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會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

用戶58783679805


松竹通幽處,一間簡陋卻又脫俗的小茅屋屹立於院落中。一位身著粗布大衣,松形鶴骨,器宇不凡,猶如一個修道的老者正在撫弄石床上的古琴,老者的四周書架堆滿了書卷,幽幽琴聲配上竹林清風,沁人心脾。

這位道谷仙風的老者名為司馬徽,字德操,是潁川陽翟,他有一雙慧眼,不但能識謀士,還能識明主。他還有鑑別才能之士的功能,並像前程無憂一樣為那些主君選取和匹配屬於他們的謀士,人稱“水鏡先生”。這位水鏡先生在三國時期的地位猶如《天龍八部》掃地僧一般的存在。悲天憫人,看破不說破,功名利祿,人生如夢。

水鏡先生為人清雅,學識淵博,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並說出那句廣為流傳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其實他還說過一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看他自己看來,如果不能遇到齊桓公,燕昭王這樣的明主,寧願終老於山野之中。而劉備知人待士,百折不饒,更是三顧茅廬,諸葛孔明深深感受到了劉備的求賢若渴,也被劉備的真摯情意所打動,劉備就是諸葛亮的伯樂,就是他期望的主公。所以說諸葛亮“得其主”。

而“不得其時”指的是,當諸葛亮跟著劉備出山時,天下早已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方勢力漸漸突起,手下的謀士,名將如數家珍。更在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統一北方,佔據了漢室大部分江山。

而孫吳久居江東,擁有赤壁之天險,孫權所在的地盤就是我們現如今經濟最發達的江浙滬地區。魚米之鄉為孫權提供了很多糧食補給,手下的將士多有豐富的水上作戰經驗。擁有天時地利的孫權坐穩東吳之地。

至於劉備,40多歲的年紀,手下除了幾名武將,幾乎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更沒有多少士兵。他想要一統天下,匡扶漢室,在那樣的形勢格局下十分艱難。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土地的優勢是巨大的。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曹操一人所佔的土地人口是另外兩方的數倍之多。統一天下已經勢在必得了。

諸葛亮滿腹經綸,神機妙算,鞠躬盡瘁,他輔佐劉備白手起家,聯孫抗曹,火燒赤壁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後佔領益州,建立蜀漢政權。他一生都試圖改命,匡扶漢室,但也只是延緩了天下統一的步伐。他六出岐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五丈原上。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水鏡先生的話真是一語中的,縱使諸葛亮機關算盡,也不能挽回劉備這些硬傷。很多人都很疑惑,為什麼諸葛亮不去輔助形勢大好的曹操或者孫權?在當時,曹操和孫策孫權早有能人謀士,去投靠他們,諸葛亮未必能得到重用。

可劉備身邊只有那些能打的武將,急缺謀士,所以他過去必將能得到主君信賴,自己的謀略也必將能施展出來。諸葛亮只想做劉備的唯一啊。


無筆


水鏡先生有大智慧,這句話點評的極其到位。

所謂良臣擇主而侍。

但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懷才不遇成為中國文人的千古惆悵。


諸葛亮身懷通天徹地之才,如果沒有遇到明主,老死山林之間,將是多麼不幸和悲哀。

從這個角度來講,諸葛亮是幸運的。在27歲的壯年遇到明主劉備,彼此欣賞,主賢臣忠,得以一展才華,實現生平抱負。

中國五千年曆史,像他這樣幸運的,並不多見。這是諸葛亮的大幸運。

但是他又有點小不幸。



那就是自己出生太晚,遇到劉備太遲了。

也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不得其時。

假設諸葛亮早生十幾年,在劉備起兵之初,就完成學業,出山輔佐劉備。

那個時侯,各地軍閥多如牛毛,曹操,袁紹還沒有獨霸北方,江東荊州還在混戰。劉備的對手要弱的多,發展的機會太多太多。


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不會丟掉徐州,不會敗於呂布,敗於曹操,不會無可奈何寄人籬下。漢室很快就能復興,而天下易安。

可惜,諸葛亮晚生了十幾年。

在這十幾年裡,劉備屢戰屢敗,完美錯過了一切可以發展壯大的機會,惶惶如喪家之犬寄居荊州。

在這樣極端被動的情況下,再要想成就大業,實在是太難了。

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就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不得其時啊。


上將噯福斯


三國裡面的司馬微老先生博學多才是一名世外高人,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人稱“水鏡先生”,他曾向劉備力薦“臥龍、鳳雛”,說是得二人其一便可得天下。待劉備三顧茅廬把孔明請出山的時候他感嘆道:“其實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實除了水鏡先生早有預言,就連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也曾這樣評價過他:亮志大而不見機!意思都是說諸葛亮雖有遠大的抱負理想但是看不準時機。事實證明,司馬微老先生和司馬懿並非胡說八道。諸葛亮確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能統一三國,落了個壯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場。

