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结果!而问题的根源要从西周的封建制度说起。

武王伐纣,最后的结果是纣王自焚而死。伴随着战争的胜利,一场更加盛大而又庄严隆重的祭祀盛典在周的京城举行。至此六百年的殷商的时代已经结束,西周时代粉墨登场。

周公的忧虑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

当胜利的曙光悄然而至时,所有人在欢喜和鼓舞的时候。周公的心情却是充满了忧虑和惆怅,惆怅的是因为眼前的这一切来的太快了。他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昔日殷商的气势是多么的盛气凌人,殷商的祭祀是多么的隆重奢华,上百的牛羊,数不清的美酒佳肴,琳琅满目的珠宝等等。这一切作为一个附属小国周怎么能比得上?昔日的周甚至还的毕恭毕敬的派出代表去朝拜这个神受之国。而现在这些昔日冠冕堂皇衣冠楚楚的殷商贵族,却也要跟在别人的后面,穿上别人的礼服来祭拜别人的祖先了。这真是世事无常啊,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周公的忧虑正是世事无常,天命难以琢磨。殷商的铁打铜筑之江山为何说倒就倒?历史的悲剧会不会重演?周的江山和政权能够长治久安吗?周公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看到的是殷商血淋淋的教训。面对殷商的尸骸河山,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正可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周的初期组成

周是胜利了,但放眼向天下望去,看到的景象乱的像一锅粥。用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来形容在恰当不过了,初期的西周有很多的族群,这些族群就好比各大门派。原本这些各大门派的武林盟主是商,而现在周却把他们的武林盟主给干掉了。这那还得了!一下子全乱套了。有的离心离德,有之前效忠于商的,还有隔岸观火蠢蠢欲动的。这些人有德亲周,有的独立,有德举棋不定。而当初跟随周反商的也不过是想安劳分配,战后分一杯羹,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可以想象到的是当时的天下有多乱?

所谓的武王伐纣也只不过是干掉了个武林盟主,端了商的老巢。商的大部分势力依然散布在中原各地,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面对这样的一个天下周武王起初的办法是先为商的遗民建立一个傀儡政权,让纣王的儿子武庚做君主,又把商的国土分成了三块让自己的兄弟蔡叔、管叔、霍叔去监视管理。史称“三监”!

西周封建制度的形成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周武王一死各个部落就全都反了,更为滑稽的是带头的竟然是当初派去做“三监”的管叔和蔡叔,史称管蔡之乱。最终叛乱被周公、召公和太公的儿子们连手平息了,武庚和管叔被杀。参加叛乱的殷商贵族则被安排了一个新的地方——洛阳,在这里他们将成为重点防范对象。

管蔡之乱给周公敲响了警钟,征服天下但考武力是不行的。伴随周公忧虑的将是新的制度的产生——封建制度。

封建制要分封诸侯,分是分地牌,封是封诸侯。分的是原来殷商的地牌,封的是自家的兄弟和功臣。把殷商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当初一起打拼天下的有功之人,只要是参战的、承认周天子的,不管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能从中分一杯羹,成为国君。而且这些诸侯内部国中的一切事物周天子一概不管自行处理,封邦建国自力更生。对于那些文化落后,原来不被商看起的那些部落,现在也能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并人五人六的和中原各诸侯平起平坐礼尚往来,这可真是赚大了,更重要的是能世袭!

这样一来,诸侯都欢天喜地的回到各自的封地去定疆域、建社稷、封子弟、分田地、收税去了。

分封制对于起初的西周来说是新时代的新产物,诸侯们当然要争相效仿,于是分封之后再分封!这就是三级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最大的是周天子,普天之下都是天子的所以他是天下之主。由于分封众多,所以他是天下共主。

次一级的是国,国是天子分封的,爵位都在公侯级别。所以他们都统称为公,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等,他们的家室叫公室,他们的族人则叫公族。

