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宋詞《虞美人,寄公度》並賞析



一.作者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試禮部第一,即狀元(進士及第),授臨海尉。神宗時,除神官院主簿,遷秦鳳路提刑,提舉兩浙常平。後任監察御史裡行,與李定同劾蘇軾,是為「烏臺詩案」。進知雜御史、判司農寺,拜給事中,權直學士院,後為御史中丞。崇寧元年(1102)知南康軍,京以開邊功,由直龍圖閣進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東都事略》有傳。今存趙萬里輯《舒學士詞》一卷,存詞50首。

王安石實行變法,舒亶是堅定的新黨後輩,他行事很猛,他先從嚴處理了鄭俠、王安國兩案。元豐二年春天,沈括視察杭州,騙來蘇軾詩稿藉以陷害,舒亶則根據蘇軾的《湖州謝上表》奏章,上書彈劾蘇軾。舒亶與沈括,都是宋神宗時有點才華的人,他們在蘇軾未入政壇前,風頭很健,蘇軾橫空出世,沈、舒便無人提及,這是兩人陷害蘇軾的私心。再者,蘇軾走訪民間,對新法實施後引起百姓賦稅加重是有看法的,這就讓王安石大為惱火。沈括與舒亶依靠王安石這棵大樹,一起發力。舒亶極有心機,他在面見宋神宗時,上了一道劄子,把蘇軾的詩句與王安石新法條例一一對照比較,以此認定蘇軾“懷怨天之心,造訕上之語”,其罪當誅。當時,舒亶夥同御史中丞李定及何正臣、李宜之等人將蘇軾抓進烏臺(舊指御史臺)。

舒亶像一個史書中的侏儒,被人們鄙夷。但其實,看過《虞美人寄公度》後,我們又不禁想想,舒亶這個倔強的個性,其實也是如此,正面想想,他其實是偏執忠勇的,作為御史,彈劾蘇軾的輕言浮誇,這又究竟有什麼錯?但是,反面想想,羅織文字獄,打擊舊黨,形成朝堂黨爭,致使蘇軾日後將將喪命,再無政治生涯……

所以,歷史沒有真相,只是殘留一些道理。一個千古奸臣,也有柔性真性的雙面人生。

二.書法作品


書宋詞《虞美人,寄公度》並賞析

本文作者羅書泉書《虞美人 寄公度》


書宋詞《虞美人,寄公度》並賞析

書法家劉洪彪書《虞美人 寄公度》

觸景生情,思念親人,這種思念本身是一種旁人不易關注到的。像這樣一種別緒的文字,就不見得一定要用大草,狂草來書寫,適合稍微安靜地,緩慢地來書寫,他也許更契合這個詞義和這個詞人的這種情緒表達。

很多書家有一些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叫做抄寫。剛才我這個創作,類似於抄寫,還沒有完全達到一個書寫自如的程度。但是抄寫呢是這樣抄寫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最大的原因是四個,

第一就是不諳文句。

第二個是不解文意。就不知道你寫的這首詞,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第三是不識文字。尤其是寫草書,寫篆書的書家。如果不懂草法,不懂篆法。寫起來的時候,首想要去查字典,其次因為不熟悉,寫的時候就有障礙。所以寫起來也不會通暢,甚至有錯誤。

第四就是不懼文心。就是說書家其實不是文人,這樣的這個人呢?沒有文氣,寫出來東西就帶著一種匠氣,甚至俗氣,這就是我們抄寫的一個最大的問題。

目前創作很多書法作者,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叫抄襲,當然還有別的問題我就不說了,我今天說的是抄,因為我今天就在抄寫,但是這麼抄寫你是先要做一些功課。對這個文字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對這個詞義要有一定的瞭解,當然對你所寫的這種詞的所有的文字,你都知道他怎麼草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平時不斷的修養,讓自己這個人有點文心。

四.原作及賞析

宋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荷花落盡天連著水,暮色蒼茫煙波隨風起。分飛的雙燕緊貼著寒雲,我獨上小樓東邊倚欄觀看。

短暫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蓋滿京城道。遠方友人也定會登臺凝望,寄給我一枝江南春梅。

賞析:

《虞美人 寄公度》作者舒亶思念朋友叫黃公度而寫一首詞,上闋呢,寫的是他自己,他傍晚在小樓上面欣賞秋景。他是寫作者在一個冬日,於長安盼望著老朋友送梅黃公度沒來這麼一個心情。

第一句”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我們知道芙蓉就是荷花,日暮登臺所見,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蒼茫的畫卷,由下及上,先由細處著筆。“芙蓉落盡”點明時節,暗示衰敗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見之景,暮色將至,水面上騰起濃濃的霧氣,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蒼茫一片。“滄波起”點出寒意,冬季傍晚時分,波濤湧動,帶來陣陣寒氣。這兩旬重在寫天地之廣,暗含人世滄桑的慨嘆。

繁華落盡,當時是夏末秋初。秋風初上,日暮遠望,那種天水相接,煙波浩渺,離愁別緒,於是煙波盪漾而起。這種場面看到的景物勾起了他這種嚮往,和離愁或者是別緒。這兩句視野開闊,所見的秋風藏和。落日滄波之景。透視出了作者的離愁別緒,透視出了一派蒼茫蕭瑟的景色和情調。一個景,一個情,

“背飛雙燕貼雲寒”。背飛雙燕貼雲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雲邊飛去。“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臺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雲:“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後即用來稱朋友離別。“貼雲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一下子把這個視覺從遠望到仰視,背飛雙燕貼雲寒,啥意思呢。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見一對燕子相悖的向雲邊飛去。這個背飛雙燕也有點勞燕分飛的意思,暗指朋友離別。勞燕分飛,貼雲寒了。就是飛行之高,高處不勝寒,從視覺轉化為一種心裡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這是我覺得這句啊,意義很深遠。都向小樓東畔倚闌看,也有的人念成一欄味,

“獨上高樓東畔,倚闌看”,有人說這是(看護),我覺得這是看(看見),是看見的意思,看不是看護的看,是補敘之筆,前面看到的那麼多東西,是哪裡看到的?補敘是在在小樓東畔,倚著欄杆看到的,他是這麼一個倒裝,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上面來,對準樓中倚欄長望的自己。

“獨自”輕輕的點出依欄眺望的獨自一人,又指觸景而生的孤獨的、惆悵的感受。

下闕:“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兩句是說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滿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悽心境可想而知。

說的是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那個時候進城就是長安了。寂寞寡歡,唯有接酒來遣日打發時光,雪滿長安幾個字,即點時間又點了地點。“雪滿”的冬天,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在血夜。寒冷之時,自己喝酒把展又少了對濁之人,沒有人跟他一起喝,這種歲暮懷人之心境可想而知。大家就是讀詩的人,讀詞的人。就可以感同身受,就可以產生共鳴。

“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這一句啊,順勢的就寫了故人朋友黃公度。想象他也是和自己一樣。“早晚”兩個字,其實也有隨時、每日的意思。只要在這裡做這個事兒——獨酌,無對酌之人上高臺”。這兩句就是自己推及他人也有有同感,用情頗深。就想象著這個老朋友啊,在他所處的那個地方,也是天天登高眺遠,贈我一隻江南的江南的——梅。


書宋詞《虞美人,寄公度》並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