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虞美人》是李煜的絕命詞,寫盡了他投降後的淒涼。這首詞,歷來受人們讚譽,今天,我們從意境和意象兩個方面,看看李煜的這首詞究竟為什麼受人稱讚。

一、知人論世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此詞的意境和意象問答,我們先簡略講講李煜的生平。

李煜生活的南唐,是文學氛圍最濃厚的地方,他的祖父李昇建立了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廬山國學”,邀請天下文人學者來這裡講學,為詞在南唐的興盛創造了和平的條件。

李煜的父親李景,喜歡寫詞,是個寫詞的能手,可惜流傳至今的詞只有8首,他也喜歡美色,所以宮中妃嬪如雲,李煜從小就泡在美人堆裡。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生活在富麗堂皇的皇宮中,他又不是南唐的太子,所以李煜對國家大事和外界的接觸極少,很多時候他都沉浸在歌舞昇平、詩詞文賦中。所以他前期的作品風格活潑、清新,充滿貴族奢靡的氣息和脂粉氣。

比如《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很不幸,他的哥哥突然重病去世,做皇帝的重擔落到他頭上,即使李煜不情願,也只能硬著頭皮登基。

李煜當上皇帝后,繼續過著鶯燕環繞,滿口詩詞的生活,對國家大事既不感興趣,也不無能為力,因為他的父王沒有教過他治國之道、興邦之計。

李煜不僅善詞,還精通音律,最喜歡的事情是大小周後奏樂,他填詞,完成一場詞曲完美結合的表演。他婚後的生活是伉儷情深、琴瑟和鳴,十分幸福。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當趙匡胤率兵準備攻打南唐時,南唐毫無還擊之力。李煜經過一番掙扎和思索之後,帶著官員穿著素服出城投降,結束了他紙醉金迷的前半生。

趙匡胤死後,他的好日子到頭了,宋朝皇帝對他百般羞辱,強行將他與小周後分開,三天兩頭招小周後進宮侍寢。

李煜雖不懂政治,但作為文人的氣節還在,他感到很屈辱,時常作詞公開懷念以前快意的生活,亡國之君寫詞懷念故國,是犯了大忌了。

皇帝賜給他一種藥,名叫牽機,李煜吃後,頭和腳會劇烈疼痛,像牽機一樣來回運作,拘摟成一團,慘不忍睹。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二、“詩言志”:《虞美人》中的意象問答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首句“往事知多少”中的“知多少”,詞家並沒有給出確切的解答。

在影響極大的《唐宋詞鑑賞辭典》中說:“後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慨人的生命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於是轉而向人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現實中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南唐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

這麼說,既割斷了詞的情感脈絡,有些也經不起推敲,如果真像作者所說,那麼“又東風”、“應猶在”不就成了廢話了嗎?“應猶在”是應該都在,有許多“猶在”之物,是從人的常情出發的。

如果我們要想順著李煜的情感走,就要回到“知多少”中的“知”上來。“知”就是知道的意思,“往事知多少”就是問往事知道多少的意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下一句用了形象的事物來回答。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春花秋月不“了”,往事不斷湧現,“形象”和“意境”之間形成了一種朦朧的對應關係。如果春花秋月“了”,那麼能不能斬斷往事的“知”呢?其實詞人的情感核心並不在此。

下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是對“知多少”的形象的回答。面對東風春花明月美景,知道的都是往事,而現實中的一切美,都已經不美了。

由往事帶來的愉悅的感受,在現在的李煜看來,都是痛苦的感受,是極端痛苦、無法形容的痛苦的感受!所以他才選用了“不堪”一詞。

在政治上,自己情願也罷,不甘也罷,成為階下囚已是事實。

在感覺上,縱使面對昔日的美景光陰,他拒絕人世間的樂園。

在精神、審美世界上,他決然地與征服者置身於不同的世界,他不但不會樂不思蜀,而且不會與君同樂,這讓當朝皇帝情何以堪?所以一曲新詞酒一杯,李煜命絕於此。

李煜作為人才是風華絕代的,但作為君主,他失敗了。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三、《虞美人》的集體無意識感

1922年,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來集體無意識,大致意思是: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

簡單地說,“集體無意識”是人類的一個思維定式。當一件一個人不會做的事情,在一群人中,有人去做了,並且沒有產生相應後果的時候,就會使人們產生非理性的思維。

在《虞美人》中,集體無意識具體表現為:曾為高貴帝王生活的往事——不可再的往事。

也就是說,你不是帝王,但可以有帝王的感覺或感受,或者反過來說,李煜雖是帝王,但也有普通人的感受。

李煜當時的具體感受,人們已經不去深究了,但每當那種時光不再、美好不再、物是人非的痛苦感覺出現時,人們總是會想起李煜的這首詞,吟詠這首詞藉以抒發自己的感情,這就是文化積澱後所形成的的集體無意識。

至於李煜本人的具體情感,未必會廣泛引起人們的共鳴!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四、《虞美人》的境界優美,動人心絃

境界往往有三重內涵:

(一)意境合:情與景、意與景、隱與秀的統一。

王國維《人間詞乙稿序》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

“意”“境”統一,是創作者的追求,李煜將物是人非的切膚之痛,與回憶中的小樓、明月、欄杆完美契合,從而生髮出愁緒來,這種愁緒是春水般綿延不絕的,就像往事是綿延不絕的一樣,既做到了形象和意境的統一,還使讀者有一種意在言外的恍惚感,讓人忍不住反覆回味。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二)情景真:情與景的真實再現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讀《虞美人》,我們彷彿進入南朝繁華的舞榭歌臺,看他與大小周後和樂作詞,看他常常陶醉在文詞樂曲中,他為我們搭建了一個雕欄玉砌的南唐皇宮。

然而世事突變,轉眼間成為階下囚,一切美好都成為回憶,於是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語言淺:鮮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

《虞美人》語言平直,寥寥幾字,將物是人非的痛苦與哀婉纏綿的意境相結合,選用一組平常而又鮮明的意象(小樓、春花、秋月)引出萬千愁緒,最後把萬千愁緒比喻成一江出水,將愁的濃、愁的重、愁的纏綿、愁的無窮無盡都寫出了。

真是言已盡,意無窮。

《虞美人》:李煜絕命詞,意象問答及意境之我見

胡適在《詞選》中這樣評價李煜:李煜是久處繁華安樂的人,在這種可慘的俘虜境地裡,經不住有故國之思,發為歌詞,多為悲哀之音。詞曲起於燕樂,往往流於纖豔輕薄。到李煜用悲哀的詞來寫他淒涼的身世,深厚的悲哀,遂抬高了詞的意味;他的詞不但集五代的大成,還替後代詞人開一個新的意境。

李煜雖然不是做皇帝的料,但他在詞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把故國之思融入詞中,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他的詞,值得我們反覆品味。

參考:王國維《人間詞乙稿序》

王國維《人間詞話》

《唐宋詞鑑賞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