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1、汉中都督


建安二十四年的一天,汉中的天气特别好,风清云淡。

魏延的脚步显得非常的轻快,他正前往刘备的府邸。刘备召集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文武大臣,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这是魏延升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后的第一个会议,他想压抑住心里的亢奋,但显然没有一点作用。他浓烈的兴奋之情在空气都能弥散开来。

因与曹操的汉中之战获胜,并成功占领了汉中,几天前,刘备大赏麾下将士。刘备当着众人的面宣布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这个决定可以说之前谁也没有想到,因此全军为之震惊。魏延也是一会没反应过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看到张飞面无表情,马超视线低垂,其余众人皆显震惊之容,然后他看着面露微笑的刘备和法正,而刘备的表情还带着一份坚定的威严之气,他才敢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于是上前领取封赐。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魏延


其实,按关系、官阶和功劳,汉中都督的第一人选应该是张飞,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刘备的这个决定实属意外,众人表情各异,显然未能服众。刘备、法正当然对一点洞若观火。魏延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面对刘备莫大的恩泽,唯有竭力效忠才是自己唯一需要做的,这样才能不负厚恩,至于别人的想法不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因此无需过多考虑。

魏延不虑,刘备肯定必须考虑周全。为了取得众人内心的支持和巩固魏延的位置,刘备很有必要召开一次会议,为魏延加持。于是便有了这次会议。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刘备


会议中,刘备问魏延:“委任你这个重任,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略微思索了一下,豪爽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对魏延这一豪气干云的话,大为受用,连连称善。其他人也都认为气壮山河,颇受感染。会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刘备深具识人之能,他深知魏延的能力与人品。无才无德之人,如果大言不惭,便是狂妄之徒。魏延任汉中都督十余年,巩固汉中的防御系统,大大提升汉中的防御能力。最后的效果是若魏军来犯,吞之则未定,拒之则稳如泰山。乃至后任者王平也利用魏延的防御系统和防御策略抵挡住了魏军的大举侵犯。


2、奋斗之路


魏延做事执着、干脆利落,他的成功之路靠的是自己的勇武和才略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奋斗出来的。魏延,字文长,家在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三国时属荆州南阳郡)的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生逢东汉末年,国家衰颓,战争四起,自小豪侠仗义的魏延有心报效国家。正值十七八岁时,他伙同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乡投奔荆州的刘表。刘表见魏延仪表不凡,体格健壮,说话实诚直率便接纳了他。魏延在刘表手下兢兢业业从低级军官做起,后被提拔并调到长沙太守韩玄手下协助韩玄维护长沙治安。

建安十三年(208年)年赤壁之战爆发,身在长沙的魏延关切局势的发展。刘备投奔刘表屯驻新野时,魏延已听闻刘备威名,刘备虽然落魄,但不服输的劲头和雄心不减的奋斗,深得本有草莽之气的魏延仰慕。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获胜,后来刘备发兵攻南四郡,首站便是长沙。韩玄是一个没什么野心的人,闲暇之余还听到魏延黄忠他们言必赞刘备,因此知道手下武官必不会拼命抵挡,于是乎韩玄望风而降。韩玄后来继续担任长沙太守,受黄忠管辖,成为蜀汉的官员。

而魏延也一并归顺了刘备。对这个性格和关羽颇有几分相似的年轻人,刘备也自然产生了好感,所以就让魏延成为自己的随行将官。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魏延


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率自己的部曲助刘备入蜀。部曲即私兵,可见魏延在笼络士兵方面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也是魏延在刘备集团起步的重要资本。入蜀之后,魏延破刘璋军、定广汉郡,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何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刘备所设的军职,任这个职位的将领须是君主的心腹,因为需要常伴君主左右,为君主统领亲兵,可以说是君主的嫡系。也只有赵云和魏延两人担任过这一职位。可见魏延一方面对刘备非常忠心,另一方面的军事能力是非常突出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雒城,后与诸葛亮、张飞合兵,围成都,经过数十天的包围,刘璋出降,刘备夺取益州,自领益州牧。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夺取汉中,张郃深入巴西,后被张飞击退。刘备集团开始筹备攻打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开始攻打汉中,经过两年的熬战,蜀军最终取得胜利。

