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需要精神满足?儿童常哭、暴躁、易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在今天文章的开头,想给大家分享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情。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儿子不小心把牙签盒打翻了,牙签洒落一地。他十分内疚地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说完他就蹲下身去捡地上的牙签。

我看牙签实在太多了,同时也想表示我认可他解决问题的态度,就蹲下身去和他一起捡。

儿子看见我的举动后,居然对我说:“妈妈,我好感动啊!”

为什么六七个月时胎儿就会有各种表情和动作了,他们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很紧张时而皱眉头呢?

为什么新出生的婴儿喜欢被妈妈拥抱、亲吻、抚摸,喜欢有人跟他说话、唱歌、互动呢?

为什么婴幼儿都有“玩”的需求,有认知和探索的需求,有被陪伴的需求,有被关爱的需求呢?

……

我来举一些家庭活动之外的案例。

妈妈的包就是移动的课堂

带孩子出门办事——有经验的父母带孩子出门时,包里总会顺便带上孩子玩的和用的东西(画笔和纸张、橡皮泥、小型积木等)。他们很清楚孩子不是一件物品,不是到了哪里只要好好放着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出门的是一个随时有各种精神需求的独立个体,他们会动、会哭、会笑、会闹。

孩子也需要精神满足?儿童常哭、暴躁、易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要是手里没什么事情可做的话会很无聊,会频频“犯错”,会让谁都不得安定。有所准备就完全不同了。当出门办事时,大人们做自己的事,孩子会在一旁静静地做自己的事。虽然不能保证全程都静音模式,至少一段时间的办事自由是有的。

带孩子与朋友聚餐——到餐厅聚餐也是一样,孩子总是吃完然后就无所事事的人,而大人一般聚餐就会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不会吃完就散场。一旁无聊的孩子可不会让这场大人的聚会完美顺利,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搅局”,让所有人都匆匆解散。

孩子也需要精神满足?儿童常哭、暴躁、易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有经验的父母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他们会提前有所准备,让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但不是玩手机。

做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待的事情时(比如看病、候机、候车等)——我自己带孩子出门,包里一定会带他的各种东西,最简易时也必须有笔和纸,后来他长大了,每次出门也习惯了自己准备东西。下面是一次“纸和笔也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满足”的小经历。

这次经历是关于我儿子的。那时他5岁,我们带他去中医院儿科看病。

一眼望去医院大厅里“星星点点”,几乎每家都是打开自己的手机给孩子打发时间,以确保他们乖乖地坚持排队。我们也预估失误了,以为看中医的孩子不会很多,就没有特别准备什么可玩的,除了永远不变的纸和笔。

孩子也需要精神满足?儿童常哭、暴躁、易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当我跟儿子玩起纸上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身边探过来一个小脑袋,他好像被吸引了。当时他放下手机来跟我儿子一起玩,我还感到有一点小意外,可是后来事实证明,他真的被我们有互动性的智力小游戏征服了。

以至于后来他们两个小朋友玩自己的,我们两个妈妈聊起了天。那个妈妈很好奇我是怎么带孩子的,在此之前她几乎认为在这种枯燥的场面只有手机能搞得定孩子,于是我就跟她分享了我的经验。至少从那次起,又多了一个“会”带孩子出门的人。

孩子也需要精神满足?儿童常哭、暴躁、易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也许不在现场的话,很多人感受不到这些让孩子精神空虚的现象是那样普遍和真实。总觉得孩子“爱玩”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但事实是“知道但没人去为他们准备”。

明明知道孩子只要有玩的就能够安静、专注,但是有多少人会知行合一,去真正为孩子准备环境或者材料呢?我们见到、听到最多的依然还是孩子的哭声和大人的吼叫声,至少在我们身边是这样的。

孩子也需要精神满足?儿童常哭、暴躁、易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父母和父母之间的差别有时候不是“知道与不知道”,仅仅只是“做与不做”!儿童常哭、暴躁、易怒,是因为他们正处于精神饥饿状态。生活中这样的孩子难道不是随处可见吗?

以上是我的育儿经验,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