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本善;荀子說:人本惡,最初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

探討永恆


最初的人性就象末被汙染的水,沒有味道一樣,是無所謂善惡的,可塑性強。


達旗老康


關於人性的善惡論,我們已經爭論了幾千年了。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

無論人性是善還是惡,最重要的,我們是人,不是獸。

真正的人性,善一直存在,惡也一直存在。就是在最初,也是善與惡同時存在的。

小孩子的眼神清澈,天真無邪,人們就說,看看,善良而又友好的眼神,因此說,人性本善。

可是你不要忘了,此時小孩子的眼神叫做自然,不叫本善。這個年齡段,沒有善,也沒有惡。或者說,這個年齡段還無法分別出善與惡,也就無法表現出善與惡,只是自然地呈現。

有人說,那個人多善良,一輩子了,就沒做過什麼惡事。筆者想說,第一,沒有給他一個人生的地位和環境,第二,心裡存在的惡,只不過沒有機會表現出來而已。

只要有機會,人性的各種可能,會全部表現出來。前一陣子,網上一直流傳著蔡康永的那就話:那不是原諒了,那是算了。典型的沒有機會報復,如果有機會報復,會說算了?

道德的存在,法律的存在,在保障著人們的行為規範。千萬不要去試探人性,你一定會失望的。

人的一生,一直在善良與罪惡,人性與獸性中交織。我們要懂得,如何利用信念的力量,感情的力量,道德及法律的力量,去保持善良。

人生保持善良不易,關鍵的關鍵,還是心念動處。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管理好自己的心境,很重要。

一、孟子性善論

孔子的仁學體系,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克己復禮、為仁由己。孔子“仁”的終極依據是什麼,或者說是什麼來保證“仁”的可靠性與正當性。與之伴隨的便是“克己復禮”“為仁由己”的“己”是什麼樣性質的“己”。人性論的探討便是回答這樣的問題。

在孟子之前,儒家之中已經有關於人性的討論了。《孟子·告子上》中記錄公都子引了兩段論述:

或曰:性可以為 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這兩段中的“或曰”指的是誰,《孟子》書中沒有說明,但東漢王充《論衡》中提到,說第一個“或曰”指的世碩,第二個“或曰”指的是宓子賤、漆雕開等。這都是孔門弟子。

第一個“或曰”認為,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周文王、周武王之世,民好善。周幽王、周厲王之世,民就橫暴。很顯然,這種觀點認為,人的善與不善,關鍵在於社會政治環境,在於君王的教化。人的善惡,要看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什麼樣的君王當政。

第二個“或曰”,是對上面說法的反駁。堯是聖君,也有象這樣的人。以瞽瞍這樣惡毒的人為父,也有舜這樣的兒子。所以人性善惡的根本不在於後天的社會環境與君王教化,而在於人的本性就有善有不善。有人天生善良,有人天生就惡。把人的善惡差別歸於天生固有。

與上面兩種人性論都是僵化的,與之相比,孟子的人性論就精緻的多。

孟子的人性論,建立於一種"不忍人之心”的本心之上。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落到井裡,任何人都會立即生起一種驚駭而同情的心理,想要去救那小孩。這一瞬間產生的這種心理情感,就是“惻隱之心",這是人所共有之本心。這便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仁之端”不等於仁,而只是一個萌芽,還要擴充。"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

這裡便有一個問題,就像今天很多人所批評的一樣。我們承認“惻隱之心”是人之固有的本心。但孟子不能只揀好的說呀,各種食色慾望也是人固有的呀。你怎麼把那些排除出人的本性,而只留好的呢。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這樣的觀點早在孟子時期,便有人提出來了,那個人叫告子。告子就認為"生之謂性”,人天生就具有各種慾望本能,這才是人的本性。告子的人性觀有一個人盡皆知的表達:“食色性也"。當然,告子認為,這種人性慾望,只是一種生理本能,它是沒有善惡的道德屬性的。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禽獸的差別很少,就差那麼一點點。人與禽獸相同者多,不同者少。“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告子所云的“食色”云云,孟子也承認,那是人所具有的,但那是人和禽獸相同的部分,是人和禽獸都具有的。所以,我們能把人和禽獸共同的部分稱之為“人性”嗎?不能。孟子便反駁告子的"生之謂性”,曰:“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孟子並不是只揀好的說,人的食色慾望等等,他都是承認的,但那是人與禽獸所相同的部分。孟子的性善論,是就人與禽獸不同之處而論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之處,是善的。告子的“生之謂性”,是把人與禽獸共有的部分當做了人性。是不足取的。

