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用户58783679805


松竹通幽处,一间简陋却又脱俗的小茅屋屹立于院落中。一位身着粗布大衣,松形鹤骨,器宇不凡,犹如一个修道的老者正在抚弄石床上的古琴,老者的四周书架堆满了书卷,幽幽琴声配上竹林清风,沁人心脾。

这位道谷仙风的老者名为司马徽,字德操,是颍川阳翟,他有一双慧眼,不但能识谋士,还能识明主。他还有鉴别才能之士的功能,并像前程无忧一样为那些主君选取和匹配属于他们的谋士,人称“水镜先生”。这位水镜先生在三国时期的地位犹如《天龙八部》扫地僧一般的存在。悲天悯人,看破不说破,功名利禄,人生如梦。

水镜先生为人清雅,学识渊博,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并说出那句广为流传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其实他还说过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看他自己看来,如果不能遇到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明主,宁愿终老于山野之中。而刘备知人待士,百折不饶,更是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也被刘备的真挚情意所打动,刘备就是诸葛亮的伯乐,就是他期望的主公。所以说诸葛亮“得其主”。

而“不得其时”指的是,当诸葛亮跟着刘备出山时,天下早已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势力渐渐突起,手下的谋士,名将如数家珍。更在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占据了汉室大部分江山。

而孙吴久居江东,拥有赤壁之天险,孙权所在的地盘就是我们现如今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鱼米之乡为孙权提供了很多粮食补给,手下的将士多有丰富的水上作战经验。拥有天时地利的孙权坐稳东吴之地。

至于刘备,40多岁的年纪,手下除了几名武将,几乎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更没有多少士兵。他想要一统天下,匡扶汉室,在那样的形势格局下十分艰难。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土地的优势是巨大的。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曹操一人所占的土地人口是另外两方的数倍之多。统一天下已经势在必得了。

诸葛亮满腹经纶,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他辅佐刘备白手起家,联孙抗曹,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他一生都试图改命,匡扶汉室,但也只是延缓了天下统一的步伐。他六出岐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五丈原上。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水镜先生的话真是一语中的,纵使诸葛亮机关算尽,也不能挽回刘备这些硬伤。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诸葛亮不去辅助形势大好的曹操或者孙权?在当时,曹操和孙策孙权早有能人谋士,去投靠他们,诸葛亮未必能得到重用。

可刘备身边只有那些能打的武将,急缺谋士,所以他过去必将能得到主君信赖,自己的谋略也必将能施展出来。诸葛亮只想做刘备的唯一啊。


无笔


水镜先生有大智慧,这句话点评的极其到位。

所谓良臣择主而侍。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怀才不遇成为中国文人的千古惆怅。


诸葛亮身怀通天彻地之才,如果没有遇到明主,老死山林之间,将是多么不幸和悲哀。

从这个角度来讲,诸葛亮是幸运的。在27岁的壮年遇到明主刘备,彼此欣赏,主贤臣忠,得以一展才华,实现生平抱负。

中国五千年历史,像他这样幸运的,并不多见。这是诸葛亮的大幸运。

但是他又有点小不幸。



那就是自己出生太晚,遇到刘备太迟了。

也就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不得其时。

假设诸葛亮早生十几年,在刘备起兵之初,就完成学业,出山辅佐刘备。

那个时侯,各地军阀多如牛毛,曹操,袁绍还没有独霸北方,江东荆州还在混战。刘备的对手要弱的多,发展的机会太多太多。


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不会丢掉徐州,不会败于吕布,败于曹操,不会无可奈何寄人篱下。汉室很快就能复兴,而天下易安。

可惜,诸葛亮晚生了十几年。

在这十几年里,刘备屡战屡败,完美错过了一切可以发展壮大的机会,惶惶如丧家之犬寄居荆州。

在这样极端被动的情况下,再要想成就大业,实在是太难了。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得其时啊。


上将嗳福斯


三国里面的司马微老先生博学多才是一名世外高人,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人称“水镜先生”,他曾向刘备力荐“卧龙、凤雏”,说是得二人其一便可得天下。待刘备三顾茅庐把孔明请出山的时候他感叹道:“其实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其实除了水镜先生早有预言,就连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也曾这样评价过他:亮志大而不见机!意思都是说诸葛亮虽有远大的抱负理想但是看不准时机。事实证明,司马微老先生和司马懿并非胡说八道。诸葛亮确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统一三国,落了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场。

