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牛市的週期初見端倪

結構性牛市的週期初見端倪

3月3日,美聯儲宣佈降息50bp,上一次美聯儲為了應對危機而採取非常規降息行動還是2008年次貸危機期間,疫情引發的全球市場恐慌再被提升。在經濟環境不明確的當下,國內A股市場春節後歷經劇烈波動,對於股市2020年的走勢,眾說紛紜。 近日,《諾亞家裡蹲》欄目邀請到清和泉資本董事長兼創始人劉青山,為大家分享他對市場的短期及中長期判斷,他說,目前三大週期疊加,支撐市場不會進入熊市。

來 源 | 諾亞財富(ID:noahgroup)

主講人 | 劉青山(清和泉資本董事長兼創始人)

文字整理 | 小諾


以下內容根據嘉賓演講整理,有刪節:

我們認為,當前的疫情對市場的影響波動限於短期,從中長期來看,不改變我們對市場的邏輯判斷。中長期來看,目前市場有2014年和2015年牛市的影子。


三大週期疊加

從中長期角度來講,目前的市場和2014年到2015年的市場情況非常像,甚至更加明顯。主要有三個週期:
○ 自上而下的過剩流動性週期:


流動性是影響A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一般關注過剩流動性,即用社會融資減去名義GDP,也就是央行發出的鈔票減去社會正常運轉需要的鈔票,這些錢大部分可以進入股市。這個數字在2014年到2015年達到了8%,2018年只有2%,2019年的時候回到了4%,基本回到了均衡狀態。現在,這個數字我們預測是6%左右。春節後,由於疫情原因,央行釋放了很多流動性,但是也正因為疫情,社會活動並不活躍,需要的錢沒有這麼多,所以池子裡面的流動性會越來越大,快到過去十多年以來最多的時候。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和2014年到2015年很相似。

自下而上的科技產業週期
如果僅僅是流動性支撐,市場就會暴漲暴跌。2014年牛市的時候,3G到4G的發展帶動了PC斷到移動端的轉型,產生了萬億級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打開了市場空間。現在,自下而上的週期比上一輪更強,有如下幾個原因:


  • 現在是4G到5G的轉型,全球處於科技產業上升週期;

  • 由於貿易摩擦,中國處在自主創新的產業週期中;

  • 不僅僅是科技、IT行業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未來也會有爆發期,可能會有五倍的產業空間。


  • 我們認為,這一輪科技產業週期比2014年和2015年的技術更加夯實,市場的短期調整,不會改變趨勢,只能改變節奏,不會阻攔未來會有萬億級市場和千億級企業爆發出來。


監管政策週期:
2014年,證監會放寬上市公司融資,鼓勵上市公司收購兼併,上市公司業績高速發展。股災後,融資渠道被收緊。現在新的監管層再次大幅度放鬆上市公司融資條件。


這基於兩個背景:
1.中美貿易摩擦讓我們知道必須要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靠傳統融資模式是行不通的,要讓資本市場協助創新參與;
2.國務院和監管機構要求銀行支持實體經濟,但很多實體機構依然得不到資金。現在監管機構直接開放了上市公司融資條款,讓上市公司直接拿到錢去做投資。
所以,從外部到內部,從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的轉向,也和2014年到2015年期間非常相似的。


短期應該關注哪些指標?

中長期三大週期支撐市場,那麼短期呢?春節後A股暴跌,再到現在疫情全球爆發,短期市場一定會有衝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短期市場:
○ 風險偏好和ERP:
先從ERP(衡量股票是否值得投資的最佳指標)來看,歷史上幾次大底部的時候,也是股票市場最具投資價值的時候,ERP大約是在4%左右,現在ERP在3%左右,處於歷史中位數。而從風險偏好所處位置來看,也是處於中位數。
○ 交易情緒:
交易情緒主要看換手率和融資佔比。截至上週,和2015年、2019年相比,換手率和融資佔比和上一輪高點相比仍有距離。而現在的市場容量比2015年翻倍,和幾輪牛市相比,目前交易情緒還處於中下的位置。



短期疫情調整,是否是入市機會?

我覺得是。

從全球歷史上幾次疫情來看,每次市場調整幅度平均10%左右,這次美股已經調整了超過10%。一般恐慌過後,會有10%或者15%左右的漲幅,最高還有過30%的漲幅。

有些人擔心市場會不會因為此次疫情轉熊市。我們認為,歷史上五次熊市,都具備兩個條件:1. 流動性緊縮;2. 股票市場估值高,有泡沫。

現在,市場看不到明顯泡沫,流動性也看不到緊縮的苗頭,而是處在繼續釋放的過程中。我們認為疫情會加速流動性的釋放。流動性寬鬆一般持續三年左右,這輪流動性寬鬆是2019下半年開始的,是剛開始狀態。流動性緊縮的條件是經濟要過熱,現在全球的經濟都是通縮,實體經濟較弱,不會緊縮流動性,只會讓池子的水越來越多。國內的剩餘流動性我們預測要回到6%-7%左右,會是比較充裕的狀態。



總結來說,基於對三大週期的判斷,我們認為現在市場可以看到2014年到2015年牛市的影子。短期市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會有所調整,但不會就此進入下行的熊市狀態,我們對中長期判斷的邏輯沒有太大改變。

對於當前的配置,我們認為短期應該關注受益於需求的在線服務、醫療等,中長期隨著疫情控制復工復產,要關注產業週期向上的行業。這次疫情會讓很多行業省去推廣費,比如我現在就會在諾亞財富做線上直播,和投資人通過線上的形式進行溝通。消費者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創造更廣闊的市場機會。

我們配置的邏輯順序是先硬件,再到基礎設施,再到應用端,也就是硬件、軟件、應用的順序。上一次產業週期持續時間是三到四年,這一輪才剛剛開始。我們保持對結構性牛市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