二、荀子性惡論

荀子的性惡論與告子的“生之謂性”類似,只不過告子認為"生之謂性"是一種生理本能,無所謂善惡,荀子則把它歸之於惡。善是人為,是後起的,道德是對人性的改造。

荀子所謂人性,是生而即完成的性質,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惡》)“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荀子·正名》)“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

孟子所謂性善,最初只是個善端、是個萌芽,還要後天的"擴而充之”,那就不是一個完成的性,不是真正的人性。荀子認為,“擴而充之”,便是人為,是後天的,便不是真正的先天之性。善需要後天的學習而為善,惡則不需要後天人為學習,而是"不事而自然"的,所以荀子說孟子的性善論是不知"性偽之分”,惡才是人之本性。

對於人性當中所包含的食色慾望的部分,孟子和荀子都是承認的。也都致力於克服掉這部分而成就君子人格。只不過孟子主性善論,並不承認那部分為人性,而以人所固有的本心為依據,強調的是道德修養的自覺。荀子說人性惡,就把那部分當做人性,強調道德的後天改造。

於是荀子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善的最終依據。孟子依於人之本心。荀子說來自後天的教化與改造。但後天的教化如何是善的呢?於是荀子繼續論證,禮義出自聖人,由聖人擔保其可能性與可靠性。禮法既由聖人所立,那聖人又從哪裡來的呢?荀子於是認為人具有知覺某種理的能力,人皆可以為聖人,只要他知覺到這種理。

如果這種理來自於心,那還是歸於孟子的性善論了。

如果這種理來自非人格化的自然之天,那就是道家所言之自然。

如果這種理來自人格化的天,便是墨家天志之類。

荀子對以上理論都是反對的。最終,荀子把理歸於了一個外在權威--君。

荀子性惡論,於是使得外在的權威秩序取代了孟子性善論所持的內在道德秩序,由此而開出法家思想,亦是順理成章了。

三、性善還是性惡

其實僅就中國思想史中的人性論而言,不僅有性善論、性惡論這兩種,還有性無善惡,性超善惡,性三品以及宋明理學時期性情之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二元人性論,以及“心統性情”,“性日生日成”等等諸說。這其中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界說。

人性論的各種界說,其實是為了給經驗世界中的具體人生理念提供某種依據。但人性本是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是不可知的。我們只能在經驗世界中說一個人做了好事還是壞事,性格好還是壞,卻不能就此得出人性是如何的。不同的人性論,指向的是不同的人生理念或主張,而不是一種客觀的知識。

僅就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而言,我更認同孟子的人性論。

荀子所認為的人性惡的部分,孟子也承認人具有,只不過不承認那是人性罷了。

荀子強調的後天教化,孟子也是認同的,善端需要後天的擴充。

荀子認為人的善只能由後天的禮法制度來對人性進行約束才有可能。善的其本質不過是對規則的熟悉和習慣。這是我不大認同的。

孟子則認為人性中具有善端,人本具成為一個好人的種子。無論你實際行善還是作惡,在本然的意義上,你應該做一個好人。


厚德載物49056


動物的天性是為自身生存努力吃喝一生,動物具有天生的自私性。

人是動物,出生時就具有自私性,荀子性本惡的說法是正確的。

坑蒙拐騙、偷盜搶竊、殺人放火,就是人性自私的極端表現。

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循規蹈矩、遵紀守法呢?是教育和法治雙重作用的結果。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正常發展,訂下了這樣那樣的條條款款。這些訂下的規矩就是倫理道德。

最初人類雜婚,不分親疏。後來發現近親繁殖造成後代缺陷,於是禁止近親接觸。時間久了,男女之間產生羞恥之心。

最初人老了,不受待見,甚至逐出族群,任其自生自滅。慢慢的人們覺得人老了,也應正常生活,於是孝敬父母的的道德觀產生了。

人要生存發展必須抱團取暖,個人必須遵守集體生活的規則。於是產生了大公無私、克已奉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觀。

人類一起生活必須有個首領,首領還要有權威。這就要求群眾服從首領,對首領要有敬畏之心。於是忠君愛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的愚忠出現了。

上面說的倫理道德自人類誕生以來就逐步產生了。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尊敬,是因為他總結了前人的倫理道德觀,並被他的學生們總結為《論語》。

光靠倫理倫理道德還是不能完全約束人們的行為。法律法規、軍隊警察就起到了制約作用。

人性的自私受倫理和法律的雙重製約,才維持了社會的正常運轉。


辛福先


幾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在討論著善與惡的問題,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分析自己,卻始終無力改變自己。