自建安十七年升为牙门将军始,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占领汉中,魏延七年来官职未得升迁。但是这七年来,魏延毫无怨言,工作积极如故,越发成熟稳妥,军略才干日益俱长。一个人如果为利而来,就会为利而去。刘备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为魏延设下长达七年的漫长考核,唯有至纯之人方能通过此次考核。魏延张扬的个性藏不住任何小思想,至情至性,尽忠尽职,成功赢得刘备的完全信任。


3、与杨仪结怨


《三国志》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和关二爷一样都是爱士卒,而不屑士大夫的人。几乎所有人都避魏延之锋芒。在魏延的世界观里,世上的事情都没有那么复杂,所谓大道至简,但是那些个士大夫们说话总是拐弯抹角,含沙射影且不少人虚伪又龌蹉,看着就心烦。不是不想给他们面子呀,而是控制不住就讨厌他们。心生厌恶,又要满脸笑容去讨好他们,这对魏延来说完全做不到。曲意逢迎也正是那些人常有的举止,魏延恶心这种虚假的做派。魏延本无坏心,但是那种不加掩饰的嫌弃也会让众人疏而远之。

有人避其锋芒,有人则完全不买账。杨仪就是其中一个极至的人物。杨仪,襄阳人,关羽主政荆州时,投奔而来,关羽让他去成都拜见刘备。刘备欣赏他的才能,提拔他为尚书。杨仪是一个自恋心极强的人。自恋心过强的人容易走向狭隘,容不得别人的不尊重。当他的能量不够强大时,他就会不停埋怨发牢骚;当他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他就会毁灭对方。狭隘的杨仪碰上自命清高的尚书令刘巴,两人不和。自恋的杨仪碰上瞧不起自己的魏延,两人不容。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杨仪


两个人的不对付开始于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准备北伐。杨仪帮诸葛亮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快准狠,深得诸葛亮的喜欢。自侍有才的杨仪瞧不上魏延瞧不上他的眼神。魏延看着杨仪半眯着瞅他的眼睛,无名火不自觉就烧起来,一直有揍他的冲动。有一次,魏延急了,拔刀威胁杨仪,吓得杨仪眼泪鼻涕的一大把。可以说杨仪有着好强而脆弱的一面。好在后来费祎劝开俩人,大讲道理,总算平息了风波,但仇恨也是越结越深了。对于这一点,诸葛亮也是常恨不能很好化解他们的矛盾,自己日理万机,还要管这两个人的破事,但又不能不管,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极具才干的人。


4、诸葛亮的偏爱


面对魏延对样容易得罪人的性格,诸葛亮很头疼,他一方面让费祎充当和事佬,调和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诸葛亮对魏延的提拔可以说不遗余力。

公元227年,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攻蜀,魏延大败费瑶和郭淮,后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诸葛亮手上三年时间,就已经攀上了人生的巅峰。说诸葛亮偏爱有加一点也不为过。道理其实也很简单,魏延的打仗能力在当时的蜀汉阵中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最关键他还是坚决的北伐派,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的偏爱,魏延肯定知道,蜀国之内除了先主便属诸葛亮最看重自己了,所以魏延对诸葛亮也是敬重有加。有时政见不同,魏延除了发发牢骚之外,还是会尽心尽力将工作做好的。这也算是不负先主和诸葛亮之恩。但怎样才算是把工作做得最好呢?对于讲究简单直接的魏延来说,当然是北伐成功了。除了北伐,其他都是浮云。所以魏延每日念叨的都是北伐北伐。


5、北伐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汉军做好了北伐的工作。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建议由他率领精兵五千,从子午道出,直扑长安。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怯懦无谋,如果听到自己率兵而来,他必然会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但是诸葛亮反对这一计谋,认为过于冒险。对于兵源不充足的蜀汉来说,兵力是十分可贵的,不值得去冒险。