诸侯可以在分封,诸侯以下的叫士大夫,士大夫也可以世袭。天子分封的叫国,诸侯分封的叫家。一家之主叫家主,诸侯称公,士大夫称氏,他的家族叫氏族,他的家人称氏室。

这就是三级封建。

制度背后的隐患代表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

在封建制度下,诸侯是天子之臣,士大夫是诸侯之臣,士大夫辅佐诸侯,诸侯效忠于天子。诸侯从征纳贡、捍卫王室,诸侯受到欺压天子会给诸侯主持公道,士大夫于诸侯也是如此。天下太平,其乐融融,井然有序,中华大地生机勃勃。但是制度有利的一面就有弊的一面,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危机。危机便在于诸侯和士大夫们的自力更生。

在这种制度下,最受贿的是底层的诸侯和士大夫,诸侯和士大夫拥有绝对的权利。诸侯和士大夫日益膨胀,最终导致的是氏族会超过公族,诸侯也可能超越天子。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表现为诸侯架空了天子,到了战国时期,士大夫则灭了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的一幕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馨晨复语


是必然结果

当年讨论如何治国时,鲁国公说:“我将任人唯亲”,齐国公说:“我将任人唯贤”

当时的聪明人评价:“如果是这样,那么齐国必然强大而称霸一方,但数百年后齐国将不为姜太公的后人所有;而鲁国不会失国于诸侯(除非诸侯全没了),但一直是个弱国”

后来果真如此

为什么?看看晋国就知道,晋国曲沃武公以宗室旁支篡权继承大统以后,担心公室有样学样,就尽力打压公室,绝不让公室参与政治,而重用异姓功臣公卿,和赵匡胤担心武将有样学样造反,打压武将一样

这样,异姓公卿盘踞重要位置,又有才能,让众人很佩服,形成威望,还有世袭的地盘,久而久之这些重要的位置就变成这些异姓公卿私人的了,分裂和失国就是自然而然,历史必然的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重用外人,不让他们世袭不成吗?”可以,也不可以,可以的是,你的意思是帝制,那就不需要那么多贵族,像秦始皇一样,六国贵族要么杀光,要么贬为庶人……可那家贵族愿意自杀或交出地盘当老百姓?不可以的是无论哪个皇帝这样做,不出二三百年还是要天下大乱,这还是长的,有的十几年几十年皇帝家族就被灭门了……而且即使你指定政策不许世袭,聪明的外人还是会利用权势和聪明才智形成世家大族,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篡了曹魏的司马家……

所有关键位置必须是自己的人,不然发展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春秋还是春秋,战国还是战国,只是你的孩子早被人干掉了

特别是做企业的人要深思


轻九轻十


你好,我是观今昔,前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也就是问春秋战国时的事件“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只是出于偶然。我的回答是这两个事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请看原因:

先分析一下三家分晋的必然性,这主要要从晋国的制度和地理形势两方面来说。

第一,晋国的制度与其他诸侯国不同,早在晋献公时期就开始形成了这个差异,晋献公在位时,娶骊戎首领之女骊姬并立为夫人,骊姬干涉晋国政治,导致了晋国的“骊姬之乱”,晋献公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逐出国内,为了防止庶系与嫡系争权,晋献公又“尽杀群公子”。这导致了晋国公室力量衰微,卿大夫迅速做大,为分裂埋下了根基。

第二,晋国国土的地形极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晋国国土主要位于现在的山西高原,山西高原多高山,汾河从南至北冲刷出狭长的山谷是主要人口聚集地,而山谷中间有数个狭窄处,形成了“连珠盆地”的地形。一方只要以不多的兵力守住狭窄处,另一方也会很难打进来,这种地形为分裂提供了很大便利。

接下来分析田氏代齐的必然性,这就更简单了,主要也是两点:

第一,当时的齐国姜姓公室很腐败,已经失去了齐国的民心。

第二,陈国公族的后代田桓子灭齐国的庆、栾、高三氏后,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齐国国民“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田氏很快取得了公族和国民的支持,赢得了民心。

“三家分晋”根源是晋国的体制和地理,“田氏代齐”的根源是民心所向,所以说这两个事件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仔细分析了三家分晋的必然性,欢迎浏览,若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


观今昔


自周平王东迁成周以后,周王朝对于诸侯的统治力与号召力就聊胜于无了,只成为名义上的宗主,这在背后是各诸侯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的强大,而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同样是卿士大夫们的强盛,伴随着的是宗主的没落与无奈。

