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的孩子聊一聊生与死

你有认真的和孩子聊过“生与死”的话题吗?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有两大极其重要却不被重视的教育,一个是性教育,另一个就是死亡教育。

孩子是如何理解死亡的

有些父母会说:孩子年龄小,无法理解死亡,何必跟孩子解释那么多呢?那么孩子到底是否能理解,又是如何理解死亡的呢?

由于儿童在最初几年的短暂成长岁月里,是难以见到生物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这个相对完整的生命周期的,所以也就难以理解最终所有生物都要死亡的必然性。因此,儿童理解死亡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和你的孩子聊一聊生与死


许多国内外的儿童心理学家都研究过儿童对生命概念的发展过程。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初以4~10岁的儿童为被试,研究了儿童生命概念的发展。

和你的孩子聊一聊生与死


他将儿童对生命概念的认识划分为5个阶段:

阶段0,没有生命概念,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


阶段1,活动性阶段,认为活动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阶段2,运动性阶段,认为运动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阶段3,自主运动阶段,认为自主运动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阶段4,成人概念阶段,具备了成熟的生命概念。

2.中国心理研究者张向葵等人认为,3.5岁至6.5岁的儿童认知死亡特征可分为三个水平:

和你的孩子聊一聊生与死


水平一: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和情绪性)不能清楚认识。不能理解人,动物和植物会死的问题。


水平二: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死亡的基本特征,但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死是别人的事,自己和自己喜爱的生命不能死。


水平三:能够依据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来解释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不能再活。

任何人、动物和植物都会死。死去的人、动物和植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问题,并使人感到伤心、难过、恐惧和悲哀。

这意味着,儿童对死亡特征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些研究显示,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入的过程。

给孩子建立死亡认知的重要性

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帮助孩子建立死亡认知呢?

近期的新型肺炎疫情来到我们身边,把我们每个人与死亡的距离无限拉近。被迫长期宅家,很多孩子会疑惑:“为什么不能出门?出门就会死吗?死亡是什么?会很可怕吗?会痛吗?”

很多父母认为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觉得对孩子谈论死亡话题有些沉重或残忍,甚至认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情,隐瞒是一种保护。

可是,生与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开的人生课题。不知生死,何来怜悯和敬畏之心?所有的善良、同情、悲悯、勇敢、热爱、奉献,几乎都是建立在生与死的敬畏之上。

而多少人间悲剧都来源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了给孩子建立死亡认知的必要性。

美国宾州的11岁的 Jordan Brown 因为嫉妒爸爸把爱都给了其未婚妻和腹中宝宝,于是杀了他爸爸的26 岁怀有8个月身孕的未婚妻Kenzie Marie Houk;


广西一名13岁女孩,因不满妈妈唠叨成绩,从20楼跳窗身亡;


河南职一学生,与网恋男友分手,从宿舍跳楼自杀身亡。

自杀、自残、践踏他人的生命,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件,正逼迫着我们去正视,去直面死亡教育。

在国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死亡教育课程,让孩子从小认识死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感受生命的美好,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给孩子建立死亡认知,不仅能促进孩子认知事物、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还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孩子在对死亡有一定认知后,当意外真的降临在身边时,孩子就能够更坦然地去面对与亲人的告别,不会因为未知而恐慌。

要知道,死亡教育,是一场生命的教育,一场关于爱的教育,不仅是教孩子如何认识死亡,更是教他们如何珍惜生命的美好。

我该如何跟我的孩子解释死亡

1.正面并正确地给孩子解释死亡

在与孩子讨论死亡问题时,要使用正确的语言。

描述死亡时应指出正常身体功能的结束。如心跳停止、没有呼吸、没有感情、不能动不不能思考,不是睡眠。

不要编造善意的谎言,因为孩子只能理解语言的字面含义,无法领会父母“自以为是”的好意。

当听到“死就是永远的睡着了……”时,孩子很可能会担心自己睡着就无法醒来。

听到“死亡就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时,孩子会疑惑或混淆死亡与远行,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和可逆转的。

如果担心孩子不能理解,那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具象解释,如鲜花凋零,落叶归根便是植物的死亡;小鱼翻肚,小狗病逝便是小动物的死亡,最后再谈到人类的逝去。

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帮助孩子做理解,通过读绘本、看视频、讨论等形式开展生死教育。

和你的孩子聊一聊生与死


2.给孩子解释死亡发生的原因

孩子经常会问我们,为什么人或者动植物会死,这时要耐心的跟孩子解释死亡的原因。

人或动物的死亡可能是因为疾病,所有的生物都会生病的情况发生,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恢复。但是有时病情太严重,身体无法恢复,就会死亡。

还可能是因为受伤,有一些小伤是可以恢复的,但如果伤的太严重就会导致死亡。

3.不要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及时正面的去回答,不要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话题,这不利于正确的死亡教育。

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用简单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去回答,尽量让孩子能听得懂。

耐心一点,要知道孩子需要反复的学习才能记住,所以他们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

孩子提问往往是因为好奇,父母不用担心探讨死亡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或恐慌。

4.教导孩子热爱生命

当孩子逐渐理解,体验了分离、死亡的悲伤,并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就可以和孩子坦诚地分享情绪。

电影《寻梦环游记》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死亡的意义。

和你的孩子聊一聊生与死


人这辈子一共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心脏的跳动停止,那么从生物学角度说,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的社会地位就此结束;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遗忘,你将迎来真正的死亡。

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尽头,遗忘才是。

那些逝去的人教会我们的事,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所以死亡令我们悲伤但并不可怕。

我们会为深爱的人离世而伤心,但是我们也会永远珍藏那段深刻的记忆,这将成为我面对人生难题的勇气。

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得多。

在生与死面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可是死亡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对立面,也是生的补充。

正确的死亡教育,能够引领着孩子去抵达更开阔、更自由的远方,使孩子感受生命的温暖和勇敢。

最后,一定要告诉孩子,即便万物最终都将面临死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抱紧自己所爱之人,告诉彼此,只要我们在一起,什么都不用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