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世界史,向遙遠的空間與時間致敬

一部擺脫西方視角的世界歷史該是什麼樣?一部不再靜態對待歷史事件的世界歷史該如何呈現?一部讓中國讀者可以讀出新意的世界歷史究竟新在哪裡?

今天我們為您推薦的這套書,是由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講談社當今日本學界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學者,耗費10年完成。引入中國後,又歷時5年翻譯、編輯而成的《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全9冊)

過去的歷史全集,大多是涵蓋整個時代、歷史分期清晰的作品,但本質上是非常靜止的歷史。與此相對,就像“興亡”這個詞所象徵的,講談社要講出世界的動態歷史。讓讀者感受到區別於西方人歷史視角的,全新的世界歷史。

它以帝國為錨點,橫向連接各個地區,構建出全球歷史的四維圖景,從更大的格局講述世界的歷史。在此意義,它是一部很新、很有野心的世界史——從東方視角看各大帝國的興亡。

我們需要怎樣的世界視野,需要怎樣的世界史。也許這本就不會有統一的答案,眾說紛紜當中、歷史拐點時刻、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的國家的等視角,都有他應有的意義。而在這歷史的長河中究竟是懂得了水流的方向更重要,還是從這條河中撿到了無數的漂亮石子亦或是抓到了自己愛吃的魚重要。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前者。對於很多以歷史啟發自己的讀者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我們從接觸歷史教育的那天起,就習慣了以中國已有的視角看中國,並以中國已有的立場看待世界。我們在亞歐大陸的東端的舞臺中央,也一直是世界歷史的主角,我們是世界歷史裡無法迴避的一部分。但是幸而我們隔壁的鄰居日本,他們一直在往西注視著亞歐大陸這個舞臺中央,向東看著大洋彼岸勢力的崛起,也經常南顧那片單純而複雜的文化集群。

在首輯推出的九本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講述世界從蒙古時代開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奧斯曼帝國史則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蘭世界如何實現長期安定,石澤良昭筆下的東南亞彷彿一個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亂也成為整個歐亞大陸的轉折點,等等。這些不同的歷史視野,融入一個共同的文明系譜,成為人類能夠安心共享的知識體系。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知名歷史學者全力打造鴻篇鉅製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的帝國書單分別是: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絲綢之路與唐帝國》

《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後世》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東南亞:多文明世界的發現》

《近代歐洲的霸權》

《俄羅斯:

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講述的每個帝國各有不同,但似有共通的命運,從開創、到興盛、再到衰落,下面,讓我們撩開神秘的面紗,浮光掠影般簡要了解一下:

推薦世界歷史之一:《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的作者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文學部教授,畢生研究古希臘、馬其頓史,主要著作有《王宮大火——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波利斯》《圖說亞歷山大大帝》等。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本書以紮實的史料功底,展現立體的亞歷山大形象,行文流暢好讀,輕鬆全面瞭解亞歷山大。近80幅圖片,生動展現亞歷山大的征程與古代希臘世界。

人類歷史上最矚目的英雄、偉大的征服者,亞歷山大20歲繼位,從希臘開始東征,僅僅10年之間佔領東至阿富汗、印度西北部,西至埃及、希臘的大帝國。他是不可一世的英雄、殘暴的征服者、希臘文化的使徒、溫情脈脈的情人。即使在同時代的人看來,他也已經超越了人類,與眾神一樣。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亞歷山大戰鬥

推薦世界歷史之三:《絲綢之路與唐帝國》的作者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代表著作有《絲綢之路與唐帝國》《東西回鶻與中央歐亞地區》,編著有《中亞出土文物論叢》《從粟特到回鶻》等。

