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历史一书生


霍去病在打猎时候,射杀李敢,这是《史记》中明确记载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要追溯到李广最后一次带兵出击匈奴之时。那时候,李广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但依然希望通过军功来获得荣耀和地位,最好可以封侯。

但事与愿违,大将军卫青给李广安排了一个策应的任务,带一支偏师从侧翼包抄匈奴主力。可惜,李广的军事才能实在有限,他没有遇到匈奴主力,而是迷了路。茫茫大漠迷了路,导致失期,最终含恨自杀。

在文人的世界里,都对李广倾注同情的话语,以至于后世以为李广是一个能力很强却没有找到伯乐的悲剧人物。从史料记载的细节来看,李广的死和任何人都无关,卫青是一个宽厚之人,有长者之风,他身为大将军,自己的手下因为各种原因迷路,以至于失期。于情于理,都必须问清楚情况,这是没有问题的。

李广的死,更多在于他太顾及自己的名声,而又对这次失误耿耿于怀,他根本不想去见那些文书,只能以死维护自己的尊严。如果他没有自杀,按照汉律,按照卫青的性格,或许只是被贬官而已。

李广的死,让他的儿子很是愤怒,虽然他的死和任何人无关,更和大将军卫青无关,但李家的后人李敢却固执的以为是卫青逼死自己的父亲,因此找到了一次机会,打伤了卫青。

这是一次毫不讲理的恶性报复事件,而卫青的做法也表现出一个老实宽容的人应该有的涵养,据历史记载:卫青自己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不然,单凭恶意击伤大将军,李敢就可能被干掉。

卫青的宽容,一方面是因为他性格上的温和,另一方面,他的确觉得李广的死很是可惜。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李广虽然迷路,但军队并无损失,如果说明情况,事情不会到了如此地步。可见,李广之死,卫青也没有预料到。

虽然李敢的恶性报复行为,被卫青压了下来,却惹恼另一个猛人,那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这舅甥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卫青出身贫贱,所以为人低调、性格温和,极善于为人处世,他身为大将军,又是皇亲国戚,却依然保持着自己温和的本色。除了打仗以外,卫青始终保持低调。

霍去病则不然,他是皇亲国戚,享受着荣华富贵,又战功赫赫。这样一个贵公子,一向眼高于顶,却唯独敬重两个人,一个是汉武帝刘彻,一个是他的舅舅,大将军卫青。

霍去病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更何况这种行为本身就十分恶劣。于是,霍去病开始自己的报复行动,打算在猎场之上射杀李敢。

李敢伤大将军卫青事件发生后,卫青选择原谅,因此这件事并没有闹大。但如此大的事情,不可能封锁消息,霍去病知道了,汉武帝想必也知道了。

所以,李敢之死,已经不是霍去病个人行为。好脾气的卫青不想把这件事闹大,所以,没有人可以把这件事闹大,就连霍去病也不敢违逆舅舅的想法。可以霍去病的性格,又不能容忍这件事。只能选择一种让人抓不到太多把柄的做法。打猎然后误伤,最终导致李敢死亡,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逻辑,也是所有人都无法怀疑,也不敢怀疑的逻辑。

除了这些,汉武帝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汉武帝器重霍去病,甚至高于卫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很欣赏霍去病为人,除了军功外,汉武帝从霍去病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更何况,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恩怨分明之人,同样也不是一个喜欢宽容的人。

李广死了以后,李家根本不值一提,李广没死,李家依然不值一提。死一个李敢,让霍去病出口恶气,让所有对大将军有非分之想的人,不敢乱动,也让所有人都知道,卫青霍去病背后是皇帝在撑腰。我想,按照汉武帝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他很乐意看到霍去病报仇,更不会对霍去病进行任何处罚。

李敢事件中,最无辜的就是卫青,因为他自始至终都保持宽容,一直不想让事情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对待李广是这样,对待李敢也是这样。但事情又远不是他所希望的那样,偏执的李广死了,偏执的李敢把他当成了仇人,而他外甥又是心高气傲的人物,汉武帝也毫无保留的站在霍去病身边。于是,卫青想要大事化小的构想,一步一步走向破灭,事情很快变得无法收场。