自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在全国分封齐鲁卫虞等七十余国,这里大部分是姬姓诸侯,少部分是夏商遗族还有功臣等的封国,这种分封制对于笼络和统治全国是非常适合的,但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分封制所要诉求的屏障功能都丧失殆尽,反倒是宗主的领地不断被蚕食与缩小,到最后只剩下王城周边几十里地作为领地,而诸侯们则兵强马壮,僭越礼制,争夺攻伐不断,最早制定的各种等级礼制也都抛之脑后,如孔子所说已经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了。

诸侯对于宗主周王是如此,这让有封地的士卿们也纷纷效仿。晋国设三军六卿分掌军队,分别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卿互相争斗,为的是执掌朝政,经过很长时间的争斗,最后韩、赵、魏三家灭了另外三家,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也就意味着晋国正式被瓜分了。

田氏代齐也是如此,田氏的祖上田完原先是陈国的公子到齐国避难,受到齐国的接待,给予礼遇,没想到齐国养了一只狼,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田氏发展壮大,大肆收买民心,掌握了实权,到了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到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历史发展到现在,完全超出开创者的各种预料,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创立的国家被人所取代。这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这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首先是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越来越少,这种矛盾迫使各诸侯或卿士之间开始出现了争斗,以此通过战争平缓社会矛盾。

其次是王室的统治力不断下降,无论对僭越者以惩戒,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当法律不严肃的时候,别人自然就不再拿它当回事,大家就争相效仿,取而代之。

总之,出现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意外,而是必然之结果。正是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华竖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根本原因是旧势力的没落与新势力的崛起,是周朝分封制破产的典型案例。


一,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齐桓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数一数二的霸主。他们的基业,维持了百年左右,但是,历史的规律就在于,不可能有一个家族能长久地兴旺发达,能人辈出。事实上,能连续出几代明主就很不错了,后面再来一两个中兴之主,就很了不起了。世界是公平的,不会对一家一姓偏爱。

齐国和晋国出现危机,是在齐国宰相晏子和晋国大夫叔向的时期。两个人当时有过一段谈话,讲述齐国和晋国可能会维持不下去。大致如下:

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

叔向问晏子齐国情况怎么样,晏子说齐国是末世,以后国政会归陈氏(田氏),然后讲了一堆理由,就是齐国国君失去人心,田氏收买人心。叔向回应说其实晋国也差不多,也是末世,然后也是说了一堆理由,就是公室腐朽,政出私门。

这个时候,是公元前539年,离齐桓公去世公元前653年过去了114年,离晋文公去世公元前628年过去了89年,一百年都不到。

任何一种力量,都很难短时期内消失,尤其是在分封制的时代,但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经历了五代左右的人,原有的势力终究要衰竭,只是由谁来取代的问题。


二,晋国的情况

晋国公室的衰败,比齐国来的还要早,这是由晋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晋国有一个奇葩的现象,就是没有公族。因为晋国曾经有过一段残酷的宗室内斗,晋文侯将他的叔叔桓叔分封在曲沃,然而,他的叔叔这一支却有了取代晋侯的野心,经过桓叔和他的儿子庄伯以及孙子武公的三代人努力,最终吞灭了晋侯,取而代之,以小宗代替了大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桓叔这一支是不合礼法的,但是武公却通过贿赂周天子,获得了合法的晋侯身份。正是周天子自己不争气,毁坏了他的制度与礼法。

武公从曲沃夺取晋侯爵位以后,他的儿子晋献公担心曾祖父(桓叔)与祖父(庄伯)的子孙来争位,重蹈前辈的覆辙,竟然将曾祖父与祖父的子孙屠杀干净了,”乃使尽杀诸公子“。这还不算,晋献公的疑心病如此严重,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相信,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走了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晋献公死后,夷吾回国即位,想到的是杀了他的兄弟重耳。晋国这种残酷的公室内斗使得国君宁可相信外人,而不相信自己亲族。晋文公靠的就是一帮外人的辅佐,在外流浪十九年复国的。正是在晋文公的时代,晋国这种外人强于自己人的局面形成。从此,国君的儿子都在外面,只有一个太子留在身边,猜忌亲族的竞争,宁可没有亲族的辅佐。晋文公复国后建立三军,每军设将官、佐官一名,称为六卿,六卿出将入相。由于国君没有亲族的辅佐,政权就由这些卿士轮流掌握。