關於人性的善與惡,兩位道家給出了不一樣的結論,綜合分析,其實人是介於善與惡之間相互矛盾的並存。

嬰兒出生的時候應該不知道什麼是惡,所以人們都喜歡孩子的可愛,因為孩子的笑臉是純真的柔和的,不含任何雜質的,雖然長大以後也會笑,但只是表情而已,那種表情太複雜,需要揣摩。

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善與惡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所產生出來的結果。

然而歸根結底,善與惡源於人性的本質,那就是自私。

人是自私的產物,凡事都會以滿足個人喜好為前提,維護利己,排斥異己,這就是生存之手段。

從大的方面來分析,人類為了維護和鞏固自身的地位,國與國之間不惜動用大規模血腥的戰爭來強大自己,這就是弱肉強食,你死我活,叢林法則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都存在著,而且愈演愈烈,對於兵器的研究,如何使殺戮更具威力,從未停止過,甚至逐步升級。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類都是彼此依賴的狀態下共存著,惡到極致就是在毀滅人類自己。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從而導致惡性循環,以惡還惡。

我們一直都在討論人性,其實人性最經不起推敲,不知道還好,知道了令人心寒,讓人鄙夷。善良的人在嘆息,惡人變本加厲。

也許,正因為善與惡的衝突才導致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科技成果是進步了,但同時還需要與文明的同步,這種文明是要以構建整個社會的和諧為宗旨為核心,科學服務於人類,而不是毀滅異己,保存自己。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髮展,人類的文明程度與道德法制觀念必須要同步,同享一片藍天,同為蒼生,同為地球生靈,禍福相依,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我們要對所有的人類都寄予善良的願望,不要看到恃強凌弱,沒有欺凌;不要看到有人處於貧困;不要看到飢餓與寒冷,少一些犯罪,這一切都需要全人類以及全社會做出共同的努力。

人類代代繁衍,留點德運予子孫。

人類什麼時候消滅了自私和巧取豪奪,做到人人平等,那才是善到了極致,也是所有善良人的福祉,更是人類的福祉。





楓樺葦岸


這個問題,歷來爭論不休,說人本善的是有理有據,說人本惡的也同樣條條是道,沒有個定論。其實個人覺得,不需要定論,因為這本就是沒有對錯的問題。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本身就是看人性的著力點不同導致的,人性的善惡,本來就是複雜的,並不單純,不是非善即惡,也不是非惡即善。

孟子性善的出發點

孟子說人本善,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有善良的一面,這是人的天性,即便是沒有上過一天學的文盲,當他看到小孩子落水,也會有惻隱之心,看到小動物餓得奄奄一息,也會心生憐憫,總會不知不覺的有淚點能打動他,任何人都不會例外。這是我們人類社會深深的烙印,不會因為我們苦難的後天經歷就能抹去。

荀子性惡的出發點

而荀子說人性本惡,出發點就稍微靠後一些。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生物個體,隨著慢慢的發育成長,勢必會與社會掛鉤,慢慢就會有很多不好的惡習覺醒。比如看到別人有好東西,自己也會想要,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形成貪財的惡習,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教每個人學會了禮儀,有了廉恥之心,如果太過,就變成了貪名浮誇的毛病,這也是一大惡。人類要繁衍,也不可避免的會有性,如果毫無節制,就變成了好色之惡。孔子說,食、色,性也。就是吃飯和美色,本來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天性之一,如果毫無節制,就變成了只懂得吃飯和生殖的動物了。人作為萬物之靈,天性絕不應該僅僅只有食與色。

所以孟子的性本善與荀子的性本惡,本就是人性的一正一反兩面,如果我們非要走極端,那又何嘗不是一種惡,所以古人才強調中庸之道,強調“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無善無噁心之本

其實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根本就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時候他看見小動物餓得奄奄一息,他內心不會有任何反應,也不會有任何惻隱之心。同樣的,他們這時候也不會有什麼羞恥之心,也不會愛什麼面子,貪財好色之類的事情,也與他們無緣。這種狀態,其實就是王陽明先生說的“無善無噁心之本”。老子說赤子之心,就是這種狀態,就是剛出生的嬰兒,全身通紅,他們這時候的心,才是與自然一體,一塵不染。

有善有惡意之動

隨著慢慢的長大,大家才會有了善與惡的概念,才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才知道我們應該要有不忍之心,有羞恥之心,而不應該像禽獸一樣,隨地大小便。才知道有財富這回事,知道有權力這回事,知道有面子這回事,這些其實都是人類社會教的。這就到了“有善有惡意之動”的狀態。

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

知道了善惡,有志之士,就會有隱惡而揚善的舉動,都知道善的要把它慢慢的去除掉,要把貪財、好色、貪念權位這些不好的東西要逐步逐步的去除掉,把真正的良知保留在心底,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

最後我們通過存善去惡,又回到了赤子之心的那種狀態,善惡均已看淡,一切迴歸自然,這就是得道。

所以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本就沒有必要去爭論,我們只要切切實實的存善去惡,去偽存真,找回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那人生必然圓滿,必然能夠獲得超然的智慧。


l易耕堂l


孟子說:人本善;荀子說:人本惡。其實從人的本性來講,既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為我”!

