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Sukichen2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述成一个才能平庸的老好人形象,诸葛亮替刘备谋取荆州,直至有借无还,都离不开鲁肃的助攻,除了力排众议支持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以及说服孙权借出荆州以外,就没什么贡献了。鲁肃可谓是隆中对提到的“东和孙权”的关键人物,他对刘备集团的贡献似乎大于对孙权集团的贡献,演义中,鲁肃甚至有通敌的嫌疑,就知道帮着诸葛亮说话,不考虑东吴利益,然而历史上,鲁肃的表现真的如此差劲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鲁肃的评价是这样的: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

鲁肃的战略观

鲁肃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当初周瑜缺粮,鲁肃把家里一半的粮食赠送给了他,周瑜与鲁肃因此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周瑜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和鲁肃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这一年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这时候诸葛亮还在隆中种田,距离隆中对问世还有8年,鲁肃初见孙权,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孙权听鲁肃这样一说,自然很是高兴,鲁肃的塌上策对于江东孙氏的意义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多共同点:

其一:鲁肃和诸葛亮都认为曹操不可卒除。特别说明一点,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四年六月到建安五年十月,所以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和袁绍尚未分出胜负。即使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只是兵力损失大,却依旧雄踞北方四州,实力依然在曹操之上。鲁肃在这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江东以后的敌人只能是曹操。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成为远远强于其他诸侯的势力,以刘备那点兵力地盘,不可与曹操争锋,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所以从这点看,鲁肃提出榻上策的难度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高。

其二:鲁肃和诸葛亮都想夺取荆州。荆州人才济济,资源丰富,刘表带甲十万,表面看起来,荆州刘表的实力很强,并不是随便就能吞并的弱小势力,然而诸葛亮和孙权都认为“其主不能守”,不把刘表放在眼里。鲁肃和诸葛亮看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刘表虽然带甲十王万,确是守成之主,毫无进取之心,而且还宠幸妾室,害的长子刘琦不能继承荆州。虽然荆州人才济济,却不能重用,成为了鲁肃和诸葛亮第一个目标。

鲁肃的大局观

鲁肃的“竟长江所极”和诸葛亮的“跨有荆、益”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无论是“竟长江所极”还是“跨有荆、益”,都必须得到荆州,当面临共同的敌人曹操的·威胁之时,鲁肃主动调整战略方针,说服孙权借出南郡给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为了“连刘抗曹”的大局,鲁肃主动放弃“竟长江所极”这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亭殿阁


鲁肃,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平庸的老好人形象,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不亚于诸葛司马的人。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战略家,出身江南士族家庭,东汉末年,他看到朝廷与社会的动荡,召集乡里青年练兵习武,保卫家园,在周瑜担任居巢长的时候,因为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二话不说,将家中的三千斛粮食赠于周瑜,至此,周鲁二人成为了至交好友,周瑜也看到了鲁子敬的才学不在自己之下。

也许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在刘备三国茅庐时的“为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战略规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安二年,鲁肃在初投孙权时,就为其指出立足江东的战略规划。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东吴内外皆以主降派居多,而周瑜、鲁肃二人力排众议,支持孙权坚决主战,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从此天下鼎足之势形成。

赤壁之战成就了鲁肃,在周瑜逝世后,鲁肃代领周瑜职务,先后任汉昌太守,授偏将军,横江将军等职,战功卓著,是周瑜以后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然而,才华横溢的鲁子敬,却在46岁时便因病去世,当真是天妒英才!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鲁肃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三国时期,你找不到一个和鲁肃类似的人物。

吴国的张昭对应魏国的荀彧,与蜀汉的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是处理内政、治国的一流人才;吴国的吕蒙对应魏国的张辽,与蜀汉的魏延,因为他们都是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的武将,但鲁肃呢,我看遍魏、蜀两国,也找不到类似的人物。



如果说鲁肃是战略型谋士,并且他还为孙权制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但他的官职一直是武将;如果说鲁肃是武将,并且还成为周瑜之后领兵大将,但他基本上很少领兵打过仗;

