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筆之作《虞美人》,千古名篇背後的嘆息

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取名於項羽身邊的美人虞姬,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冰》、《巫山十二峰》等。

楚漢爭霸時,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霸業就要煙消雲散,他卻沒有任何留戀、悔恨和嘆息。然而唯一令他憂慮,無法割捨的就是陪在他身邊南征北戰多年的摯愛虞姬,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無奈之下,虞姬為了不使項羽為難,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自刎而亡,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場,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馬提戟,準備殺出重圍。但終因寡不敵眾,未能逃出漢軍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時年31歲。

後來劉邦以禮埋葬了虞姬。據說,在虞姬鮮血染紅的地方長出了一種罕見的嬌美花草,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虞美人兼具素雅與濃豔之美,二者和諧地統一於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國古典藝術中美人的丰韻,堪稱花草中的妙品。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篇千古傑作《虞美人》,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李煜所作。李煜,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

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緒。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strong>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亡國後,被俘於開封的第二年所作。中國當代詞學家、文史學家、教育家、詞人,民盟成員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裡,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裡,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這首詞上闋的春花爛漫,秋月皎潔,本是自然最美的實景,令人暢想和嚮往,而李煜用了“何時了”三字發問,問的離奇,問的驚異,細細品來,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

"小樓昨夜又東風"、"不堪回首"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恆的月色中,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下闋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闢,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可與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愁!";秦少游"落紅萬點愁如海"等一併流傳千古。

宋代大詞人陸游《避暑漫抄》評說:“李煜歸期後,鬱鬱不樂,鑑於詞語,在賜第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做之,遂被禍”。也就是說,他讓歌妓演唱他所創作的這首《虞美人》被宋太宗知道後大怒,賜他毒藥,將其致死,於是這首《虞美人》就成了李煜的絕筆之作,留給人們的只是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