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以來,有“山東出相,關西出將,關中河北出帝王”的說法。但是,中國第一位布衣天子卻並不出身於關中、河北之地。漢代高祖劉邦出身於沛地豐邑中陽裡,手執三尺劍,一舉定天下。巧合的是,四百年後東漢衰竭,曹操掃清六合、席捲八方,定鼎中原。而曹操也是沛人,祖籍譙縣。譙縣曹氏家族最終也取代了劉姓皇族,成為了中華大地新一代的統治者。沛地在四百年中先後孕育了漢魏兩代帝王,自然有其獨特之處。關於具體原因,且待筆者慢慢道來。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西漢疆域圖

淺談漢代四百年的沛郡與沛國

沛地原本是秦國的泗水郡,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莽曰吾符。屬豫州。戶四十萬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萬四百八十。縣三十七。”從漢代的郡置來講,沛郡的戶口數量和屬縣數量都名列前茅。在《漢書》中人口超過二百萬的郡只有:

“ 潁川郡,戶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

汝南郡,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

按人口數量,沛郡位居第三,其實力不言而喻,當然這也與西漢時期皇帝對於沛郡的重視和親近有關。沛郡是高祖的帝鄉,地位尊崇。在楚漢戰爭後期,高祖就分封自己戰鬥力最強的侄子劉濞為沛侯,後來改立為吳王。高祖晚年回到豐沛時,“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並且明言“吾雖都關中,萬歲之後吾魂魄猶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從此之後,沛郡就擁有了卓爾不群的政治基礎,在各郡國之中地位超然。在整個西漢時期,沛郡的疆域面積也在不斷擴張。國家不斷地削減諸侯王國以及其王子侯國的土地,將之納入到漢朝中央的管轄之下,沛郡就是受益者之一。武帝元朔元年得到了魯國的王子侯國公丘。武帝元朔得到了梁國五個縣,元帝時又得梁國五縣,成帝時期得到了楚國廣戚,永始年間得梁王子侯國祈鄉。由此,《漢書》中呈現出來的沛郡全貌才得以成型。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漢代豫州刺史部


此外,這裡不僅是高祖的故鄉,同時也是西漢第一代軍功貴族們的故鄉。沛郡的郡縣設置上最獨特之處就是它內部的侯國非常多。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高祖丞相蕭何的酇侯國,宣帝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建平侯國,宣帝丞相韋賢的扶陽侯國,宣帝丞相黃霸的建成侯國、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之父劉顯的廣戚侯國等等。在《漢書·地理志》之中,沛郡三十七縣中有十三個侯國,超過了全郡的三分之一。這也使得全郡之中有大量的名門望族和公侯勳戚,聲威顯赫,名達一時。而且根據西漢的法律,侯國的爵位可以代代繼承,所以沛郡的崇高聲望幾乎貫穿了整個西漢王朝,見證了西漢王朝由興起走向衰竭。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漢高祖像


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由小宗過繼到大宗,認了漢元帝為父,正式登基為帝。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漢光武帝的帝鄉是南陽蔡陽,沛郡的地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首先是沛郡在建武初年被軍閥劉永所佔據,劉永以此自稱為天子。漢光武帝收復這裡後,大致在建武十五年就將廣戚縣劃給了楚國。建武二十年更以中山王劉輔為沛王,打破了西漢沛郡不封王的傳統,這實際上就是沛郡政治地位下降的體現。從沛郡變成了沛國,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經濟政策都已經不可以和西漢同日而語。而人口和屬縣上更是斷崖式下降,《漢書》中的數值大約是參考西漢平帝時期的資料,《後漢書》中的記載大約是東漢桓帝時期的資料。相距不過二百年,但是在數字上東漢時只剩下“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總計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沛郡丟了十六個縣,人口僅僅剩下了西漢時期的八分之一左右。縱使是經歷了西漢末年的戰火洗禮,也不至於如此。主要還是東漢時期沛郡的地位下降以至於屬縣被削的影響。東漢時期的政策是發展世家、抑制諸侯,所以東漢的諸侯王大多都沒有什麼作為。在天下大亂時,荊州劉表、益州劉焉都是西漢劉氏的旁系雜支,正統的東漢劉姓皇族幾乎已經湮沒無聞。在這樣的背景下,沛郡的聲勢消耗殆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光武帝像


從沛郡到沛國的發展過程中,很多情況都有了改變。不過,西漢的沛郡郡治相城到了東漢依舊是沛國的都城,發展持續了近四百年。在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之後,沛郡屬於豫州刺史的監察範圍之中,其治所就設置在沛郡的譙縣。東漢時期之後,譙縣的發展逐步超過了相城,出身譙縣的曹操掌權之後,在建安末期將譙縣析出設置譙郡單獨發展了起來。