如果说鲁肃在三国时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你却又找不到鲁肃在东吴作出任何具体的贡献,如果说鲁肃在东吴是默默无闻胆小怕事之人,你又会发现对抗强大的曹操却是鲁肃首先倡议。



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绝对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出身世家大族,家中有钱又有粮食,但鲁肃为人非常慷慨大方,不仅平时救济百姓,而且当周瑜请求粮食援助时,鲁肃慷慨将家中一半的存粮送给周瑜,出手不凡,慷慨大方,让周瑜视之为平生好友。

鲁肃是三国时期第一个预测汉室不可复兴,与三足鼎立的战略家了,当诸葛亮还在隆中躬耕时,29岁的鲁肃就已经为19岁的孙权制定天下战略了,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天下将会三分,当然了,鲁肃的三分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



200年还是建安五年 ,离黄巾起义过去16年,离汉灵帝去世过去11年,离汉献帝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过去仅仅4年而已,两汉四百余年江山,仍在士人百姓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可鲁肃却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就连刘备、诸葛亮这样的英雄都以为兴复汉室为已任,哪怕是表面的口号,至少汉室还是重要的,鲁肃的眼光不仅超前,而且毒辣,简直一针见血。

赤壁之战,鲁肃是一个劝说孙权对抗曹操的人,当时的曹操不可一世,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战争是会生灵涂炭、满目苍痍、白骨累累的,鲁肃不明白吗?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能够说出来的话吗?鲁肃显然不是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为孙权讲话的,对抗曹操才是实现天下三分的根本,投降什么也不会有,这正如日后孙权登上皇位自立为帝时,想起鲁肃来说了一句话:我能有今天,全拜鲁子敬的功劳啊!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去世过去12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权称帝,有鲁肃的政治遗产功劳。

鲁肃还是东吴政权中,对于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支持孙权与刘备联盟对搞曹操,而且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的行为符合当时东吴的政治的利益,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政治手段,而这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为了维护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而这正是鲁肃的政治理想与战略规划。



孙刘必须联盟才能对抗曹魏,这个很好理解,弱弱联合对搞强者,两弱才能生存下去。但对于鲁肃一力倡导的借南郡给刘备很多人理解不了,认为鲁肃眼光短浅,胆小怕事,实际并非如此。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了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大部地区,而刘备占据了南郡的长江以南地区和荆南四郡,这个时候东吴在荆州的势力夹在了曹魏和刘备的势力中间,刘备不与曹魏接壤,所有对抗曹魏的压力全部在东吴身上,无论是西线的合肥及淮南,中线的江夏及武昌,还是东线的荆州,都是东吴在顶着,而刘备还在东吴的背后时不时弄点小动作,东吴随时面临腹背受敌。



在这种态势下,鲁肃的孙刘联盟及借南郡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来说,鲁肃的做法没有问题,至于借出去的南郡收不收得回来,在当时的孙权来看,不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所以孙权同意借了。

在讨要南郡的时候,鲁肃曾亲自领兵与蜀汉的万人敌关羽对峙,并且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怎么看鲁肃都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相反,鲁肃是一个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的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东吴谋臣鲁肃,不仅具有一个大政治家的胆略、卓识和政治的、军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还具有不为一已私利,忠诚于国家大业的可贵品质。史书载:“推魏氏百胜之举,开孙权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所以鲁肃并不是演义中的忠厚长者形象,真实的鲁肃,首先是战略家,早在孙权刚刚接手东吴的时候,鲁肃就和孙权有过深刻的对话,是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当时为孙权谋划天下,先立稳江东,而后夺取荆州,跨有江东荆州之地,西进益州,与曹操划江而治,二分天下,而后徐图中原,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务实的战略,其次鲁肃是政治家,是他和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最后打败曹操,三分天下,在这其中鲁肃功不可没,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盟去,其实鲁肃早就跟孙权算过账,孙刘联盟势在必行,所以诸葛亮才能促成这次联盟,鲁肃是头功,最后,鲁肃是位外交家,周瑜死后,鲁肃接受周瑜的位置,应该说周瑜和鲁肃在政见上不是不统一的,周瑜赞成先除刘备,而后败操,而鲁肃则赞成孙刘联盟,但是,即使这样,周瑜死前还是推荐鲁肃接任,说明鲁肃才能卓越,鲁肃在任时,内修政理,外交刘备,共抗曹操,东吴有了十几年的安定生活,至于讨荆州这事,鲁肃也是以不破坏联盟为第一要务,所以曹操不敢轻示江南,另外,鲁肃还是为侠客,豪迈的资助了周瑜,史书记载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仗义疏财。所以,鲁肃综合起来是位既忠诚,有豪爽的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格局不是一般的高啊。