世人都知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本领,经天纬地之才,刘皇叔刘备更是个有着雄才伟略的明主,二人凑在一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司马微老先生也说过孔明遇到了刘皇叔,就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伯牙遇到了子期。可是就是遇到的时机不对,因为诸葛亮一直隐居南阳,"乐耕"的时间太长,以至于错过了绝佳的下山时间。

因为早在诸葛亮下山前,当时的局势就已经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雄霸中原,成为了一家独大的枭雄。当时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孙权偏处江南东吴一隅,事实上也只能消极防守而已,并无多大的反击能力,然而纵观中原其它诸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胆小如鼠的无能之辈,不像是干大事的也搞不出什么动静来。

反观当时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要什么没什么,所以诸葛亮这时候跟着刘备出山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可想而知难度是有多大,而且在那个群雄割据的乱世当中,落后就得挨打,经常被曹操的大军追杀,刘备诸葛亮等人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诸葛亮要是赶在官渡之战,曹操还没有称霸中原的时候出山,趁曹操和袁绍两虎相争的时候,刘备诸葛亮借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甚至可以先夺取荆州为根据地,那么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也许结局就不是这个样子的了。

不过虽说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但是诸葛亮为蜀汉做出的贡献可是有目共睹的。他这一生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毫不客气的说,没有他诸葛亮就没有当时的蜀汉!你们认同吗?


人文视角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表明的就是:武侯祠今后将要被翻修。也因此,很多人才觉得诸葛先生也太牛了,居然可以提前预知后来事。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诸葛亮写的,所以,这既不是一种巧合,也不是他的一种特殊又强大的功能。首先从诸葛先生的文笔方面来看,他当年写下的出师表,可谓是流传千古的佳篇。这篇文章也就能看出诸葛先生的文笔如何,而像这12个字碑文,一看就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文学含量,这和诸葛先生所拥有的文笔可就不相匹配了。


其次, 这12个字与其说是一个名句,不如说像是一个字谜。每三个字就是打一个字谜,第1个字是清,第2个就是康,第3个字是宋,最后一句话龙复卧,代表的就是翻修这个地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这12个字的联系非常的蹊跷,一点都不紧密,显得非常的不伦不类,格外的怪异。如此奇怪的话语,怎么可能出自于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口中呢?而且这些字谜也太简单了一些,根本就不难猜。以诸葛先生的智慧,他如果要出字谜的话,常人应该是猜不出来的。

最后一点,在诸葛先生所处的时代当中,没有出现武侯祠。他又没有具备未卜先知,预料未来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最后会被人在武侯祠进行祭奠。综上几个理由,就足以说明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于诸葛先生的口。只是因为民间人们不断的传言,一个传一个,故事的真相就渐渐的失真了,最后就成了所谓的谣言。

这句话究竟是出自于谁的口中呢?研究之后,很多学者们都认为,清朝一位名叫宋可法的官员是最有可能写下这句话的人物。这个官员就是接到了任务去翻修武侯祠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崇拜诸葛亮的人。也是他最有机会在武侯祠旁边的石碑上刻下字的人。毕竟在他翻修之时,他就可以做这件事情。并且,如果是他写下的这12个字,那么这句话的含义也就能够解释的通。 清指的便是大清王朝。康是康熙爷,说明是在康熙爷掌朝期间发生的事。宋那就是指翻修这个地方的官员宋可法,最后的龙复卧是指他做的这一件事情。这样一来解释的话,这句话的含义就变得清晰明了了。所以说,宋可法在这里刻下这12个字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


合肥历史


原文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是司马徽在感叹刘备虽是明主,却屈居在刘表之下处境艰难的现状,他认为诸葛亮此时出来辅助刘备的时机不对,难有作为,体现了司马徽对当下形势的悲观态度。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时北方已定,曹操对荆州虎视眈眈。而刘表却并不信任刘备,派他驻扎在新野,防范曹操。等到曹兵大举南下,刘表惊死,刘琮束手,刘备独木难支,也就只能率众逃跑了,惨到几乎没有容身的地步。幸好这时孙权及时援手,大破曹操,才算是缓和了局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诸葛亮出道时的真实写照,可见当时情景多么的艰辛、危急。然而诸葛亮却能在逆境中扭转败局,力挽狂澜,帮助刘备剋成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份功业恐怕是司马徽所始料不及的吧?同时也印证了诸葛亮“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的非凡见解。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3


