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

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

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
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
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新冠病例平均年齡比“非典”大8歲

昨天,《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在線發表廣州公共衛生專家研究文章《廣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與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特徵對比分析》。在對2003年“非典”與本次新冠肺炎兩次疫情在廣州呈現的流行特徵的進行對比分析並探討原因後,文章指出,廣州市對COVID-19(2020)的防控效果優於SARS(2003),應急響應的措施值得評價和總結。

文章作者分別來自廣州市胸科醫院、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通信作者為著名公共衛生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鳴以及廣州市胸科醫院副院長李鐵鋼。文章指出,通過對比2003年廣州市SARS和2020年COVID-19疫情防控各項關鍵指標可以看出,我國近幾年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應對突發新發傳染病防控能力方面得到顯著提升。此次廣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響應的及時性、人員活動的嚴格管理、流行病學調查的多部門聯動、院內感染的控制、患者的集中救治等方面值得總結和推廣。

據悉,該研究系統地收集了廣州地區的SARS與COVID-19從疫情發生、到高峰、再回落、持續低流行至零報告期間所有病例的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通過對關鍵指標的對比分析,探討兩種疾病的流行特徵、相關指標異同的原因。兩種疾病納入分析病例的都從首發病例報告時間算起,直到連續4天零報告期間的所有確診病例。

當年SARS出現廣泛社區傳播

一級響應後COVID-19防控效果明顯

文章指出,SARS和COVID-19在廣州市均發生於春節前後,發病高峰較為相似。同作為新發呼吸道傳染病,兩次疫情初期對廣州市的防控壓力非常相似,但流行曲線頗有差異。

2003年廣州市SARS疫情表現為起病緩、且收尾慢的特點,在疫情出現回落後,又出現一個小高峰,後期收尾時間較慢,從出現首發病例到持續零報告歷經達129天,介於9~10個最長潛伏期。

2020年的COVID-19呈現起病急、收尾快的特點。從出現首發病例到零報告歷經35天,介於2~3個最長潛伏期。

該研究數據顯示,2003年廣州市報告的SARS病例中,近75%的病例屬散在發生,55%的病例無明確的類似病例接觸史,提示當年SARS在廣州市出現了廣泛的社區傳播。

2020年1月21日廣州市報告首例COVID-19病例的兩天後,廣東省在1月23日即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施了嚴格人員管控措施,確診病例呈現以輸入為主的特點,超過90%的病例均有類似病例接觸史或重點疫區活動史,且超過58%的病例為家庭聚集引起,即家庭成員近距離密切接觸傳播,未發生廣泛的社區傳播。這提示,採取一級響應後防控效果明顯。

溫馨提示:

開學後仍需加強防控

文章指出,從發病人群上分析,2種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罹患人群略有差別。

SARS病例主要罹患人群為青壯年(20~40歲),而COVID-19病例主要為中青年(30~70歲);從發病年齡的平均數和中位數上看,COVID-19罹患人群年齡大於SARS近10歲。

作者分析,這是由於COVID-19疫情中更多的病例發生在離退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這一方面與離退及家務人員防控意識較為薄弱,另一方面這些人群需要外出市場購買生活必需品等行為,加大了疾病暴露和感染風險。

此外,該研究數據還顯示,相比SARS,COVID-19較少發生學生病例。這提示,廣州市2020年緊急採取了延遲復學的政策是有效的,顯著降低了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發生感染的風險。

但根據2003年SARS疫情數據,學校開學後在部分學校出現了SARS聚集性疫情事件,警示學校開學後應該更加加強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尤其是在南方等城市,上半年正處於季節性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學生出現發熱等症狀的風險會加大,急需加強防控,及時採用實驗室檢測手段對可疑病例進行有效甄別,實施精準防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