晋文公死后仅仅过了21年,他的孙子晋灵公就被赵氏第二代所杀。

晋灵公死后,公卿们迎立晋文公之子成公,晋成公在位只有六年,死后他的儿子晋景公即位,为了抑制这些公卿的势力,晋景公拿最强势的赵氏开刀(晋文公的孙子杀了晋文公追随者赵衰的儿子赵穿、赵括),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但是晋景公死后,他的儿子被公卿杀害(第二次弑君)。公卿迎立在外的晋悼公为君,晋悼公是晋文公重耳的曾孙之子,也就是第五世,他也是晋国最后一位有实权的国君,但其实也是战战兢兢,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於周,客死焉。寡人自以疏远,毋几为君。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赖宗庙大夫之灵,得奉晋祀,岂敢不战战乎?大夫其亦佐寡人!“晋悼公当时才14岁,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对于臣子们也很谦恭。他后来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到了他的儿子晋平公手里,晋平公无能,就有人说晋国的国政要归于韩赵魏三家了,晏子与叔向论末世也是在晋平公的时代。人们敢公开谈论这样的话题,可见国君的权威已经是很弱了。晋平公死后,他的儿子昭公在位六年,等到晋昭公死时,已经是“六卿强,公室卑。”的局面了

晋昭公的儿子晋顷公时,“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六卿为了削弱公室,将晋室的远亲宗族都灭了,从此,晋国被瓜分已经是个时间问题了。此时是晋文公之后的第八代,公元前514年,晋文公死后114年。

小结:晋文公靠外人复国,建立三军六卿,此后轮流执政。晋国疏远亲族,外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五十年之内,两次弑君,此后的国君越来越弱,晋国被瓜分成为定局。


三,齐国的情况

齐国没有晋国那样的宁可相信外人,不肯相信自己人的习惯。所以田氏代齐所用的更久一些。但是,所有的统治阶级都将腐朽,这个规律是一样的。齐桓公称霸死后,五十年内,他的五个儿子争相夺位。也是又一种奇观了。

当年齐桓公收留了陈国的公子陈完(田完,齐国田氏的始祖),这原本没有什么特别,在田完之后的三代人里,他们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到了田完的曾孙田文子及其子田桓子,他们相继受到齐庄公的宠信,齐庄公是齐桓公的曾孙之子(第五代),也就是齐桓公的第五代重用了齐桓公收留的田完的第四代和第五代。

田桓子娶了齐庄公的女儿,在对卫国晋公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立下了军功。正是从田桓子开始,只用了三代人的时间,就掌握了齐国的国政,而关键是在齐庄公的弟弟齐景公的时代。齐景公在位58年,是相当长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朝政是稳定的,但是田桓子的儿子田乞已经在收买人心了:

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於晋,与叔向私语曰:“齐国之政卒归於田氏矣。”

田乞在收买人心,小斗收粮,大斗放粮,晏子劝齐景公要注意,但是齐景公没有当回事。

田乞不仅在国内收买人心,在国际上也在交结诸侯,树立外援。与此相对应,齐景公却是一个贪图享受的君主,国内的老百姓被受刖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以至于鞋子便宜假脚昂贵。孔子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齐景公死后,在继承人的斗争中,田乞收买人心的种种手段起了作用,国人帮助田乞,最后由田乞迎立的齐悼公继位,开始了田氏专权。他的儿子田常后来又派人杀了齐悼公,立齐简公,后来又杀了齐简公(公元前481年,离齐桓公过去了173年),从此齐国的国政就落到了田氏手里。田氏代齐,按照晏子的说法,就是“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於民,民爱之。”

田氏代齐,最后也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通过魏文侯向周天子报告,得到了齐侯的正式封爵。