剑胆琴心01


诸葛亮得其主,这个主指的便是刘备。

刘备,当世英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人云亦云的把刘备当成是一个虚伪的人,不过在我看来都是些愚人们以己度人,不必在意。

在当时,刘备的声望和影响可是有目共睹,在一些有长远眼光见识的,如司马徽,荀彧,郭嘉等名家谋士眼里,都将刘备视作英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也将刘备视作是当今天下自己的唯一对手。

也就袁术这样的冢中枯骨才会轻视的只将刘备当成织席编屦之徒,就像现在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把刘备的仁义看作是假仁假义,实在是鼠目寸光。

后半句说刘备不得其时,这里的时应该是指时势了。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就算再英明的主公,有再厉害的谋臣武将,最后能不能得天下,最重要的一点还得看与之争天下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出山之时,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大片土地,任贤用能,手下谋臣猛将无数。以这样的枭雄人物作为对手,就算姜子牙再世,张子房复生,辅佐刘备,只怕也很难与之争锋。

江东孙权,雄踞长江天险,占尽地利,又得江东英杰尽心辅佐,一样不是平庸之主。

诸葛亮投身刘备帐下时,刘备只有区区一个小小新野,几千士卒。却要与曹操,孙权这样强大的对手争天下。我想无论历史上哪个有名的谋士都不敢说能做到北吞曹操,南并孙权,一统天下。

诸葛亮最终为刘备定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可谓正应时势。而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以当时的时势而论,则是逆天而行了。因此司马徽才会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懒小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作者罗贯中的高明之处,而不是水镜先生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局势很不好。

大家有没有玩过《三国志》系列的游戏,如果选择刘备开局,最难打的就是在新野的时期。

兵力太少,周边曹操、刘表、孙权实力都太强,没办法打。

其实,游戏和现实差不多。

当时天下的局势大体已经确定了。

北方的曹操刚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有30多万的军队。

以新野刘备的几千人,根本没法对付。

再说东面的孙权实力也很强,地盘传了两代,当时已经很稳固。孙权也有出兵10万的能力,而且有强大的水军,特别擅长防御,也是很难对付的。

即便是荆州的刘表,也有出兵五六万的能力,刘备也对付不了。


当时刘备就算能够吃掉刘表的地盘,才吃掉刘璋的巴蜀,实力也弱于东吴,更远不是曹魏的对手。

而且,孙权一直就盯着荆州,不可能随便让给刘备。以孙权的实力,刘备是争不过他的。

如果刘备只得到部分的荆州,加上人口只有90万的巴蜀地盘,也是大大弱于东吴和曹魏的,而且差的很远。

以后来诸葛亮北伐来说,他最初出动兵力8万人,而曹魏可以轻松出动一倍兵力15万以上。

曹魏的将军多是久经战争的悍将,他们只需要防御的话当然不会犯大错。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战斗力相差不多,兵力相差一倍根本没法打,就是指挥官是神仙也不行。

所以,诸葛亮北伐全部失败,就是国力相差太原的原因。


萨沙


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八个字可谓是贴切至极,相当于给诸葛亮未来的事业发展做出了一个十分合理的预估。

先说说什么是虽得其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遇到了一个十分合适的主公。为什么说刘备是诸葛亮十分合适的主公呢,原因无非是这样的。诸葛亮这种人才有时候需要的是操作权,而不是简单的参谋权利,基本上在三国时期,更多的谋士都只是参谋权,而不参与具体操作,因为最后具体的操作是主公的权利。但是诸葛亮属于大包大揽的那种全面型人才,他需要操作权利,恰好刘备可以给于他操作权。那么为什么刘备可以给他操作权呢?因为刘备手下没有顶级谋士,最起码当时没有。所以得到诸葛亮后,会给于非常大的信任,然后会给于他操作权,让他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抱负。同时期,其他两位主公,明显不具备给诸葛亮操作权的空间。曹操不说了,除了早期的郭嘉外,其他的谋士根本只能是参谋,就算是荀彧也一样,这是曹操的性格使然。再说孙权,虽说他可以礼贤下士,但是江东的本土势利太过强大,而且当时孙权手下也是一串顶级谋士,不可能一下子给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空间。所以刘备就是当时最合适的主公。

为什么又是不得其时呢?

