶罐。

事實上,從先秦豎穴土坑木槨墓到兩漢之際橫穴廳堂式墓的轉變,就在客觀上為其塑造了一個“地下陰宅”的外部環境,出現在其中的穀倉罐、陶灶以及水井,就自然成為對於墓主靈魂日常生活的真實映照。

  • 五聯罐

除了這種“穀倉罐”用以儲存糧食保證靈魂不飢之外,漢代還流行另外一種器型,叫做“五聯罐”。這種罐子顧名思義,就是罐體中央有一個葫蘆形的主管,以主管為中心在其罐體上部,還有四個盤口壺形的小罐圍繞而成。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五聯罐

為什麼會用五個罐子聯在一起呢?有一種說法是它或許象徵著五穀豐登,的確這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說法。但在此基礎上,五聯罐之中應該還蘊含著古人關於靈魂別樣的思考。

中心位置的葫蘆形罐體,不禁讓人聯想到“葫蘆”這一遠古時代便始終流行的生殖崇拜母題,而葫蘆的特性便在於“多子”,正所謂“綿綿瓜瓞”是也。所以,主罐中隱藏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此外,四周的小罐分立四方,與中心主罐構成了一個穩定的關係,或許正藉以表現漢人對於生、死和宇宙的獨特理解,即所謂的陰陽五行理念。

可以說,從五聯罐開始,漢人已經在謀求“靈魂饑饉”之上、更加徹底的“靈魂解脫”之法。

(三)靈魂的徹底拯救

而漢晉時期,於吳越地區出現並廣泛流行的“魂瓶”,則宣告著這種努力終於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實際上,關於“魂瓶”這個獨特命名而言,就已經觸碰到了關於其功能的內核,即如

張拯亢在《紹興出土古物調查記》中所言:

為神亭之變相作品,所堆之物,取子孫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妥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魂瓶造型來自五聯罐算是不爭的事實,而之所以提到五聯罐,原因正在於魂瓶的發展演變可以聚焦於五聯罐中央大罐與四周小罐的變化之上,而且堆塑平臺的出現,則為魂瓶增添了五聯罐所不具備的、更加繁複的堆塑內容,而這也成為兩者最為根本的區別所在。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五聯罐和魂瓶示意圖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將目光聚集於五罐與堆塑建築之上,然後你就會發現,原來即便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堆塑藝術,其實是有一條演化主線存在的,而且還清晰可循:

即從基本延續五聯罐的五罐分明造型,到中央大罐屋宇化,而後四小罐屋宇化,進而形成封閉式院落化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魂瓶演化序列示意圖

這一系列變化說明什麼?說明魂瓶在傾向於魂靈所居殿堂的路上越走越遠,之前的五聯罐以及五穀囊可能多少還存留有避免死者的靈魂在地下世界感到飢餓的目的,但對於此時的魂瓶來說,追求的已經是上層建築方面了。即在淡化了作為“穀倉”的實用功能後,其象徵意義變得更加明顯。

除了形制上的變化之外,魂瓶上的堆塑內容解讀也是至關重要的。游魚、飛鳥、走獸、闕樓、神人,甚至來自異域的佛像都出現在了堆塑平臺之上,為其籠罩上一層神秘色彩。仔細觀察這幾類裝飾出現的位置,或許可以為我們呈現出魂瓶背後隱喻的另類世界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魂瓶上出現的佛像

魂瓶的下部,一般多裝飾鋪首和游魚、龜、蛇等物,鋪首形象多裝飾於門上,起著辟邪之意。那麼游魚和龜呢這一類水生動物呢?是不是暗示著魂瓶的下層空間正是幽冥水府?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盆上,人面魚紋被解讀為巫師,藉以引導靈魂,這裡的堆塑魚紋是否同樣如此,值得思索。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地下

魂瓶的中部,多為樓閣屋宇以及各類人物,這類人物與起居生活相關,包括舞樂雜技俑、跪拜俑、侍立俑庖廚俑等,有的還貼塑有狩獵人物以及奔跑狀的犬和兔等。從這些內容來看,位於魂瓶中部的世界,極有可能象徵著俗世的生活之所。它介於下層冥界和上層仙界之中,作為緩衝帶而存在。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人間

魂瓶的上部,則是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層,也是古人想要著力表達的場景,在這裡有仙人騎獸、有鳳鳥麒麟,當然也出現了來自域外的佛像。顯然,上層營造了一個莊嚴肅穆、神秘奇異的天上仙界。漢人欣然接受“先死後蛻”的觀念,自然也要描述出死後靈魂最為嚮往的理想世界即仙界

魂瓶的誕生:無處安放、忍飢挨餓的亡者靈魂該如何徹底拯救?

天上

結語:古代吳越之地巫術卜筮之風盛行,而兩漢以降方術淫祀也相續未絕,這為此地盛行五聯罐和魂瓶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五聯罐則是對漢代流行穀倉罐的繼承和變革,意在使“靈魂不飢”,當然五聯罐本身可能也與漢代五行思想有關。在五聯罐上不斷附加新的內容,並演化為堆塑繁縟、極具象徵意義的魂瓶,則反映了人們對於死者的祈願和關照更加細緻與周全,也最終完成了從“靈魂不飢”到“靈魂拯救”的偉大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