喜欢历史的学生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战略家,出身于江南士族,堪比诸葛司马。是三国时期集政冶谋略于一身的重要人物。孙权正是在周瑜和鲁肃的帮下才逐渐强大起来的,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三分之一。

鲁肃行侠仗义,大贤。鲁肃经常周济穷人,在他年轻的时侯,看到朝廷丶社会动荡不安,就组识青年练习武艺,保卫家乡。在周瑜作巢长的时侯打仗缺粮,他一次借出存粮的二分之一,三千觥。



鲁肃极有战略眼光。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在孙权登基后建安三年,鲁肃就指出立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建议孙权以江东为艰据地。那是他们三世的基业,然后利用长江天险以及江东的基业水师作为屏障,然后向江东荊州,作为他们出长江的一个根据地,最后一统而成就霸业。可称为吴国的《隆中对》。可能是太旱了当时没得到立即认可,但是一直是后来孙权的指导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肃的聪明才智以及对末来局势的预测。


赤壁之战,东吴内外皆以主降者居多,周瑜丶鲁肃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从此天下鼎力之势形成。为了江东的利益,利用刘备无立足之地,力劝孙权把荊州借给刘备作为立足之用,让刘备守住江东的门户,使曹操受到刘备.擎肘。

鲁肃识大体,顾大局。在赤壁之战初期,诸葛亮只身来到东吴求助,周瑜.几次三番想除掉诸茑亮,多亏了鲁肃的保护,才使诸葛亮得以周全。更有甚者,周瑜还想杀刘备,多亏鲁肃救助,才傈得刘备无恙。周瑜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江东的利益,替吴国除去心腹大患,但他没考虑曹操的威胁。如男孙刘联盟破裂,任何一方都无力阻挡曹操,江东也就完了。

治国安邦用人方面: 为孙权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良策。包括发展生产,笼络民心,训练军队,徭役赋税等方面,鲁肃都很有良策,使江东大治,国力上升。在用人方面: 鲁肃更是推荐诸葛谨,吕蒙等一大批人才,使得东吴人才济济,使曹操不敢轻易向东吴用兵。

魯肃是江东最大的战略家,是最有远见卓识的人,是三国时期不可缺少的人才。


手机用户60429491149


鲁肃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外交家,隶属东吴的军师。孙权待鲁肃,就像刘备待诸葛亮,鲁肃在东吴的威望非常高,东吴三位大都督周瑜、吕蒙和陆逊都非常敬佩鲁肃,其人品和谋略绝不亚于诸葛亮。因此,他是三国时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那么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弃袁术投明主

鲁肃家族属于东汉名门望族,堪称安徽一代富豪。在这般优越的坏境下,鲁肃自然熏陶成了一个性格豪爽、知识渊博的人。东汉末年,朝廷昏聩,群雄并起,时而侵犯他的家乡,于是鲁肃便出钱让乡里的青壮年习武,来捍卫家国。不仅如此,他还仗义疏财,有求必应。当时,周瑜为一方庭长,向鲁肃借粮,事后两人就成了兄弟。

随后天下越来越乱,各方诸侯拥兵越来越多,鲁肃已没有能力再护卫家乡。于是,他举家牵到东城,当时东城属袁术城邑,袁术听说了鲁肃的才华,便让他做东城城主。鲁肃与袁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袁术虽有几十万大军,但他的治理能力松懈,几十万大军打起仗来根本不堪一击,于是弃袁术。经周瑜引荐,投奔了孙策。