小小嬴政


平心而论,若是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广和李敢这对父子,倒也不逊于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可是,武将打仗除了军事才能以外,还有许多决定胜负的因素,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才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说法。而李广之子李敢,则是惨死于少年战神霍去病之手。

古往今来,无论存心与否,选边站队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争功也是武将中常见的行为。说起李敢之死,还得从他父亲李广的悲情人生讲起。

李广原是汉代名将,在抵御匈奴的战争中也算是九死一生。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将领始终未能取得骄人的战绩,甚至在领兵与卫青会师的过程中因遇到风沙而迷路,延误了时间。结果,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在失去立功的机会后,因激愤而自尽。

眼见父亲一生兢兢业业,最后死的稀里糊涂,李敢便将这股子怒火发泄到了卫青身上。李敢觉得,卫青对李广的责备有些严重,甚至认为这是一场不公正的责罚,而自己的父亲之所以自尽,在很大程度上与卫青的发难有关。所以,年少气盛的李敢,揍了位高权重的卫青。

卫青被揍后,并没有追究。卫青为何不处罚李敢,已经很难说清,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自己也觉得李广死的可惜。所以,卫青并没有为难李广的儿子李敢。

然而,看到自己的舅舅被李敢揍了一顿,当时最为得宠的霍去病却火气很大。就这样,在一次狩猎行动中,霍去病将自己的箭对准了李敢。在皇家猎场里,霍去病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了李敢。

李敢是当时的名将,而且也取得过不少战功。可是,比起后台更硬、声明更大的霍去病,李敢却犹如砧板上的鱼肉,不仅任人宰割,而且死的不清不楚。惨案发生后,汉武帝并未追究,而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说李敢是在狩猎过程中意外而死。

霍去病杀李敢,显然是私人恩怨升级后的一场惨案。不过,与卫青、李广等人相比,霍去病着实太过张扬,他杀李敢多少也有忌惮对方日后因功得宠的考虑。尽管提及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多半要颂扬卫青和霍去病,可就人品而言,霍去病着实算不上一个完人。


史海烂柯人


霍去病的事包括他的上台和死亡,恐怕都牵涉到汉武朝内的旧派新派、对匈奴主战主和的斗争。对于将门之后的李敢,曾是卫霍的老师辈,又是霍去病攻打匈奴的属下,两人的关系更是微妙,霍去病在大庭广众之下,射暗箭杀死李敢,既是为舅父卫青报仇,也是新秀向老派将领的挑战,或可看作对武帝坚持对匈奴用兵态度的支持,射杀李敢应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霍去病与李敢先有交集,应该是两派。刘彻继续其祖父汉文帝上苑练兵的传统,以身边群小新贵为中坚,搜罗匈奴习俗和战法,了解敌人详细,韩嫣就以祖上曾居匈奴而得到武帝的另外青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又让朝中熟悉匈奴的将领随侍身边讲解战阵兵法之类,李广三个儿子包括他就曾为武帝和新贵们上课“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期间发生一件事,武帝与宠臣们亲密无间,狎戏无度,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即李陵的父亲看不过眼,认为韩嫣无礼犯上,当着武帝的面抓住韩嫣一顿痛打“当户击嫣,嫣走”。