魏延无可奈何,只好跟随诸葛亮出祁山进行第一次北伐,作为部队的前锋。第一次北伐本来顺风顺水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皆叛魏降汉。诸葛亮派马谡前去守街亭,只要把街亭守住,为主力部队夺取陇西、广魏二郡争取时间,只要陇西、广魏夺下来,陇右就尽属于蜀汉的了。没想到马谡失策,街亭丢得快如秋风扫落叶,蜀军前功尽弃,为避免被包饺子,汉军只好撤退。此时的魏延直骂马谡草包,只恨不是自己守街亭。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魏延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和诸葛亮请兵万人,想效法韩信北伐故事,与诸葛亮走不同的道过秦岭进击魏国,最后会师于潼关。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接受自己的建议。这可是魏延日夜想念的计策,没有施展的机会,也难怪魏延要抱怨丞相胆怯,也叹息自己的才能用之不尽。

魏延情绪偏激,诸葛亮只好将魏延冷处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都让魏延老实呆在汉中守城。第二次北伐徒劳无功,好在第三次北伐,攻取了武都、阴平二郡,算是有一点成绩。有了成绩的诸葛亮算是完成了一个目的,就是要告诉魏延即使不用你,我诸葛亮也可以取得成功。作为爱才的诸葛亮而言,目的达成,威信已立,肯定会继续重任魏延。因此第四次魏延得以继续任前锋,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遣魏延、吴班、高翔迎战,大败魏兵,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后因粮食不足,汉军退兵,第四次北伐结束。


6、诸葛亮的用心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为先锋。同年秋天,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之前,召集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讨论身后之事的安排。这次会议,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与,固然会让魏延大为不悦,但诸葛亮有自己的原因。这次北伐未果,诸葛亮深知蜀汉暂时失去了北伐的条件,国策重心将会转为内政,休息养民才是关键。这一点可以从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的施政方针就知道了。此时如果让魏延提前知道要退兵,而且北伐的事会暂时搁置,以魏延的爆脾气,搞不好闹出什么动静,让外面的士兵提前知道退军的消息,肯定会让魏军提前知道诸葛亮即将身故的信息,恐怕司马懿会前来攻击,于蜀军的回师十分不利。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前去魏延的驻地探听魏延的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是还有我在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许人也,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诸葛亮处处为魏延着想,可惜魏延的政治智慧太低,完全不懂得诸葛亮的所思所虑。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魏延


诸葛亮是一个爱才、爱兵、爱惜民力的人,断后工作才是这次撤退的关键所在。因为蜀军退兵,司马懿很可能追击,要想将损失最小化,非一位大将处理断后不可。同时诸葛亮也深知魏延不一定愿意,因此断后工作是姜维“次之”,保证如果魏延不愿意配合,姜维能顶上。果然,司马懿追来,姜维擂谷整军,做出要打击司马懿的样子,才让司马懿停止了追击。

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不愿意断后,所以说过“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意思是如果魏延不愿意,你们就别管他,自行出发就好了。诸葛亮的本意是,大军撤退,魏延不断后也行,做前锋也行,呆一会冷静后,想起光靠自己无力北伐后再回去也行,但他万万没想到魏延后来竟然做出了非常低智的事情。


7、一怒毁所有


诸葛亮死后,魏延可以说是位置最高的人了。诸葛亮不把军权交给他,也不交给管军事的费祎而交给自己的死对头杨仪,魏延气炸了,完全不可能静下心来思考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用意。诸葛亮知道如果把军权交给魏延,魏延肯定是继续北伐的,而魏延风格激进,爱冒险,他担心蜀国的精锐就此断送在魏延手里。另一方面诸葛亮也不好把军权交到费祎手里,因为这样魏延势必和费祎起矛盾,以后就没法做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和事佬,也就再也没有人能驾驭得了魏延。失去控制的魏延离灭亡恐怕也不远了。而当时姜维资历尚浅,不能服众,所以不能承担最高权利。把军权交到杨仪手里,如果魏延能忍气回到汉中,继续守好汉中那就是最理想的结局了。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魏延