祖母去世后,鲁肃必须去东城守孝,守孝期间,孙策被杀,与此同时,鲁肃好友刘子扬写信给他,让他前来投奔,鲁肃答应被准备前往。没想到,家眷已被周瑜接到东吴,鲁肃回到吴地,发现吴主孙权乃当世英主,国士无双,并决定一心一意辅佐孙权,并告诉孙权汉室气数已尽,可学刘邦成就一番伟业。不得不说,鲁肃的眼光独到,高瞻远瞩。别人都还在想这匡扶汉室,或者打着汉室的旗号,而鲁肃就敢先为之。

谋划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征,迅速攻占了荆州要地,并准备吃掉东吴,当时所有的将军和大臣都怕得要命,纷纷劝说孙权投降。这时候只有鲁肃不说话,孙权私下问鲁肃,鲁肃说:“他们喊着要投降,因为去哪里都是效命,去哪都能谋个一官半职,然而主公你投降就不一样,曹操定会加害于你。”孙权感叹:“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子敬啊!”

于是,鲁肃便施展了联刘抗曹之计。孙权问鲁肃:“子敬何以见得刘备会相助于我。“鲁肃说:”一只老虎,今天吃完了肉,明天又饿了他会怎么办?“两人相视一笑。孙权又问:”击败曹贼,子敬有几分胜算。“鲁肃说:”主公尽可安心,曹军远赴江东,已是疲惫之师,而且水土不相符;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已分析其实数不过二十万,当中还有刘表的七万军士,这些人心并不服曹操;而我们有五万精兵,联合刘备,稳盛曹贼。“

在三国中,赤壁大战的功劳全部推给了诸葛亮,而将鲁肃描绘成雍弱之辈,实属乱弹琴,试问孙权如此倚重的一个人,绝不可能像书中那般差劲。书中还将鲁肃的联刘抗曹改成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让鲁肃情何以堪啊!这个计划是鲁肃首先提出的,正是因为鲁肃的谋划,才促成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他是幕后功臣。

三足鼎立

诸葛亮在面见孙权之时,提出了鼎立三分这个词,但这样一个三分天下的画面只是脑补的,真正促成三足鼎立的人正是鲁肃。

鲁肃本来是想借三足鼎立的形式来达到吴魏二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战后,为防曹操再次发兵攻吴,鲁肃向孙权提议借荆州给刘备,一来分担抵抗曹军的压力,二来让曹操看到三足鼎立的格局,使他不敢再轻易发兵攻吴。另一方面,再攻取蜀地,壮大吴国力量。鲁肃的计划虽好,但他忽略了荆州还有个和他一样聪明的诸葛亮,只能怪刘备早就想到夺取蜀地了,为人爽朗的鲁肃相信了刘备的谎言。

虽说蜀地没有夺取,但正是鲁肃这个借荆州的计策,才形成了日后三足鼎立的格局,鲁肃虽然失策,但也说明比起诸葛亮,他一点也不差。

接管军政

东吴失去荆州后,刘备也不还,这么一个战略要地的丢失,对于东吴来说,可谓损失巨大。要说也是鲁肃的策略才导致的,这样对任何一个领导来说都会不高兴。但孙权被没有责备鲁肃,对鲁肃仍然非常喜爱。

周瑜病中也写信给孙权,让鲁肃接替他。可以看到鲁肃这个人,不仅人主喜欢,将军们也喜爱。而后吕蒙对鲁肃亦是如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正是因为吕蒙受到了鲁肃的熏陶才做了大都督。在鲁肃接管军政后,东吴军事力量大增,其领地也从长江蔓延至安徽。

舌取荆州三郡

刘备夺取益州后,又赖着荆州不还,孙权只能动用武力,没想到刘备还亲自率5万大军抗衡,孙权非常生气。这时候,鲁肃站出来说:“主公,荆州由我失,也该由我夺回来。”鲁肃再次前往刘备军中,权衡之后荆州六郡只向关羽要了三郡,关羽还是不肯。鲁肃直骂关羽:“我们江东真心诚意将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兵败远方而来,无有立足之地。现在已经得到益州,既然没有奉还荆州意思,那么就只要你们归还三郡,而你们还不从命。