世人都知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本領,經天緯地之才,劉皇叔劉備更是個有著雄才偉略的明主,二人湊在一起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司馬微老先生也說過孔明遇到了劉皇叔,就像千里馬遇到了伯樂,伯牙遇到了子期。可是就是遇到的時機不對,因為諸葛亮一直隱居南陽,"樂耕"的時間太長,以至於錯過了絕佳的下山時間。

因為早在諸葛亮下山前,當時的局勢就已經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了袁紹雄霸中原,成為了一家獨大的梟雄。當時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孫權偏處江南東吳一隅,事實上也只能消極防守而已,並無多大的反擊能力,然而縱觀中原其它諸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膽小如鼠的無能之輩,不像是幹大事的也搞不出什麼動靜來。

反觀當時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居無定所要什麼沒什麼,所以諸葛亮這時候跟著劉備出山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可想而知難度是有多大,而且在那個群雄割據的亂世當中,落後就得捱打,經常被曹操的大軍追殺,劉備諸葛亮等人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如果諸葛亮要是趕在官渡之戰,曹操還沒有稱霸中原的時候出山,趁曹操和袁紹兩虎相爭的時候,劉備諸葛亮藉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甚至可以先奪取荊州為根據地,那麼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也許結局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

不過雖說諸葛亮未能統一三國,但是諸葛亮為蜀漢做出的貢獻可是有目共睹的。他這一生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毫不客氣的說,沒有他諸葛亮就沒有當時的蜀漢!你們認同嗎?


人文視角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表明的就是:武侯祠今後將要被翻修。也因此,很多人才覺得諸葛先生也太牛了,居然可以提前預知後來事。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諸葛亮寫的,所以,這既不是一種巧合,也不是他的一種特殊又強大的功能。首先從諸葛先生的文筆方面來看,他當年寫下的出師表,可謂是流傳千古的佳篇。這篇文章也就能看出諸葛先生的文筆如何,而像這12個字碑文,一看就非常的簡單,沒有什麼文學含量,這和諸葛先生所擁有的文筆可就不相匹配了。


其次, 這12個字與其說是一個名句,不如說像是一個字謎。每三個字就是打一個字謎,第1個字是清,第2個就是康,第3個字是宋,最後一句話龍復臥,代表的就是翻修這個地方。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這12個字的聯繫非常的蹊蹺,一點都不緊密,顯得非常的不倫不類,格外的怪異。如此奇怪的話語,怎麼可能出自於足智多謀的諸葛先生口中呢?而且這些字謎也太簡單了一些,根本就不難猜。以諸葛先生的智慧,他如果要出字謎的話,常人應該是猜不出來的。

最後一點,在諸葛先生所處的時代當中,沒有出現武侯祠。他又沒有具備未卜先知,預料未來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最後會被人在武侯祠進行祭奠。綜上幾個理由,就足以說明這句話並不是出自於諸葛先生的口。只是因為民間人們不斷的傳言,一個傳一個,故事的真相就漸漸的失真了,最後就成了所謂的謠言。

這句話究竟是出自於誰的口中呢?研究之後,很多學者們都認為,清朝一位名叫宋可法的官員是最有可能寫下這句話的人物。這個官員就是接到了任務去翻修武侯祠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特別崇拜諸葛亮的人。也是他最有機會在武侯祠旁邊的石碑上刻下字的人。畢竟在他翻修之時,他就可以做這件事情。並且,如果是他寫下的這12個字,那麼這句話的含義也就能夠解釋的通。 清指的便是大清王朝。康是康熙爺,說明是在康熙爺掌朝期間發生的事。宋那就是指翻修這個地方的官員宋可法,最後的龍復臥是指他做的這一件事情。這樣一來解釋的話,這句話的含義就變得清晰明瞭了。所以說,宋可法在這裡刻下這12個字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


合肥歷史


原文是“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是司馬徽在感嘆劉備雖是明主,卻屈居在劉表之下處境艱難的現狀,他認為諸葛亮此時出來輔助劉備的時機不對,難有作為,體現了司馬徽對當下形勢的悲觀態度。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當時北方已定,曹操對荊州虎視眈眈。而劉表卻並不信任劉備,派他駐紮在新野,防範曹操。等到曹兵大舉南下,劉表驚死,劉琮束手,劉備獨木難支,也就只能率眾逃跑了,慘到幾乎沒有容身的地步。幸好這時孫權及時援手,大破曹操,才算是緩和了局勢。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是諸葛亮出道時的真實寫照,可見當時情景多麼的艱辛、危急。然而諸葛亮卻能在逆境中扭轉敗局,力挽狂瀾,幫助劉備剋成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份功業恐怕是司馬徽所始料不及的吧?同時也印證了諸葛亮“非惟天時,抑亦人謀”的非凡見解。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單家駒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3