小结:田氏从第四代田文子开始受到重用,第五代田桓子建立了军功,到了第六代田乞就开始谋夺国政了,而齐国的国君却越来越腐朽。田氏一方面收买百姓人心,一方面在外面交结诸侯,甚至还给齐国公族分土地,收买齐国公族的心。这样一来,到了田乞之子田常,第七代田氏,终于控制了齐桓公子孙的朝政。


总结: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旧的秩序瓦解,旧的势力衰败,新的势力崛起。诸侯夺取了周天子的权威,诸侯的大夫又夺取了诸侯的权威。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正是旧的势力衰落,新的势力崛起的典型事件。这两者之间,晋国重用外姓人,所以亡的快一些。


再思楼纪


三家分晋的实质和田氏代齐其实是差不多,这两者都是新旧两种势力相互斗争的结果。所谓的新势力就是指新兴地主阶级,而旧势力则是维护旧制度的贵族。导致这两股势力相互斗争的底层原因就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的崩溃,私有土地制的发展,所以这些经济上的变化需要在政治上出现一个匹配新兴阶级的政治地位。如果你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话,那么可以这么说,三家分晋的背后逻辑和法国大革命其实是一样的。

分封制的结构有点像传销结构,诸侯国下边是卿大夫,而这个卿大夫和诸侯的关系就类似于诸侯和周天子的关系,卿大夫们分享着一个诸侯的土地。当时晋国的情况是大权旁落,被六个卿大夫把持着,这六个卿大夫分别是赵、魏、韩、智、范、中行。需要注意的是,这六家都是采用了封建剥削方式,由奴隶主贵族转变成地主阶级,并使用减赋等方式讨好民众逐渐发达起来。

那么为什么晋国的权力会被这六个卿大夫把持?直接原因是因为晋文公搞了一个三军六卿制分享军政大权。后来这六家当中的范和中行氏,被赵给灭了。灭了之后,智家成了最大,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威胁另外三家交出土地,这就是智伯索地。起初三家都不同意,可是后来韩氏服软了,交出了土地,魏氏本来就左右摇摆,一看韩氏变节,自己也马上跟着变节,唯恐人后。这就像是一家公司快倒闭了发不出足够的钱,大家都商议要一起告公司,可是其中有一些另有私心,私底下收了公司的钱不和大家一起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争先恐后要收钱单飞,这个阵营就被瓦解了。

接下来,智氏一看其他两家都乖乖听话了,只有赵不听话,那就给他点颜色瞧瞧。于是智氏联合了韩魏围攻赵两年,久攻不下,想到了引水淹城的方法。韩魏两家这时忽然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有些后怕,再加上这时赵的游说鼓动,于是纷纷策反,三家一起灭了智伯。瓜分了智氏土地后的赵魏韩,要求周天子把他们封为诸侯,周天子岂敢不答应。三家分晋就这么成了。

回看这段历史,晋国起初把军权分给六个卿大夫,可是这六位后来的表现,真可以说是:六卿不认。





塞德乌漆嘛黑


这个问题非常好,个人认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两个典故大家早已熟识,就不做赘述了。

这两个典型的例子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春秋时期诸侯据城设邑,贵族循礼而战,霸主会盟而和,是尊王攘夷的时代,是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瓦解的时代,是青铜没落的时代。很明显的春秋时期以人为贵,以礼为先,名义上还是遵从周天子的统治与权利,到了战国就完全不同了。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落,不能主持公义,诸侯国为了权利彻底礼崩乐坏,进行一系列无义战。这两件事充分说明了诸侯国已经无视周王室的统治,这代表一种制度的崩溃,诸侯无视王室,客卿无视主公。

旧的形式崩坏必然有新的格局诞生,战国也便开始了诸侯大规模兼并的新开端。


山人迟暮史海探究


我认为,这个问题,更适合用法家的学说来探讨。

从权势讲,比如,夏桀做天子,掌控天下,不是德才好,是权位重;尧做百姓时,不能治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德才不好,是地位太卑下了。

此时晋国、齐国,已失权势于各大家族,放任他们豢养门客、结党营私;有过错不惩罚,奖赏又不因功劳。

造成结果,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当家族们势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想秀秀肌肉了,挑战一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韩非子》、《商君书》,把这些道理讲的很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