于是,挥信给曹操,让曹操想起刘备加给他的屈辱,曹操遂起兵攻打益州。刘备在前有曹兵后有吴军的情势下,答应鲁肃归还了荆州三郡。鲁肃舌取荆州三郡,不费一兵一卒。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鲁肃是三国中描绘的那个怂包吗?可惜鲁肃英年早逝,不然东吴定是一番新天地。


读名家名著


说鲁肃,就要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起。

后人谈及三国鼎立,多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旁证,认为诸葛孔明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总设计师。其实不然,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对当时群雄中的两个重量级人物的成功原因与实力进行了分析,给刘备找到了钻空子的机会。

但是,隆中对有两个逻辑前提,第一,曹操南下必须败,第二,孙刘联盟能够成功,孙权不嫌弃当时还很弱小的刘备,没打算一口气吞掉他,能够做到“卧榻之侧可容他人酣睡”的地步。

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刘备诸葛亮集团的实力是不够的,第一他们不具备对抗曹操的实力,第二,孙刘联盟能不能成,选择权在孙吴,而不在刘备。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达成孙刘联盟,真正促成三国鼎立的,是鲁肃,鲁肃才是三国鼎立的总设计师。

鲁肃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对其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老实人,以及对诸葛亮的过分神话所导致的。在赤壁战前,实际上他跟诸葛亮一样,已经预见了天下时势的发展,同时也为孙吴做了清晰的定位,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

他认为当今天下必然大乱,曹操力量太过于强大而不可除,谋求天下三分无疑是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的最佳战略决策。而只有战略决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战略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即真正能全局性地对具体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并系统运营,而其中关键就在于促成孙刘联盟共拒曹操,完成这个任务的,从来都不是诸葛亮,而是鲁肃,以当时的实力而言,孙吴占据联盟的主导。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当时荆州之主刘表心胸狭小,且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互不买账,这样就给了他人可乘之机。刘表一亡,鲁肃认为取荆州并联合刘备的时机已经到来,随即立马行动,由此可见鲁肃过人的政治敏感性和组织化推进能力。

《三国志》中关于鲁肃向孙权进言这一段,十分之精彩: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果不出鲁肃所料,曹操已经抢在他的前头,待他赶到夏口时,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往南逃窜,鲁肃当机立断,决定主动出击,向刘备称述厉害,劝他不要南下去投吴巨那样的无能之辈,应该委派心腹之人与他一起前往动物,与孙权地接军事联盟共拒曹操以共谋大业,于是,刘备才派诸葛亮前往东吴的。关于这个事情,《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鲁肃)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


由此看来,对于孙刘联盟,鲁肃不仅是策划者、建言者,更是最主要的践行者和推进者,而诸葛亮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促成上,充其量只是一个重要的配角。所以鲁肃才可堪称三国鼎立的总设计师。

同时,鲁肃还是整个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团结的关键人物。

由于历史原因,孙刘两家不得不共同面临一个独自无法面对的强敌而缔结城为暂时的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但维系这种联盟的纽带是相当脆弱的,一开始就存在相互猜忌和彼此怀疑。

在《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之江表传中,刘备对联盟及联军总司令周瑜不信任,周瑜对刘备爱理不理都有生动、详尽的记录。

刘备依从鲁肃的建议,派诸葛亮一起前往动物面见孙权期间,刘备听说曹操要举兵你那下啊,心生恐惧,急切盼望东吴的救兵早日到来,当刘备确认东吴盟军已近在咫尺,还不忘记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派头,派人前往慰劳,但主将周瑜认为非刘备前往不足以表诚心。

刘备虽然心存戒心,但也被逼无奈,只得亲自前往。刘备见了周瑜,看到吴军只来了区区三万人,认为太少。但周瑜却很自信,认为足够了。刘备信不过周瑜,想找鲁肃问问具体情况,但周瑜不软不硬地让刘备吃了闭门羹。

一番谈话,刘备虽然心里感觉很对比起周瑜,但他对周瑜能否战胜曹军依然没有任何信心,最后决定还是亚奥留一手保命。“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彼此之间缺乏基本信任的联盟,合作是偶人的,分离是必然道德,要是没有鲁肃的胸怀全局、以退为进,求同存异、团结第一的倾力斡旋,孙刘两家要么不能联合共抗北军,要么赤壁之战后立即互相为敌,那鼎立之势瞬间便瓦解,三国历史必然要重新改写。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盟的得胜而告终,三国鼎立之势雏形初现,鲁肃自然是立了头功,孙权亲自下马迎接,以彰显他对鲁肃的重视和肯定。并问鲁肃他这样做的份量如何。