劍膽琴心01


諸葛亮得其主,這個主指的便是劉備。

劉備,當世英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人云亦云的把劉備當成是一個虛偽的人,不過在我看來都是些愚人們以己度人,不必在意。

在當時,劉備的聲望和影響可是有目共睹,在一些有長遠眼光見識的,如司馬徽,荀彧,郭嘉等名家謀士眼裡,都將劉備視作英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也將劉備視作是當今天下自己的唯一對手。

也就袁術這樣的冢中枯骨才會輕視的只將劉備當成織蓆編屨之徒,就像現在很多人自以為是的把劉備的仁義看作是假仁假義,實在是鼠目寸光。

後半句說劉備不得其時,這裡的時應該是指時勢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也”。就算再英明的主公,有再厲害的謀臣武將,最後能不能得天下,最重要的一點還得看與之爭天下的對手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出山之時,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曹操已基本統一了北方大片土地,任賢用能,手下謀臣猛將無數。以這樣的梟雄人物作為對手,就算姜子牙再世,張子房復生,輔佐劉備,只怕也很難與之爭鋒。

江東孫權,雄踞長江天險,佔盡地利,又得江東英傑盡心輔佐,一樣不是平庸之主。

諸葛亮投身劉備帳下時,劉備只有區區一個小小新野,幾千士卒。卻要與曹操,孫權這樣強大的對手爭天下。我想無論歷史上哪個有名的謀士都不敢說能做到北吞曹操,南並孫權,一統天下。

諸葛亮最終為劉備定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可謂正應時勢。而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以當時的時勢而論,則是逆天而行了。因此司馬徽才會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懶小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作者羅貫中的高明之處,而不是水鏡先生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局勢很不好。

大家有沒有玩過《三國志》系列的遊戲,如果選擇劉備開局,最難打的就是在新野的時期。

兵力太少,周邊曹操、劉表、孫權實力都太強,沒辦法打。

其實,遊戲和現實差不多。

當時天下的局勢大體已經確定了。

北方的曹操剛剛打敗袁紹,統一北方,有30多萬的軍隊。

以新野劉備的幾千人,根本沒法對付。

再說東面的孫權實力也很強,地盤傳了兩代,當時已經很穩固。孫權也有出兵10萬的能力,而且有強大的水軍,特別擅長防禦,也是很難對付的。

即便是荊州的劉表,也有出兵五六萬的能力,劉備也對付不了。


當時劉備就算能夠吃掉劉表的地盤,才吃掉劉璋的巴蜀,實力也弱於東吳,更遠不是曹魏的對手。

而且,孫權一直就盯著荊州,不可能隨便讓給劉備。以孫權的實力,劉備是爭不過他的。

如果劉備只得到部分的荊州,加上人口只有90萬的巴蜀地盤,也是大大弱於東吳和曹魏的,而且差的很遠。

以後來諸葛亮北伐來說,他最初出動兵力8萬人,而曹魏可以輕鬆出動一倍兵力15萬以上。

曹魏的將軍多是久經戰爭的悍將,他們只需要防禦的話當然不會犯大錯。

在冷兵器時代,士兵戰鬥力相差不多,兵力相差一倍根本沒法打,就是指揮官是神仙也不行。

所以,諸葛亮北伐全部失敗,就是國力相差太原的原因。


薩沙


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八個字可謂是貼切至極,相當於給諸葛亮未來的事業發展做出了一個十分合理的預估。

先說說什麼是雖得其主,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遇到了一個十分合適的主公。為什麼說劉備是諸葛亮十分合適的主公呢,原因無非是這樣的。諸葛亮這種人才有時候需要的是操作權,而不是簡單的參謀權利,基本上在三國時期,更多的謀士都只是參謀權,而不參與具體操作,因為最後具體的操作是主公的權利。但是諸葛亮屬於大包大攬的那種全面型人才,他需要操作權利,恰好劉備可以給於他操作權。那麼為什麼劉備可以給他操作權呢?因為劉備手下沒有頂級謀士,最起碼當時沒有。所以得到諸葛亮後,會給於非常大的信任,然後會給於他操作權,讓他幫助自己完成自己的抱負。同時期,其他兩位主公,明顯不具備給諸葛亮操作權的空間。曹操不說了,除了早期的郭嘉外,其他的謀士根本只能是參謀,就算是荀彧也一樣,這是曹操的性格使然。再說孫權,雖說他可以禮賢下士,但是江東的本土勢利太過強大,而且當時孫權手下也是一串頂級謀士,不可能一下子給初出茅廬的諸葛亮空間。所以劉備就是當時最合適的主公。

為什麼又是不得其時呢?