幼時,小孩護東西就是一種本能的為我意思。及長,知道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為了滿足為我,於是懂得了互換(小我)。

少年時,從互換中發展慢慢懂得了,要玩得好就要有朋友間的相互依賴,於是有了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衝動(中我)。這看是為了別人,實則是為了我的朋友圈,陌生人他就不會這樣做了。這個時期無論是做善事還是惡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和圈子裡的慾望與好奇,其原始的動因都是為我!

為了滿足貪吃、貪玩,有些人會偷盜,幹壞事,這些自私自利的行為顯然是為了為我,只不過是自私自利的我;還有一些人卻為了他人而努力付出,這又怎麼解釋呢?這些人也是為我!為什麼?

一類,父母為了孩子,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看似不是為自己卻是為了我的這個家,還是為我!這就是父愛母愛,包括戀愛!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與我最相關的最小圈子(本我)。二,朋友、同事的圈子,正常的人都會呵護它,捨得出力出錢,因為他也是自己生存的圈子。三,社會公共行為,這個與從小的教育相關,人有七情六慾,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讚美,教育會告訴你,哪些行為是對的,會得到大家的讚揚,哪些是錯的,會被人鄙視,於是人們會通過思想來遵循有利於為我的行為(大我自我)。

四,為信仰、為承諾、為他人、為國家敢於獻身的人和事,這是為我的最高境界。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革命家把民族的解放事業作為自己的事業,一生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這是一個人由小我、中我、大我到超我的具體表現(超我)!總之都是為了我和我的信念。

所以,人類各種複雜難解的行為都是人類為我的表現!這種表現的高低來自於文化教育的薰陶。


奧斯的世界


剛出生的嬰兒,你喂他人肉湯,他喝麼?喝!

剛出生不久的幼兒,把一塊肉放在碗裡,告訴他不要吃,因為這是別人家的肉,當你轉身離去,當這個幼兒飢餓難耐時,他會吃麼?

嬰兒不知道善惡!但是他餓!不論是人肉和豬肉,對嬰兒沒有區別。

幼兒可以知道善惡,但是他餓,不論是自己家的肉還是別人家的肉,對他而來說,並不重要。

餓,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在這個本能的基礎上,為了活下去,還有什麼不能吃的?

想吃,就是一種慾望。對於動物而言,慾望不分對錯。可是對於人而言,慾望卻分善惡。

善良,是剋制這種慾望。

邪惡,是釋放這種慾望。

你告訴我,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做,可是我餓,我渴,我想要,我想得。

慾望可以壓得住麼?

善良告訴我們大多數慾望是不應該的,是心中的那隻小老鼠,應當關起來,可是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們,一隻小老鼠變成兩隻怎麼辦?老鼠太多了關不住怎麼辦?孟子又說,要消滅這些老鼠,可是善惡都是慾望,消滅了黑夜,白天也就不存在了。消滅了惡的慾望,真善美也會隨之消失殆盡。

孔孟從來沒有正視過慾望,只是固執地認為它們不應當存在,而且慾望可以被消滅,可是連孔孟都沒有消滅掉自己的慾望,孔子找個理由去見了南子,孟子也對張儀和公孫衍心生嫉妒。

荀子正視了這種慾望,所以衍生出一種帝王之術,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去弘揚善良,通過制度去捍衛善良。而不是去單純地無視,忽略或者否定。因此,從秦國開始,相信人性本惡的人都取得了不斐的業績。所有的縱橫家、謀士、軍師都是揣度人心之人,王翦、李斯、張良、陳平、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所有成功人士,沒有一個是君子,所有千古一帝,沒有一個是君子。

君子尚德!

君子尚善!

君子尚仁!

把論語正著讀的人都變成了悲劇,把論語反著讀的人都成了人傑。反著讀能讀出來什麼?

以道德之名,行不道德之事。

人性本惡!


亦有所思


孟子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之後還有一句話呢——如果人表現出惡的一面,那是因為受到了後天環境的消極影響所致!

