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一】

今天坐地鐵的時候,遇見一位媽媽帶著三四歲的孩子上車,剛好坐在我身邊,孩子很活潑,但沒幾分鐘,就穿著鞋踩在座位上了,孩子媽媽一見,立馬提醒:"寶寶,趕緊坐下,別穿鞋站在位子上,把座位踩髒了。"

孩子也聽話,立馬就坐下來,但沒過一會兒,孩子又穿著鞋,面朝車窗,蹲在座位上,孩子媽媽見到,再次提醒孩子:"寶寶,媽媽說過,別穿著鞋子踩在座位上,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你這樣做,把位子弄髒了,等下其他乘客坐的時候,褲子不就弄髒了嗎?趕緊坐好,知道了嗎?"

孩子聽了媽媽說的,剛放下腳坐好,但卻在列車進站的時候,好奇身後廣告牌上面的圖案,再一次面朝車窗,蹲在座位上,這位媽媽見狀,很是無奈,一把將孩子抱下來:"寶寶,媽媽剛剛給你說什麼來著,讓你別踩在座位上,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二】

聽著媽媽一遍又一遍的對孩子說教,講道理,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這不禁讓我想起,我一個朋友也用類似的教育方式,一遍一遍的教育孩子,但效果卻越來越糟糕。

朋友家孩子,今年剛剛4歲,膽子很小,平時見到死蟑螂,也會繞道幾米遠跑開,前一陣子,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出門親近大自然,我家女兒發現草坪邊有幾隻很小的小螞蟻,特別感興趣。於是蹲在那裡玩兒,朋友的孩子見我女兒在那地兒玩的很起勁兒,也跑過去,剛剛蹲下,立馬哇哇大哭的跑開,朋友正納悶兒呢,孩子就告訴朋友說,他怕那個小螞蟻。

朋友一聽,哭笑不得,立馬安慰,並鼓勵孩子:"沒事,小螞蟻不會傷害你的,你是男子漢,你看妹妹都不怕小螞蟻呢,媽媽相信你和妹妹一樣棒。"

但孩子說什麼也不要去看螞蟻,不管朋友怎麼給孩子說,小螞蟻不會咬人,不會傷害他,你可以大膽的和小螞蟻做朋友等等,孩子還是害怕,以至於孩子要求我們換一個地方,要離螞蟻遠遠的。

朋友事後也是苦惱不已,"無論我怎麼給孩子講道理,怎麼鼓勵孩子,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得嘞,現在連那麼小的螞蟻都怕,我也是不知道咋說了。"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無論是地鐵上遇見的媽媽,還是朋友,他們的想法都沒錯,他們都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於是,耐著性子給孩子說教,教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怎麼做才能克服自己"不好"的方面,但孩子要踩座位照樣踩,孩子膽子小,照樣小,一點變化都沒有。

【三】

有的父母就很鬱悶了,現在教育孩子怎麼那麼難吶?

打孩子吧,怕給孩子留下心理傷害;給孩子講道理吧,你說的唾沫橫飛,孩子卻無動於衷,這該如何是好呢?

其實,問題出在家長的教育方式上面。

孩子一遇到問題,我們就按照大人的思維,站在我們的角度,對著孩子就是一通說教,一通嘮叨。

而這樣喋喋不休,帶來的結果就是三種。

第一種結果:孩子對大人的說教不理不睬,你說你的,我該怎樣還是怎樣。

第二種結果:不停地說教,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公然跟父母對著幹。

第三種結果:表面服從,內心抗拒,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長期下來,將導致親子關係嚴重隔閡。

這就是為什麼說:最沒用的教育,就是不停地說教,真正優秀的父母,絕不對孩子說教。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四】

說教非但沒有效果,還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1】負面強化孩子的行為

當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或者家長認為"不被大眾所喜歡","不夠出色的表現"時,一次次的說教,可能在父母看來,我們是在為孩子好,是在教孩子正確的行為,或提升孩子良好的品質和能力。

但不斷地提醒孩子"你那樣做不對,這樣做才行"、"你這樣說話不討人喜歡,那樣說話才能讓人喜歡你"等,孩子的錯誤行為,或者是弱勢,這就導致孩子的負面行為不斷地被強化,因此,下次出現相同的情況,孩子還是照樣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沒有任何改變。

【2】打擊孩子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性格急躁、遇見困難就退縮、性格內向害羞、專注力差、不愛動腦經思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這時,很多父母就容易陷入這樣的死循環:先心平氣和的說教,給孩子講道理,這樣不行,就開始不耐煩,對孩子發脾氣,發完脾氣,又後悔不已,於是就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是不聽呢。

殊不知,父母一遍一遍的教孩子,這麼做,那麼做的時候,其實是在變相暗示孩子,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無形中,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成為你口中所說的那樣。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優秀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如何做呢?

