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千年汴水流韻,九州通衢之地

伏羲,中華史書記載最早的王,他生於甘肅天水,定都河南淮陽,封禪泰山。如今,他是中國多個民族共同的祖先,可見,八千年前的伏羲的影響力就已經傳遍半個中國。

後來,武王伐紂,周滅商,周天子分封天下,立71諸侯國,拱衛王室。《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武王表示對人文始祖伏羲的景仰,封伏羲氏的風姓後代在宿國於山東東平。宿國其實歷史久遠,在伏羲時代就應該存在了。宿、任、須句、顓臾四國,在泰山附近,負責祭祀伏羲。

宿州:千年汴水流韻,九州通衢之地

到了幽王時期,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東周以來,周天子漸漸對諸侯失去了控制,而宿國一就夾在魯國和宋國兩個大諸侯國之間,春秋時期,宋國滅亡宿國。

另外,據上世紀出土的晉候蘇鍾銘文記載,西周末年,周天子帶領晉國國君在獲水一帶討伐宿夷,可見,西周時期,宿國部分人不服周王朝,分裂成南宿。

這就是宿州的“宿”字來源。據《春秋》莊公十年載,前684年,宋閔公以宿男屬宋而親魯為藉口,強令宿國遷於宋國內地,以為附庸。《明嘉靖宿州志》在宿州建置的沿革中論:“莊公十年,宋人遷宿移入封內,以為附庸,始國於此。”其二說法,取名宿州就是宿州一帶就是南宿國故地。

宿州:千年汴水流韻,九州通衢之地

宿州,始建於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因隋煬帝開挖隋唐大運河,開通濟渠,古稱汴水,因此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為了加強對汴水漕運的保護,建置宿州,轄符離、蘄縣、虹縣(今泗縣)、臨渙四縣,轄境南抵淮河,州治初治虹,後遷埇橋鎮,跨汴河而建,東西門皆為水盤門。

宿州:千年汴水流韻,九州通衢之地

宿州,古稱南宿州,今日國內宿姓人氏,念“許”。

據史料記載,唐時,叛軍龐勳就能在宿州城一夜徵得大船三百艘,可見宿州繁華。到宋時,沿宿州汴河兩岸茶攤、酒館、米麵行、布行等店鋪林立,聲色場所的勾欄瓦肆遍佈。不僅如此,汴河河面也是交易繁忙,以至於江淮商人停船都找不到地方。

宿州:千年汴水流韻,九州通衢之地

宋朝建都東京,順汴河而下是南京應天府(宋州),也就是今天的商丘,為宋朝的龍興之地,再往東就是宿州,而北宋的命脈是汴河,當時宿州成為北宋的通都大邑,在北宋末年,宿州人口經濟一度超越宋州,成為北宋舉世聞名的大城市,北宋大文豪稱讚宿州為“此去淮南第一州!”

南鄉子

宿州上元

千騎試春遊,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雲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宿州:千年汴水流韻,九州通衢之地

只可惜,好景不長,金國攻陷北宋,從此,汴河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宿州也隨著汴河一起從此沒落。真是“瘡痍滿目繁盛地,千古興廢兩悠悠”!

空城落落柳依依,州是苻離舊縣基。
山勢西來連汴泗,河流東下接徐邳。

——書宿州惠義堂 〔宋〕金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