这是朝臣对韩嫣与卫霍这些凭裙带关系上位的人一种固有的轻视,就算卫青霍去病后来立了大功,依然摆脱不了这种出身上的缺陷,长期受人诟病。而对于宿将及战士们入宫为郎教导诸宠臣兵法战阵,诸如李当户这些人心中应该是不以为然的,只是皇命难违,勉力完成。这群人形成二派不足为怪。李广长子二子皆早死,未能活到汉军大举反攻匈奴时候,没有出塞立功的机会。而李敢却有幸参与,在霍去病麾下立功,封关内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采用了新的战略战术,摒弃战车的运用,而采用了以骑兵对骑兵,以步兵遏骑兵,迂回穿插创造突破机会的战术。表现在卫青身上则多是以步兵阻断对方骑兵奔跑速度,分割后再各自吃掉。霍去病在此基础上更上层楼,直接以骑兵碰骑兵,只是比匈奴多了一道冲击,在没有马蹬的情况下,骑兵正面冲杀死伤率极大,没有严苛的军纪难以做到。这些战法和老派的固守反攻大不相同,但卫霍二人使用之后,效果明显。李广的多次失利,包括最后的迷路,正是老派将领无法使用新战术一个缩影,导致不堪讯问,李广自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广自杀是意外,但李敢认为卫青难辞其疚,在当面质问的时候还打了卫青,卫青也不追究。霍去病得知后,旧怒新仇一块算,在武帝组织甘泉宫打猎大会时,放暗箭射死李敢。武帝因为霍去病的战功“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更可能不想引发朝中新老派之争,影响政局,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触鹿角而死,把这件事遮掩过去。霍去病的行为,放在为亲报仇大行其道的汉朝初,并不是特例,官家也对这种风气也持正面态度,如李广借酒劲杀死灞陵尉后,武帝不怪罪下诏说“报恩复仇,朕之所望于将军也。复何疑哉”,肯定快意恩仇,这应是霍去病射杀李敢的主要依仗。


南方鹏


一切皆因李广而起。

李广出生于骑射世家,年少时便弓马娴熟,从军后,与匈奴作战时异常勇猛,每每冲锋在前,立功无数,逐步被提拔为任骑郎将。他算是年少成名。



但成名太早,真的不是好事。步子迈的太大,灵魂会追不上。年少成名者,往往自视甚高,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一旦遭遇失败,往往变本加厉,会想方设法的证明自己,目标如果还是无法企及,就容易孤注一掷,走向极端。

李广性格巨大缺陷就是过于偏执。

李广射箭技能非常了得,常常箭无虚发,下属无不佩服。但下属的称颂,反倒让他骑虎难下,每次都想提升命中率。为了神射手的虚名,常常敌人临近时,他才肯射箭,命中率确实提高了,但也多次让他深陷危险之中。



李广好虚名,还曾为面子杀人。李广被贬为庶人后,有一天,和朋友外出打猎,晚上在野外喝了点酒,回来的稍晚。回来到了霸陵亭,亭尉不让李广通过,随从说了句“这是前任李将军。”没想到,亭尉丝毫不给面子,怼了一句“现任将军都不给过,别说前任的了!”李广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他被重新启用时,就借故杀掉了亭尉。

李广自视甚高,他觉得,凭他的资历,他的成就,封个侯应该没问题,何况自己的下级很多都封侯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活了大半辈子的他,还是看不开。他偏要追求这些虚名,就算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决定给匈奴致命一击。汉武帝起先并不想让老迈的李广参与,但经不起李广再三请求,答应了。



临行前,汉武帝叮嘱担任总指挥的卫青,不要让李广正面对敌,因为李广命不好,经常失败。后来,卫青探到敌人驻地,就将李广派到东路出击,迂回包抄匈奴。

李广认为迂回绕远,就失掉了正面对敌的机会,于是坚持让卫青更改调令,卫青不许。李广愤恨而去。后来,李广果真迷了路。

而卫青最后也没有捉住匈奴首脑单于,带兵南归时,恰好遇到了姗姗来迟的李广大军。于是派人送去水果、酒等前往慰问,顺便询问迷路情况。李广没有搭理。卫青又迅速派长史前往质问李广下属。



李广郁闷已极。他感觉受到了侮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遂拔剑自刎。

其实李广之死,更多的在他自己。当然,卫青也起了间接作用,因此十分自责。

后来,李广儿子李敢知道以后,怒不可遏,遂找卫青理论,并挥拳打了卫青。卫青忍住了,不想让事情闹大。

不曾想,这件事让霍去病知道了,年轻气盛的他愤愤不平,决定替舅舅报仇。于是,借外出打猎之机,蓄意射死了李敢。



此时的汉武帝倚重霍去病,就将这件事瞒下来了!