可惜的是诸葛亮打着最好的算盘,他算准了人心,却没有算准人性。一方面自己希望魏延断后,但如果他不愿意也不勉强。但事情到了杨仪手里,就变成非要魏延断后不可了,杨仪以自己的名义命令下令魏延断后。这是对魏延进行羞辱的机会,杨仪岂会放过。

魏延本来还想让费祎留一部分人马让他继续北伐,没想到费祎忽悠他之后跑回驻地就和主力部队相次引军而还。诸葛亮无视自己,杨仪羞辱自己,费祎忽悠自己,北伐梦碎,此时魏延的愤怒已经不可遏制了,彻底爆发了,后果相当严重,这让魏延的的智力急剧下降,做出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神操作。

首先,他率领部众,超越主力部队径直抢先南归。比杨仪快不足以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和不满,魏延突发奇想,所行之处,将栈道烧绝,这种赌气的做法既让其他蜀军怨声载道又暴露了自己的虚弱,让自己的威信扫地,形同造反。

魏延的儿子和身边的亲信拉都拉不住,其他亲兵眼见于此,心里也动摇了,都觉得魏延做得太过了。

魏延和杨仪各自上表后主,说对方要谋逆。后主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意见,蒋琬和董允都认为杨仪可信而怀疑魏延。魏延是个大老粗,写信估计也写得不会太明白,自己又不喜欢儒士,身边也没有个文化高人,而杨仪能言巧变,这方面魏延肯定吃了大亏。而且魏延平时和大臣们的关系并不好,要想别人在情况未明时替自己说话更是难上加难。

后来魏延先到达南谷口,经过一路的奔波,没有让魏延清醒下来,反而随着多内腓肽进一步分泌的刺激下,变得更为好斗起来。他一根筋认定杨仪不除,这世界不会好。于是随后遣兵攻打杨仪。魔怔了的魏延竟然完全没有觉察到自己这种行为是实际的造反了。王平对着魏延的部众大声说:“丞相刚死,身尚未寒,你们竟敢做出这种行径!” 魏延的私兵都觉得魏延理亏,四散而去。

三国史之「生命悲歌」——让人扼腕叹息的魏延简史


眼见平时唯命是从的部曲纷纷散去,魏延突然清醒了过来,意识自己已大错铸成。如果束手就擒,就会让杨仪百般羞辱。逃回汉中再作打算?魏延也不知这样可不可行,勒转马头,狂奔起来,只和自己的儿子以及亲信几个人逃亡。在逃亡的路上,魏延茫然不知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懊恼和恐惧对魏延不断袭来,身体也越发沉重,马狂奔良久,脚步已越来越吃力,魏延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慢了下来,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心跳,汗水模糊了自己眼睛,他意识到了自己为之奋斗大半辈子的东西就要化为乌有,所有的一切似乎已然在一瞬间崩塌了。

也许逃进汉中城,利用自己汉中都督的身份,将城门关上,召集留守汉中的旧部守上一两天,同时命人上书刘禅说明原委请罪,兴许可以免除一死。但命运弄人,就在快到汉中城门之前,疲惫的马终被马岱追上,六神无主的魏延被斩于马下。

倒在地上的魏延看到不远处的汉中城上,乌云密布,风雨欲来——这是这个世界最后留给他的景象。

后来马岱把魏延的头颅交给杨仪,杨仪脚踏魏延头颅,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作恶?”

最后,在杨仪的主导下,魏延还被灭了三族。

魏延不曾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对蜀汉无比忠贞的自己,不明不白走上了貌似造反的道路,受后人诟病。对他而言,自己的北伐之梦破碎,可能才是最大的可惜。他希望别人唯一记住的是——他是蜀汉北伐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评:作为一个明星将领,蜀汉高层,平时骄傲行事,不注重同事关系,临事意气用事,被政敌牵着走,将自己慢慢逼入绝境,最后还连累了族人。可以说魏延之死是一个十足的悲剧,让人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