本書論證翔實而視野恢弘,行文流暢而深入淺出,各章節專題環繞唐朝、粟特、回鶻的歷史交往,試圖從中央歐亞的視野重新檢視中國史乃至於世界史,實屬一本難得的歷史學普及讀物。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從本書再看安史之亂,或許不應被看作是個人的反叛,而是整個10 世紀歐亞大陸變動,即遼、金、西夏、蒙古王朝的先兆。他們具備了遊牧民的軍事力量和因絲綢之路貿易而帶來的經濟力量,然而最終因未能爭取回鶻而在軍事上失敗,造就了偉大的大唐帝國。

推薦世界歷史之六:《東南亞:多文明世界的發現》的作者石澤良昭,鹿兒島大學教授、上智大學教授,吳哥窟遺址國際調查團團長。2017年,因畢生致力於修復吳哥窟遺址,獲得拉蒙·麥格塞塞獎。著有《古代柬埔寨史研究》《吳哥窟的信息》《吳哥窟 國王們的故事》等。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回眸歷史,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東南亞,面容似乎總是半露半掩。中國、印度、阿拉伯、歐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匯,而在紛繁多樣的表象之下,則是當地不變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為工作、生活加速所困的人,或許可以在這裡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也許不是發展進步就是好的,內心富足的生活更應該是目標所在。甚至這種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許是未來人類發展的選擇。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東方的蒙娜麗莎

書本里既有國王建寺征戰的文治武功,也有升斗小民的喜怒哀樂; 既有高棉占城軍隊血雨腥風的殊死鏖戰,又有趁店主打瞌睡之際盜竊東西的頑童;既有婆羅門帝師對王子的諄諄教導,也有寺廟童僧的琅琅書聲;既有王室選妃娶妻的莊重,也有村婦搗米煮飯的日常;既有首都集市上吆喝叫賣、討價還價的男女老少,又有森林裡上躥下跳、追逐嬉戲的珍禽異獸;既有高棉人的雜耍摔跤,又有中國人主持的鬥雞賭博。閱讀《東南亞》,彷彿是在觀看一部黑白紀錄片,時光倒流,人們回到了9—13 世紀的吳哥,就像1296 年訪問柬埔寨的周達觀那樣,親身體驗高棉帝國的宏偉壯闊、繁榮富強,目睹那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推薦世界歷史之七:《近代歐洲的霸權》,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教授、校長,研究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近現代史。著有《世紀末和美好時代的文化》《時間和習俗的社會史》《近代歐洲史——改變世界的19世紀》等,合著有《美國和法國的革命》《地中海城市周遊》等。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在世界歷史上,本來就不存在只有有幸或者只有不幸的理想國。烏托邦終歸是“不存在的地方”。人類的任何時代任何文明,都會有光,也會有陰影。

19世紀的光和影,是當前世界的源頭。衣食住行、時間概念、娛樂學習、國家及民族意識,我們生活的規範幾乎都是在19世紀歐洲創立,它是每個人理解周遭的原點。

此前落後的歐洲,如何抓住大航海的機遇,一躍成為世界的霸主?它又是如何沒落,陷入一戰的泥潭,將霸權拱手讓給美國?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工業化的象徵·埃菲爾塔

世界紛紛走向保守、英國脫歐、移民

問題、局部衝突及恐怖事件頻發,不斷變動的世界真的走向學者所稱的“一戰前的多國平衡”了嗎?未來的局勢會是什麼?歐洲霸權的光影是我們思考未來變局的重新出發點。

世界上的文明體多種多樣,在各自的時空中經歷興亡之後,為後人留下大量物質和精神的遺產。《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聚焦於興亡的世界史,在“世界”和“歷史”兩個方面刷新著我們的認知。這裡有教科書中不會記載的世界和時代,也能看到非歷史學家眼中的歷史,這套書成為了一部真正“動態的世界史”。愛看歷史、思考當下、欲知未來的朋友們,希望你能通過這厚重而不枯燥的一套書,從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帝國曆史故事中明晰世界發展的方向趨勢,把握世界發展的未來格局。

“动态”世界史,向遥远的空间与时间致敬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全9冊)

今晚20:00寵粉節直播上線,年底大促活動不斷,

寵粉節大促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