一半秋色


这个问题有陷井!问的是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而不是为什么要杀李敢。所以认真审题还是必须的。

霍去病之所以敢射杀李敢,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气盛,更多的是他仗着汉武帝的宠爱,他认为射杀区区一个李敢,汉武帝不会把他怎么样。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敢是老三。大家都知道汉朝的“飞将军”李广,有首诗是这么写他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说明李广的箭法是多么的高超! 可是李广这个人,名是不太好。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靠军功封侯,可一辈子都没实现这个梦想。眼看都六十出头了,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

李广: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卫青带兵和匈奴打仗,李广一想,这是自己封侯的最后机会了,所以几次向汉武帝上表,请求参与作战。

武帝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在家养养老,逗逗孙子不好吗?李广执意要去,武帝没办法,就同意了。去之前武帝特意偷偷的嘱咐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不能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以免失利。

卫青:

卫青于是把老头安排在右边侧翼,不让他当先锋。也有人说卫青是想让公孙敖立功,所以不让李广在前面。李广虽然不高兴,但没办法,只能从命。

结果本该在右边包抄的李广,在沙漠里面迷了路,没赶上这一仗,因此被匈奴单于跑掉了。卫青就派人去求解释,老头认为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不能接受小吏们的侮辱,就拨刀自杀了。

霍去病:

应该说老头子自杀这档子事,跟主将能有多少关系呢?做为主帅,没有治你贻误军机的罪,只是质问一下原因,你自己自杀了怪谁?但李敢把他老爸的死这个账,记在了卫青身上,居然在一次聚会上,殴打卫青,差点没把卫青打死。

这事要搁别人身上肯定不会放过,但卫青一向做人低调,居然忍了下来,没把李敢怎么着。 这件事毕竟是特大八卦新闻,很快传到霍去病耳朵里去了。

霍去病是谁?他是卫青的外甥啊,正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时候,而且他又受到姨夫汉武帝的宠爱,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找机会报这个仇,为舅舅出这口气。

所以,当汉武帝带着他们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乘机一箭射死了李敢。 这是酝酿已久的谋杀,还是一个突发事件,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但人已经死了,怎么办? 还是姨夫够意思,汉武帝出面调停,说这事纯属意外,是霍去病射歪了,不小心射中了李敢的。

既然皇帝出面这样说了,李家人也没办法啊,只能是不了了之呗。 李敢的儿子叫李禹,虽然后来得到太子刘剧的喜爱,躲过了李陵投降的牵连,但后来在巫蛊之祸中被杀。老李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刚日读史


可曾有人想过,能够位至冠军将军,封万户侯的人真会这么冲动,而且毫无顾忌吗?霍去病自幼由卫青养大,生长豪门巨户,这种伴君如伴虎的忧患意识应该与生俱来就具备的。再不济,舅舅卫青的谦冲自抑、恭俭仁爱也足以让他耳濡目染了。

一:事件的起因在于李广之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为将,再次深入漠北,讨伐匈奴。老将李广闻之消息后,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先锋官率先突入匈奴境内。可老谋深算的汉武帝却以李广“数奇”为由,虽然答应了李广参战的请求,却又暗授机密于卫青,不让李广担任先锋一职。

秉承皇帝意思的卫青遂命公孙敖为前将军,率军突入,闻讯大怒的李广于是不告而别,由于没有合适的向导和其他各种原因,李广所部迷失在沙漠之中,直到卫青战事已了才在归途之中相遇。汉代军法严苛,深知李广桀骜的卫青于是命人给李广所部送去钱粮并表示希望李广前往军部说明迷路缘由。

老而弥辣的李广当即勃然大怒,以不愿受辱于刀笔之吏的理由,刎颈自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二:因暴怒失去理智的李敢打了卫青

