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圍子街道密城:春秋古邑作村名

昌邑市圍子街道密城,位於膠萊河、濰河中間,在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3.5公里處,是北密村、中密村、前密村三個行政村的總稱。

昌邑市围子街道密城:春秋古邑作村名

村志

密城,也被稱之為“密城街”“古密城”。春秋時期,這裡是莒國最北端的一個重要城邑——莒密邑。據《左傳》載:“魯隱公二年(公元721年9月),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密”,即此地附近,“以東有密埠,上有密水而得名”。戰國時期屬齊國。

另據《中國地名大辭典》載:“春秋為莒密邑,漢置密鄉縣,距昌邑城東南二十里。”而據《昌邑縣地名志》載:“密鄉古縣東近膠水,南依青山,西環濰水,北臨渤海。青山、密埠鬱郁環城,膠濰眾水溶溶入海。青陸諸山在其南,青萊大道經其側,地處要衝……”

昌邑市围子街道密城:春秋古邑作村名

村中元代古槐樹(拍自《密城志》)

密城及周邊村莊鑄造業歷史悠久。1964年,密城村南曾發掘一處青銅鑄造遺址,內有凝結於爐底的青銅一百三十餘斤,還有一筐未使用的齊國刀幣。此外還出土過鐵製、銅製的槍頭等物。

之前,當地鑄造工匠用木輪推車載著模具、風箱等外出鑄造鐵製生產生活用品的過程被稱之為“押跑爐”。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棲霞縣曾有隋氏兄弟因傾慕密城的鑄造技術,舉家搬遷至此,並在學成技藝後,專門鑄造上面鑄有“隋龍”“隋虎”字樣的大鐘一口,懸於密城的三官廟前。

昌邑市围子街道密城:春秋古邑作村名

1964年在密城村南出土的齊國刀幣(拍自《密城志》)

因鑄造業歷史悠久,鑄造匠人技術熟稔,密城一帶至今把“打鐵花”作為民間的節日娛樂活動之一。所謂“打鐵花”,就是將熔化至1000多度的鐵水用工具拋到空中,將其打散後會形成晶亮璀璨的煙花。

現在,密城有人口近900戶共3100餘人,包括張、董、於、李、馬、劉、姜、王、高等九個姓氏,民風淳樸、鄉鄰友善,皆齊心協力致力於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