理论上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是极度优秀的,而且前期的操作空间很大。但是其中有一句是:待天下有变,然后一路出兵长安,又一路从荆州进军宛洛,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主公。那就是说夺取荆州益州都是没问题的,特别是刘表的荆州,刘章的益州,那就是上天赐给你刘备的资本,诸葛亮可以帮你拿下来。但是后面的就有点看天意了。因为当时可以说天下格局已经定了,曹操几乎统一了北方,势力最大;江东的孙权已经经历了孙坚和孙策的经营,而且有长江天险,都是一时不可能被吞并的。刘备就算占据了益州和荆州那也是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还要继续统一大业。那剩下的就是待天下有变了。因为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大事已定,很有可能任凭诸葛亮神机妙算,也乏回天之术。所以说他:生不逢时。


嘉佳小博士


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然后大事可成矣!

自从汉献帝东归,比袁绍辖区更远的曹操积极的把天子迎奉到自己的大本营许昌。从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掌握主动,使天下英才争先投效。文有荀彧、荀攸、戏志才、程昱、郭嘉、贾诩等天下一流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武有曹仁、于禁、夏侯渊、张辽、张颌、徐晃等独当一面的大将为其攻城掠地。

曹操灭袁术、吞张绣、占徐州,官渡之战击败最大的对手袁绍,之后几年几次出兵进攻河北肃清袁绍残余势力。到208年率大军南下进攻荆州之时已经基本整合消化掉北方,天下九州已得其六,而且秦汉时期中原及河北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却也不是其他半开发的地区所能比的。天下大势已然明了!

而江东六郡经过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三人的经营,势力已然稳固。占据长江天险,又有无敌天下的水军,完全能在长江水面掌握主动权,再加上南北气候不一样,虽然步军不如曹魏而不能北伐中原,但凭借长江天险和水军足以偏安一偶,甚至抢占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在207年下,此时北方经过曹操的整合已经大定;江东孙权掌握无敌水师,据险而守,且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内部稳定;而刘备从袁绍处溜走南下投靠刘表已经好几年了,混了十几二十年连一块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刘备缺少一个为他出谋划策,制定战略规划的军师,刘备应该也明白,但却与众谋士都失之交臂。这时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必定重用,而诸葛亮也能一展所学。

可是此时天下大势已经明朗,北方已被曹操统一,孙权占据江东,现在只剩下“无主之地”的荆州和不太行的益州刘璋。所以只能打这两个地方的主意,荆州自古都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现在三方势力都汇聚在这,只能相互拉扯,相互制衡,任何一方想要做大都得面对另外两方的联合进攻,所以轻易不可乱动,一动就引燃“火药桶”。

而益州虽然“沃野千里”,但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益州用来偏安一偶过“小康”可以,做支撑争霸天下的一个粮仓也可以,但是以此一统天下不可能。

如此分析,刘备势力“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宏愿基本不可能实现了。所以才说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时!


嗜欲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诸侯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准备在镇压黄巾起义之后下。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必定要找一个各方面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人去辅佐。水镜先生是个世外高人,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十分了解,当然对诸葛亮的德才也非常了解,因此,水镜先生必定会把诸葛亮推荐个一位比较“优秀”的创业者,在众多的真多天下的诸侯中谁才是优秀的人选呢?

要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量。封建社会对于政权的更迭讲究的就是正统,刘备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而且被证明了,这当然就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了。第二就是看帝王的品行,封建社会对君王的要求就是仁恕,就是宽仁厚德。刘玄德自从出道以来就以仁德著称于世,在整个混乱的社会上就刘备还可以,其他人都太暴戾残忍,比如董卓、曹操、袁绍等等,都不符合这个条件。于是刘备就从这些人中胜出了。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刘备是诸葛亮可以辅佐的最佳人选,这是瘸子里头拔将军拔出来的。

人选虽然确定了,但是能不能成事还是另外一回事。当时天下纷争,群雄并起,尔虞我诈,翻云覆雨,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样复杂血性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最后的胜利呢?肯定不是一个宽仁厚德的人。这是时代造就的。

要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取得成功,必须要采取多这种手段,当然宽仁厚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具决定性的是翻云覆雨,尔虞我诈,是两面三刀,是不讲道义。

这些素质是时代对人提出的要求,是客观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刘备不具备这些素质。或者说这方面比较差。

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司马徽才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