為何沛地可以孕育出兩代帝王

沛地不僅是劉邦的故鄉也是他的龍興之地,是他最早的大本營。他的“沛公”稱號也是由此得來,可以說沛縣是他帝王霸業的起點。這當然與沛郡特殊的經濟地理環境有關。沛郡靠近泗水,土地平坦肥沃,因而秦代稱為“泗水郡”。劉邦的二哥就曾經因為勤於耕作,善治產業被太公和鄉鄰稱道。劉邦在壯年就得以出任小吏,擔任泗水亭長也和他的家庭財富較多有關。因為秦代的法律規定家庭貧困者不得出仕為吏,劉邦的手下大將韓信就因為“家貧,不得推擇為吏。”從中可見,沛郡的經濟基礎是不錯的。而且,沛郡也有金屬資源。《漢書·地理志》記載“沛,有鐵官”。雖然這個官署是漢代設定,但是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沛地擁有金屬資源可以用於作戰。在秦代,武器管控嚴格,民間動鐵為兇。所以,一旦天下大亂,誰能夠獲得鐵器資源,就可以在戰爭的天平上得到優勢。這樣的經濟條件在東漢末年也發揮了效力,董卓為禍時,曹操“散家財,合義兵”就是明確的體現。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相城與譙縣、沛縣示意圖


此外,沛地雖然經濟發展人口眾多,但無論是秦朝末年還是東漢末年。沛地都是各方勢力交會作戰的地點,戰火一旦被點燃就很難熄滅。比如秦朝末年,沛地及其周邊的郡縣多有盜賊義軍。陳勝的軍隊主要就是在這附近活動,他的麾下大將符離葛嬰就是沛地人。而東漢末年沛地在曹操之前還爆發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漢靈帝的事件,各方勢力魚龍混雜,互相爭奪。

第三,政治環境的影響。曹操的崛起有賴於東漢政治環境的改變。前文已述沛郡的郡置和沛國的國都都是相城,譙縣是刺史治所。隨著東漢時期刺史的權力的和地位不斷上升,政治上的力量分佈也有了改變。刺史由監察官員逐漸轉變為了地方大員,由最初權重位卑的巡行使者,變成了手握一方軍政的封疆大吏。這樣的變化直接導致刺史治所駐蹕的城市在力量分配和經濟實力上不斷超越原有的郡治或者國都。譙城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由於是豫州刺史的所在地,整個豫州的發展繫於一身,地位自然不斷提升。曹操的家族只是自稱為西漢名相曹參的旁系雜支,政治上難以建樹。正因為在譙縣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資源才有了崛起的根本,最後在亂世中得以勝出,取代了劉姓皇族,開啟了魏晉的大門。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曹操像


沛地對於後世社會發展的影響

沛地在秦漢時期多英豪,從沛地出身的帝王將相建立了大漢帝國,名噪一時。雖然,後世沛縣的地位不斷削弱,但是影響力還是存在的。在晉朝統一之後,沛地逐漸就被化入了其他的郡縣之中,到了南北朝末年沛郡徹底化入了彭城郡。但是該地湧現出來的英雄豪傑依然不少。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明太祖像


元朝末年,紅巾軍首領劉福通在亳州擁立韓林兒為帝,建都亳州。亳州就是原本的沛國譙縣,歷史的車輪再次從這裡啟動。明朝的建立者洪武皇帝朱元璋在為自己考訂實錄時也提到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教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之鐘離人也。其先顓頊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

巧合的是中國的兩位布衣天子都出身於沛地,可見沛地雖然名不見經傳,郡置的時間也不長,但是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力量。正所謂龍從雲,虎從風,亂世出英雄,當是如此。

從豐邑到譙縣,沛地為何能孕育出兩代帝王

東漢末沛地形勢圖


綜上所述,沛地是西漢劉邦的龍興之所,是東漢曹操的發跡故鄉。在中古社會之前,沛郡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發達的農業基礎。在天下大亂之時,各路人馬都將這裡視為兵家必爭之地。亂世英雄也多因此地而青雲直上,鼎定乾坤。西漢時期,沛郡的發展到了一個巔峰,人口數位居全國第三,各路達官顯貴、公侯之家多有封地於此。雖然沛郡的地位在東漢逐漸被削減弱化,可是由於刺史地位的上升和權力的鞏固。刺史治所的發展愈顯蓬勃,而譙城因為是豫州刺史的治所,獲得了這份額外的發展先機。曹操家族正是憑藉這份優勢獲得了豐厚資本而得以平步青雲。在後來的歷史中,沛郡的設置雖然被廢黜,可是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英雄豪傑依然眾多,朱元璋的祖籍亦是在此。歷史的巧合促成了一段佳話,沛郡的影響在後世依舊對於中國社會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漢書》、《後漢書》、《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