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就《史记》记载来看,李广自杀一事,其根本责任并不在卫青,毕竟,在出征前,让卫青不要委李广以重任是汉武帝的意思。而卫青只是忠实的履行了皇帝的命令而已。李广之死,关键还在于他出征前不服军令,擅自行动,出征后又迷失道路,宁死也不愿对质廷尉,讲明缘由。整个事件梳理下来,卫青的罪责最多就是以好友公孙敖为前将军,其他一切措置皆是武帝授意。

同时出征匈奴,隶属霍去病部的李敢在得知父亲死讯之后。认定是卫青有心偏私针对李广,于是心怀怨愤,伺机报复,狠狠得殴打了卫青一顿。

原就为李广之死而心怀愧疚的卫青深知此兹事体大,讳匿不说。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汉武帝很快就知道了整个事件。他心里很清楚,卫青这是在代君受过,再说,大将军卫青,身份显赫,地位崇隆,与汉武帝名为君臣,实为姻亲,又是大汉朝威慑匈奴,拓土开疆的一把利刃,李敢肆行无忌的行为,无异于狠狠地甩了汉武帝一巴掌?

三:汉武帝主使,霍去病出面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秉性强悍的汉武帝自然不愿善罢甘休。那么最符合实情的推测是,在无法亲自动手的情况下,汉武帝想到了霍去病。

首先,霍去病由卫青一手带大,对卫青有着深切的孺慕之情,更将其视为人生的偶像。卫青受辱,少年得意,壮气凌云的霍去病自然激愤莫名,外甥为了维护舅舅而出手杀人,这在当时那个可杀不可辱的时代里,是最正常不过的应激反应。于是,皇家猎场,霍去病射杀李敢的一幕就此出现,而汉武帝则找了个“被鹿顶死”的借口,轻轻遮掩过去。

我之所以做此推断,是因为事件本身有太多不合理之处。霍去病自由生长在宫廷之中,年仅十七就能率军深入不毛,追亡逐北,拓土开疆,要说纯粹是依靠汉武帝的宠幸,是决然不可能的事情。再说,汉武帝为人如何,霍去病自幼耳闻目睹又岂能不知,这可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主啊。他怎敢拿卫、霍两大家族去赌?毕竟,在众目睽睽的嫌疑之地射杀李敢是会背上弑君之罪的!

四:往事渺渺,但凭后人揣度

所谓天纵之才,必有卓绝之处,能够驰骋朔漠而不迷失方向,犁庭扫穴封狼居胥从而建立盖世功业的人,又岂是不能顾全大局的凡庸之辈。所以,为个人始终觉得,霍去病敢在御驾之前射杀李敢,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汉武帝授意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要说清楚霍去病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必须要说一下汉代的社会风俗,即著名的血亲复仇理论。

在先秦一直到汉代的儒家思想中,“以直报怨”乃至血亲复仇与仇杀,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周礼·地官·调人》中就有:“父之雠辟诸海外,则得与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雠人戴天,必杀之乃止。”

至于汉代儒家的公羊学派,也主张大报复理论。按公羊学派的典籍中,在《春秋》一经中,凡有复仇之事,孔子必大书特书,以张复仇之义。口号是“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看到没有,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都是小CASE。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接了仇,必须要报复,十年、九世、一百世都要报复!当时的中国人就是这么猛!

至于仇恨,当然是父母兄弟之仇为最高!如《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也。”《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周礼·地官·调人》“父之仇,辟诸海外则得与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仇人戴天,必杀之乃止。”《礼记·檀弓》“子夏问于孔子日:‘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日:‘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七女复仇”,七个女孩子为了替父报仇,竟然手持武器突袭咸阳令,把首都市长给当街宰了!