荀子說的:人之初性本惡,之後也還有一句話呢——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來善良,那是他假裝出來的,或許是在通行於世俗的道德與法令約束下,不得不偽裝出來的結果!

(晉國太子申生——仁善而精潔)

本題試圖將人性歸究為要麼是絕對的善,要麼是絕對的惡,而這幾乎是辦不到的!首先要承認:由於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人性是複雜的,因此絕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人處於何種環境如,對決定人的善惡走向具有重大影響。

在人之初,猶如一張沒有經過任何沾染的白紙一樣,是無所謂善惡觀念的!所以既無孟子所說的人本善,也無荀子所說的人本惡,而是尚且處於混沌之中的。

縱觀歷史上那些大奸大惡,往往在其未發跡時,還能保持做人的基本底線。但是當他們掌握了權勢以後,往往就會勾起其心中的惡念。而這個惡念也是因後天環境而產生出來的,只不過在平時沒有表現出來而己!

(秦相趙高——罪惡的化身)

而歷史上那些得以名垂青史的英雄豪傑,也是經過耳濡目染的正確引導以後,才得以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也才會為自己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標準,並且能夠一以貫之!

綜上所述:人在先天之時是無所謂善惡之分的。只是人在出生時,還是攜帶著天使和惡魔這兩種基因的——如果說在其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了善或惡的一面,那都是因為受到了後天環境的影響——其善,是受到了積極的而正面的影響。其惡,是受到了消極的負面影響!

而除了那些無可救藥的權奸大惡之外,某些人的善與惡還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正是因為如此,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們,無不想方設法的去宏善抑惡,盡其最大可能將複雜的人性納入到刑罰的震懾與道德的規範之中。用道德的方法去維繫善,再用刑罰的方法去打擊惡。以保證整個社會能夠正常運轉,進而達到穩固統治秩序的目的!

(唐太宗——以德揚善,以法鎮惡,終於創造了貞觀之治)


北疆同心侃歷史


人之初沒有善惡之分就是天性,一個吃奶的孩子媽媽沒奶了他也充吸奶頭都能咬出血來,能說他是惡嗎?善惡之分是人們自已定的。人本身就是動物,有獸的一面,只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制定了一些規則法律相互約束以控制獸性對人類發展的傷害,人或明或暗都有獸的一面。這是天性就像狼吃肉羊吃草一樣食譜對換誰都活不了。人們理念不同對善惡的區分標準也不一樣。有一個小孩偷了鄰家的一隻雞是第一次偷東西,在地頭燒烤被鄰家抓了個現行。嚇的夠嗆磕頭作輯不讓鄰家告到家裡,鄰居知道他爸打弦子極狠知道了肯定扒他一層皮,加上這孩子嚇得直嘚嘚瑟平時還廷好的。教育幾句就算了。過了好些日子沒啥事這孩子又饞了,他認為上次是燒烤的地方不對離屯子太近了,這次他去甸子上去燒,吃得滿嘴流油直解饞。後來又糾集了幾個孩子隔三差五就弄一個,慢慢由偷來吃到偷來賣成了直正的小偷。被家長髮現真真的扒了一層皮,炕上躺一週才能下地,可是以經晚了惡習改不了了。後來發展到團伙搶劫判了無期。鄰居內疚廷好個孩子變成這樣,如果第一次就告訴他爸這孩子能走到今天嗎?我這是行善還是作惡呀?善惡一念人魔互換,讓我們約束獸性章顯人性做個好人吧。


春華秋實心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看我答的如何?(原創)

世上有三種人,善人,惡人,中間人。

人是有化學元素組成,每個人的含量,都不一樣。

沒有純粹的善人,也沒有純粹的惡人,善人和善人,惡人和惡人,都有差異,不可能一樣樣,所以就有一娘生九種。百姓其實是百性。

善人不一定光做好事,惡人也不一定光做壞事,毛主席說 “一個人做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於青年,一貫地有益於革命。”

中間人跟著社會風氣而行,社會正氣旺,跟善人,邪氣旺,跟壞人,他們總是鴨子過河隨大群。

善人不管環境怎麼樣,總是善行,他們是白藕長在淤泥裡,不染髒。

惡人,嚴打時,規規矩矩,一有機會就惡行,有的受教育,會重新做人,有的屢教不改,要提防。

在行為上,惡人以損人利己為特證,善人以不損人利己,甚至損己利人。

孟子說人本善,荀子說人本惡,只作依據講。

他倆都認為,人會變,“挨好人出好人,挨著巫師會跳神。”主重教育修養。

其實這就是中間人的特證,孟母三遷,就是最好的說明。

這就是我的答巻,請網友閱讀點評,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