理論上來看,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是極度優秀的,而且前期的操作空間很大。但是其中有一句是:待天下有變,然後一路出兵長安,又一路從荊州進軍宛洛,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主公。那就是說奪取荊州益州都是沒問題的,特別是劉表的荊州,劉章的益州,那就是上天賜給你劉備的資本,諸葛亮可以幫你拿下來。但是後面的就有點看天意了。因為當時可以說天下格局已經定了,曹操幾乎統一了北方,勢力最大;江東的孫權已經經歷了孫堅和孫策的經營,而且有長江天險,都是一時不可能被吞併的。劉備就算佔據了益州和荊州那也是處於弱勢地位,如果還要繼續統一大業。那剩下的就是待天下有變了。因為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大事已定,很有可能任憑諸葛亮神機妙算,也乏迴天之術。所以說他:生不逢時。


嘉佳小博士


常言道:天時、地利、人和,然後大事可成矣!

自從漢獻帝東歸,比袁紹轄區更遠的曹操積極的把天子迎奉到自己的大本營許昌。從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掌握主動,使天下英才爭先投效。文有荀彧、荀攸、戲志才、程昱、郭嘉、賈詡等天下一流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武有曹仁、于禁、夏侯淵、張遼、張頜、徐晃等獨當一面的大將為其攻城掠地。

曹操滅袁術、吞張繡、佔徐州,官渡之戰擊敗最大的對手袁紹,之後幾年幾次出兵進攻河北肅清袁紹殘餘勢力。到208年率大軍南下進攻荊州之時已經基本整合消化掉北方,天下九州已得其六,而且秦漢時期中原及河北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雖然經過戰爭的洗禮卻也不是其他半開發的地區所能比的。天下大勢已然明瞭!

而江東六郡經過孫堅、孫策和孫權父子三人的經營,勢力已然穩固。佔據長江天險,又有無敵天下的水軍,完全能在長江水面掌握主動權,再加上南北氣候不一樣,雖然步軍不如曹魏而不能北伐中原,但憑藉長江天險和水軍足以偏安一偶,甚至搶佔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在207年下,此時北方經過曹操的整合已經大定;江東孫權掌握無敵水師,據險而守,且文有張昭,武有周瑜,內部穩定;而劉備從袁紹處溜走南下投靠劉表已經好幾年了,混了十幾二十年連一塊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為什麼?因為劉備缺少一個為他出謀劃策,制定戰略規劃的軍師,劉備應該也明白,但卻與眾謀士都失之交臂。這時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必定重用,而諸葛亮也能一展所學。

可是此時天下大勢已經明朗,北方已被曹操統一,孫權佔據江東,現在只剩下“無主之地”的荊州和不太行的益州劉璋。所以只能打這兩個地方的主意,荊州自古都是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現在三方勢力都匯聚在這,只能相互拉扯,相互制衡,任何一方想要做大都得面對另外兩方的聯合進攻,所以輕易不可亂動,一動就引燃“火藥桶”。

而益州雖然“沃野千里”,但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益州用來偏安一偶過“小康”可以,做支撐爭霸天下的一個糧倉也可以,但是以此一統天下不可能。

如此分析,劉備勢力“一統天下,復興漢室”的宏願基本不可能實現了。所以才說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時!


嗜慾者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起義,諸侯趁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準備在鎮壓黃巾起義之後下。在這樣動盪的時代,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智者必定要找一個各方面都符合封建倫理道德標準的人去輔佐。水鏡先生是個世外高人,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十分了解,當然對諸葛亮的德才也非常瞭解,因此,水鏡先生必定會把諸葛亮推薦個一位比較“優秀”的創業者,在眾多的真多天下的諸侯中誰才是優秀的人選呢?

要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考量。封建社會對於政權的更迭講究的就是正統,劉備宣稱自己是漢室宗親,而且被證明了,這當然就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了。第二就是看帝王的品行,封建社會對君王的要求就是仁恕,就是寬仁厚德。劉玄德自從出道以來就以仁德著稱於世,在整個混亂的社會上就劉備還可以,其他人都太暴戾殘忍,比如董卓、曹操、袁紹等等,都不符合這個條件。於是劉備就從這些人中勝出了。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劉備是諸葛亮可以輔佐的最佳人選,這是瘸子裡頭拔將軍拔出來的。

人選雖然確定了,但是能不能成事還是另外一回事。當時天下紛爭,群雄並起,爾虞我詐,翻雲覆雨,什麼樣的人才能在這樣複雜血性的政治軍事鬥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最後的勝利呢?肯定不是一個寬仁厚德的人。這是時代造就的。

要想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取得成功,必須要採取多這種手段,當然寬仁厚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具決定性的是翻雲覆雨,爾虞我詐,是兩面三刀,是不講道義。

這些素質是時代對人提出的要求,是客觀要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劉備不具備這些素質。或者說這方面比較差。

正是由於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司馬徽才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