还有“崔瑗兄为人所害,手刃报仇,亡去。魏朗兄亦为人所害,朗白日操刀杀其人于县中。苏谦为司隶校尉李膺案罪死狱中,谦子不韦与宾客掘地道至膺寝室,值膺如厕,乃杀其妾与子,又疾驰至膺父墓,掘得其父头以祭父。”

……

“何颐有友虞纬高,父仇未报而病将死,泣诉于颐,颐即为复仇,以头祭其父墓。郅恽有友董子张,父为人所杀,子张病且死,对恽欷不能言,恽曰:‘子以父仇未报也。’乃将宾客杀其人,以头示子张,子张见而气绝。”

再看霍去病跟李敢的矛盾与仇恨。

一切的原因是由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在汉帝国与匈奴的决战中,又双叒叕迷路了,结果贻误了战机。于是卫青派长史招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解释说明迷路原因,以便他上报军情给汉武帝。结果李广因为这事羞愤难当,自尽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攻击匈奴侧翼的李广和赵其食两位将军迷了路,完全错过了战斗。他们就应该在卫青击败匈奴主力之后进行追击时,出现在匈奴单于伊稚斜的侧背方。那样匈奴主力必然被全歼。汉帝国直接就能取得对匈奴人的彻底胜利,而不是继续打个几百年……所以李广自尽,可能是作为一位名将没能实现这次伟大胜利的羞愧和绝望。

但是李广的儿子李敢却将李广的死归咎于卫青,所以“乃击伤大将军”,打伤了卫青。这事其实是李敢没道理,但卫青把这事忍下来了。

可霍去病知道后,自然不会答应。因为看霍去病的生平,卫青这个舅舅对于他是相当于父亲一样的存在。

按汉代人的风俗,李敢想为父报仇,霍去病自然也要为舅舅报仇。更别说,确实是李敢做得不对。

而为什么要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因为李敢真的很能打,“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这样的猛将,明着去杀,未必能成功。而且也会被汉武帝以及卫青所阻止。所以霍去病需要找到一个能保证一击干掉李敢的机会。而打猎时大家都拿弓箭,机会最好了。所以霍去病选择在猎场杀死了李敢。

其实这就是汉代人的思维。父兄之仇,不同戴天。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报仇,只要能弄死仇人,怎么都可以。至于弄死仇人会有什么后果?先不管,反正先弄死仇人再说!


这里多说一句,要理解汉代人的行为,要从汉代人的思维进行分析。拿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两千多年前汉代人的想法,肯定不靠谱啊!


冷兵器研究所


个人认为其实就两个原因:1.对于舅舅卫青的感情让他没法容忍;2.相对于卫青,霍去病算是含着金汤匙的,汉武帝的宠爱,家族的荣光从小性格相对来说有一点嚣张。

霍去病的出生相对于他舅舅来说不要太幸运,虽然同为私生子,可卫青从小吃苦受累,而霍去病时期卫家已经显贵,而且不是一般的贵,再加上汉武帝对他的喜爱,基本他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样的经历让他以后敢于大胆激进的军事思想,可这也让他有着一定的桀骜不驯,加上年轻的冲动;

卫氏家族作为那个时代皇室以外最耀眼最有权有势的家族,前期家族的核心是卫皇后,可随着卫青的崛起,毫无疑问他成为了新的核心,加之卫青本人性格的随和,卫氏一门绝对的支柱,可霍去病的后期崛起可能一开始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可随着汉武帝抬高霍打压卫青,对于卫氏家族来说虽然霍去病的性格相对卫青绝对目前不适合做为整个家族的支柱,家人的压力肯定在卫青受伤后,而且还是霍去病的部下……长期的战争岁月对于年少的得名的他可能更多需要的是那份亲情



就是路过滴


有关霍去病这个人,其实说句实话,我个人对他是没什么好感的。因为他的个人品质,说好听点叫孤傲,说难听点就叫公子气太重。

对于霍去病的私德,《汉书》和《史记》写得都不多,而且基本相同,我在这里摘录出来: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这段记录,主要说的就是这么几件事:

1、霍去病话很少,而且比较敢想敢干;

2、汉武帝想教他兵法,他不学;

3、皇帝要赐给他大宅子,他不要;

4、霍去病出征的时候不体恤士卒,自己锦衣玉食,士兵快饿死了。

喜欢霍去病的,认为这是他很酷、敢于破旧、淡泊名利的表现(最后一点我实在没法洗)。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呢?