孩子的思維是感性直觀的,他們往往不會對理性的語言感興趣,因此,單純的給孩子說教,孩子很難聽進去。

那麼,不說教,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優秀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一般四步走。

【1】 瞭解原因,抓住本質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父母就抓住孩子所犯的錯,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就如上文中所說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的穿鞋踩在地鐵座位上,媽媽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孩子把腳放下來,然而,幾分鐘之後,孩子照樣穿鞋蹲在座位上,完全對媽媽說的話,置若罔聞。

可能旁觀者看了,都會搖頭嘆息,這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呢,他的媽媽都說好幾遍了,還是當成耳邊風。

但只要稍微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就可以發現,孩子總是面向車窗蹲著,尤其在列車進站的時刻,一隻手扶著椅背,一隻手比劃著,顯得很是興奮。

從這裡,或許我們就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蹲在座位上,僅僅是為了方便觀看,他所感興趣的某樣東西。

而孩子媽媽由於沒有關注孩子的行為,瞭解孩子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便抓住孩子踩在座位上的這個行為,不斷地糾正和強化,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孩子做了某樣不對的事情之後,父母可以花一點時間,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為,並和孩子溝通,瞭解問題的原因所在,抓住事件的本質,再來解決問題。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比如,媽媽瞭解了小男孩之所以蹲在座位上的原因,是為了看窗外廣告上面的可愛動畫人物,媽媽可以建議孩子側坐在座位上,亦或者媽媽抱起孩子,讓孩子跨坐在媽媽膝蓋上,看車窗外面,而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所看到的,他的想法,引導孩子發散思維等等。

比起說教,教育孩子,於無形中,何樂而不為呢?

【2】 切忌給孩子"貼標籤",要正面強化孩子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切忌給孩子貼標籤,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於價值觀還沒形成,不管是思考還是行為,很大程度上都受父母的影響。

如果在這個階段,你因為孩子害羞,見了陌生人不打招呼,你就說孩子膽小;或者,你見孩子和小朋友發生衝突,出手打人,就說孩子暴力;又或者,一道題,你講解好幾遍,孩子還是不會,你就說孩子笨等,給孩子貼上諸如此類的標籤,你在打擊孩子自信的同時,讓孩子覺得,父母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那麼,最終他就會成為這樣的人。

因此,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而要正面強化孩子的行為,即當孩子表現出一點大膽不害羞、不以暴力解決問題、有了一點解題思路的時候,父母要使勁兒誇孩子的正面行為,不僅讓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勵,還讓孩子認為,“我是能幹的,優秀的,聰明的”,因此,孩子也會向著積極正面的一面發展。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3】身教為主,言傳為輔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這句話用在孩子的教育中,意指要率先垂範,做好榜樣,以行為作基準,不用語言,孩子也會學習家長優良的行為舉止。

換句話說,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家長要以身教為主,言傳為輔。

為什麼這麼說呢?

比如,你和朋友正在客廳裡面談話,而孩子正好對你們談話的點非常感興趣,於是就忍不住插嘴,打斷你們的談話,往往這時候,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責備孩子:"你不知道隨意插嘴,打斷別人的說話,很不禮貌嗎?"

但父母在責備孩子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自己也正在打斷孩子說話。

父母的這種行為不僅不禮貌,也會無形中讓孩子覺得,你不允許我打斷你們說話,那你為什麼就能打斷我的說話呢。

同時,這也給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榜樣。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正確做法,應該是,認真聽完孩子的話語,然後,再要求孩子認真聽完自己和朋友的談話,之後再發表意見。

這就是以自身作為教育的準則,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行為,同時,告訴孩子一些與之相關的處事規則。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4】留心觀察,找準孩子的脾性

天下孩子,千千萬,但卻沒有兩個脾性一模一樣的孩子,當然教育方式,也不能以一套準則,打天下。

孩子就是家長創造的藝術品,因此,要如何雕刻出閃亮的新星,就得依賴於家長的留心觀察,然後找準孩子的脾性,因材施教。

比如我家艾琳,以前不愛走路,一出門就要抱抱,本來適當的走路,既有利於健康,還能鍛鍊身體,但,她是死活不愛走。

因此,為了讓孩子喜歡上走路,我從她脾性中的好勝心出發,利用腳下的地磚,和孩子一起比賽,一步能跨幾塊磚,孩子一聽,立馬來勁兒了,在此過程中,我稍稍示弱,她走得就更加有勁兒,慢慢的,孩子不再出門就要抱。

因此,父母要摸準孩子的脾性,對症下藥。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教

也許對於習慣說教,講道理的父母來說,一時做不到完全改變,但只要生活中多注意,教育孩子多琢磨,最終會收穫父母們享受獲得碩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