“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而鲁肃的回答让在场所有的人吃惊不已,“肃趋近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但他随后的解释,又让在场的所有人坐了一次“过山车”,“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

你看看,鲁肃情商多么高,多么会说话,哪个老板不喜欢这样说话又好听,办事又给力的员工?

鲁肃精识人性,变通圆润的政治智慧,由此再见一斑。

许多年以后,孙权与陆逊谈到鲁肃的功劳时,孙权着重讲了这么两条,一条是,周瑜推荐鲁肃到了东吴,鲁肃首次跟孙权密谈时,就谈到了建立帝王之业的事情,这让孙权感到十分痛快。另外一条就是,曹操南下时,众人都言投降,只有鲁肃反驳这种言论,建议与刘备结盟,并急召周瑜,付之以兵权与曹军决战,这是第二个让他痛快的事情。要知道,那个时候,孙权不过20岁,所占地盘也不大,根本看不出有成就帝王之业的可能,而鲁肃这么说,可谓是以臣识君,也让年轻得孙权坚定了纵横天下,争夺霸业之心。


江畔初见月


鲁肃有大才,为什么这样讲呢,鲁肃出生豪族,哪个时候豪族大地主都是大肆狂兼土地,但是鲁肃却没有,他不但不治家事,反而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救济流民,单单从这一件事情来讲,鲁肃有一颗贤者之心。

据史籍记载当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说明鲁肃为人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大多主降,鲁肃跟周瑜力排众议,坚定主战。并且撮合孙刘联盟,并协助诸葛亮谋划了赤壁之战。奠定了孙刘曹三分天下的态势。并且在周瑜死后接手了东吴的军政大权,以治军严格著称。

综上一系列的事件表明鲁肃有大才,他为孙权策划天下大势,联刘抗曹,并且在周瑜死后接手了吴国的军政大权,一个人撑起了东吴的半边天,就连孙权都常把他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如果东吴无鲁肃,怕是早就灭亡了。


WEI佳


鲁肃 ,字子敬,出身江南士族家庭,是东汉末年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能文能武。能力

更是堪比诸葛亮,周瑜。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三国茅庐时的“为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战略规格,但很少有人知

道,在建安二年,鲁肃在初投孙权时,就为其指出立足江东的战略规划。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塑造成了一个平庸的老好人形

象。但据历史记载,鲁肃的能力绝不亚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人。





是赤壁之战成就了鲁肃,而在周瑜逝世后,鲁肃代领周瑜职务,先后任汉昌太守,授偏将军,

横江将军等职,战功卓著,是周瑜以后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唐唐新农业


鲁肃是三国演义中着墨不多的人物,即使做了都督也就是几笔带过,没怎么太出彩。但就是这样,鲁肃依然有一个完整的存在过程。

首先是周瑜借粮,鲁肃二话没说,指着两囤粮让周瑜任取其一。

出仕东吴之前,和孙权彻夜长谈,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其分析天下形势和未来走向,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

出仕东吴之后,无论是辅佐孙权,还是在赤壁之战充当联络官,到后来接班周瑜,鲁肃一直做的中规中矩,既遵守人臣之道,又有朋友之谊,为赤壁大胜和孙刘联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但孙权信任他,刘备诸葛亮也没拿他当外人,时不时拿荆州的事情“幽他一默”。

出任大都督,坚持孙刘联盟,其结果是孙刘之间无战事,同时也让一直觊觎南方的曹操不敢妄动。做个设想,如果鲁肃不坚持联盟,整天对荆州动念头,扯刘备后腿,让刘备分心应付东吴,刘备在益州发展的脚步应该会放慢。

当然,演义不是历史,真实的鲁肃是不是演义里描写的那样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演义和事实相同,那么鲁肃就是一个慷慨仗义,眼光长远,老成持国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