话少还敢干,不就是人狠话不多?

不学兵法,不就是不学无术?

不要大宅子是吗?我给你再翻一段史料:

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至于不体恤士兵,我就啥也不多说了,这一点谁也没法子洗白。

综合这四点,说实话,我很怀疑霍去病的战功。毕竟,一个连手底下士兵都不体恤的将领,能有几个当兵的心甘情愿为他卖命?就算打赢了,也不过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打群架打赢了罢了!

至于李广的儿子李敢之死,史料是这么记录的(由于《史记》和《汉书》基本相同,因此也选择《汉书》):

敢以校尉从票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怨敢伤青,射杀敢。

史书写的是霍去病因为李敢伤了他舅舅霍去病而出手射杀了李敢,这个有可能,但不一定全对。

对霍去病这么个纨绔子弟来说,舅舅被人打伤是肯定要报复的,这说得通的。而李敢呢?在他手底下混的时候能夺掉左贤王的旗鼓,这说明李敢是干掉了左贤王的指挥部的。对于这样一个下属来说,霍去病能容得下他吗?

未必。毕竟霍去病虽然年轻,但也不是没有培植自己的势力,那些不跟卫青混来投他的马上就有官爵的就是明证。

实际上,就连捧他的刘彻对霍去病后来也没什么好态度。霍去病死后不久,其独子也夭折,刘彻没有让别人袭封冠军侯,而是直接撤藩了事。

所以,霍去病这所谓“一代战神”的头衔,有多少水分,这个人又值不值得人喜欢,都不好说。



青言论史


李敢本来是霍去病的得力干将,他们在杀匈奴的时候,李敢一直都是霍去病的左膀右臂。这样重要的一个上下级关系的人,为何霍去病会杀李敢呢?

说起他们之间的恩怨来,我们就不得不提另外两个人了,一个就是大将军为青,另一个就是名将李广。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李广是李敢的老爸。

李广的死和卫青有关,在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卫青去出征打匈奴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匈奴的主力,李广想凭着这一战,擒获匈奴单于,立个盖世奇功,然后讨一个侯当当。

但是,当大将军卫青知道他们遇到匈奴主力的时候。卫青就擅自把李广有前路军换成了右路军。李广很不情愿的去了右路,因为只有前路才能正好和匈奴主力军来个正面冲突,李广去了右路很可能就错过了杀单于立功的机会。

就在李广带领右路军去和卫青合击匈奴的时候,李广迷路了。到了卫青把匈奴打败赶跑之后,李广还没有到。

等李广和卫青混合的时候,匈奴早就跑远了。

这时候卫青就派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去问李广,为什么延误了汇合的期限?

在李广面对刀笔小吏询问的时候,他觉得受尽了侮辱,所以没有说任何话。

后来李广亲自到了卫青的大帐之中,交代了自己迟到的原因。说完这些话后,李广就抽刀自杀了。

李广死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都为他的死流下了惋惜的泪水。

李广的儿子李敢觉得自己老爸的死,就是卫青直接导致的。

所以,在一次汉武帝带着他们打猎的时候,李敢就抓住机会射了卫青一箭。还好,这一箭李敢舍的不重,卫青只是受了轻伤。

可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这件事后,他觉得不能受这个窝囊气。

所以,他就在一次皇家狩猎的时候,射杀了李敢,算是为舅舅卫青报了一箭之仇。

霍去病之所以敢杀李敢,是因为他是汉武帝面前最大的红人,汉武帝很宠信他,即想利用他的军事才能打匈奴,又想利用他打击卫青。

他知道即使自己杀了李敢也不会被汉武帝惩罚的。

结果正如他所料,在他把李敢给杀了之后,汉武帝不但没有处罚他,还帮着他说话。汉武帝就告诉李敢的家人,说李敢是不小心死亡的。

你说作为天子的皇帝都这样说了,李敢的家人即使不信他们又能怎样?

可是,也不知为何,李敢死后没多久,霍去病也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