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後梁龍德三年,後唐軍隊擊破中都城之後火速南下,兵鋒才過曹州,汴梁城內,後梁君臣們便陷入了極度的恐懼之中,此時汴梁都城之內已沒有絲毫抵抗能力,後梁主力如今悉數北上前去攻擊後唐主力,誰能想到,對方竟然會趁虛而入,對自己實行了一次斬首突襲,當一封封告急軍報從汴梁城周邊州、縣傳來之後,後梁末帝朱友貞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後唐斬首後梁,兵臨汴梁城下


帝召控鶴都將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麟不忍,帝曰:“卿不忍,將賣我耶!”麟舉刀將自剄,帝持之,因相對大慟。戊寅夕,麟進刃於建國樓之廊下,帝崩。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後唐軍隊進入汴梁城封丘門,後梁滅國


隨著後梁末帝朱友貞的自盡,進入汴梁城內的李存勖最終完成了對後梁的斬首滅國行動,自父王李克用開始至今,沙陀李氏數十年血戰最終收穫了勝利成果,成為了唐末時期的最大贏家。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後唐莊宗李存勖

滅亡十數載的唐王朝,再度從破碎之中建立起來,而面對這座沒有經歷戰火焚燹、被和平接收的後梁都城,李存勖卻沒有選擇將其作為新朝的都城,而是將其目光轉向了更西面的洛陽,那座看上去較為荒涼的都城。

後世不少人對此次後唐定都的決擇頗為不解,還有人將李存勖時期的後唐衰亡與此次定都的失策聯繫在一起,認為自這一刻起,李存勖就已經為自己的王朝命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憂。

那麼為何李存勖會做出這個看似不太明智的選擇呢?讓我們一起走近歷史,細看後唐初年,這段定都洛陽的歷史過往。

天下崩析,正統尤為重要

十年血戰,終於擊滅敵國,李存勖狂喜過後後,卻不得不面臨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今後該怎麼走?大唐王朝該怎樣在自己手中復興,總不能守著這北部半闕江山就算是中興王室吧。

既然打著唐朝繼承人的旗號,那麼統一便成為了一個必作題。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後唐繼承人所必作的一道題就是統一

然而當李存勖展開輿圖之後,就不由頭疼起來了,這上面真是太亂了,天下崩析,唐王朝昔日故土盡被群盜所竊據,南有吳、楚、吳越、閩、漢諸國,西有蜀國,即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還有個迷你袖珍國家——南平國,這些地方政權各個竊稱國號,稱王稱帝,裂土開疆日久,而且對自己這個王室身份也並不承認,眾人能夠接受平起平坐,但堅決抗拒統一。

淮南楊溥遣使賀登極,稱“大吳國主書上大唐皇帝”。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大唐王朝崩亡後,天下離析,各處都有自立的國家

作為中興唐朝的接班人,李存勖自然以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既然自己打著中興唐室的旗號起事,那就要在各個方面凸顯出正統的樣子,這樣才能為天下區分真偽,使四海競相歸心。

而在哪裡定都,則成為了一個綜合的決定,既要考慮到後唐的實際情況,又要兼顧正統性、標誌性,這就使得後唐的定都,讓後人看起來,有些看不明白。

放棄汴梁,遷都洛陽

李存勖最早稱帝的地方是在魏州,在其稱帝之後,當時的後唐形成了三京制度,東京興唐府——魏州,西京太原,北都鎮州,三京之中,河北佔據其二,從都城數量上便可以看出,後唐當時的政策更側重於河朔。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後唐時期的三京之中,兩個地處河北

在與後梁爭霸天下之時,後唐以河東為根基,以河北為主力,兵鋒直抵河南諸道,以臨近戰場的魏州為都城,正是基於戰場的實際需要,同時兼顧了當時河朔軍團的利益,而從歷史上來看,李存勖也正是靠著河朔、代北之地的軍事力量,才最終完成了對後梁的絕殺。

後梁覆亡之後,北方基本統一,後唐統治者李存勖面臨著一個政治抉擇,那就是帝國的京畿到底應該在哪裡?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這麼多選項,後唐最終選擇了洛陽

擺在他面前的有魏州、汴州以及太原等選項,但李存勖卻選擇了西面的洛陽,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汴梁是偽朝後梁的都城,以此為都有損聲名

汴梁最初是大唐宣武軍的治所,黃巢軍大將朱溫投降大唐之後,不久,便被任命為宣武軍節度使。

朱溫在這個四戰之地,頑強生長,期間經歷了抗擊黃巢軍、兼併鄆、兗朱瑄、朱謹、平滅徐州時溥、討定秦宗權,從戰火中熬到最後,成為了力抗河東、威壓河朔的大軍閥,並最終篡奪了唐室江山。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朱溫處於四戰之地,PK四周敵人

汴梁是後梁的都城,如果李存勖在此處定都,就會給世人以繼承後梁王朝衣缽的嫌疑,那麼他先前所提出的恢復大唐江山,也就成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除此之外,此時的後唐政權之內,勢力錯綜複雜,李存勖的定都位置也成為了一個各方矚目的事情。

代北、河朔、河南三方勢力的一個平衡點

平滅後梁之後,後唐王朝的勢力組成分成了三部,代北軍團、河朔軍團和(歸降)後梁軍團,除了代北軍團的舊人,另外兩方都是依附後唐不久,人心未穩,如何顯得王朝不偏不倚,這就需要李存勖在三方勢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而魏州、太原、汴梁的落選,另外尋找一個新的都城,也是李存勖朝廷的一個勢力平衡考慮,以顯示不受任何一方過多的影響。

洛陽是大唐傳統的都城、大量唐朝遺老多盤踞於此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唐時的京畿為長安,東都為洛陽,唐高宗、唐玄宗曾在洛陽長期定居,武則天時期更是正式遷都此處,洛陽也就成為了自長安以下,最重要的都城。

如今長安城破敗不堪,無法重啟輝煌,那麼退而求其次,後唐統治者便將洛陽定為帝國的京城,這個決策裡面正統的意味很濃。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洛陽曾是繁華的神都

同時天覆年間,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當年大量的唐朝衣冠、遺老們被強行從長安驅趕出來,遷徙到洛陽定居,使得洛陽成為了唐朝舊時風俗、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地方。

唐風炙烈,讓李存勖在選擇都城之時,對洛陽青睞頗多。

然而也正是這次選擇,卻最終讓後唐王朝吃盡了苦頭,因為相比汴梁來講,洛陽確實不是一個最佳選擇。


神都不在,一個荒蕪的洛陽城

此時的洛陽已經與盛唐時期的神都大不相同,經歷安史之亂、兵火焚燹以後,城內的情況便已在戰亂之中開始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唐末黃巢、秦宗權之亂,使得洛陽城內景象更加殘破。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洛陽經歷戰火後,破敗不堪


初,東都經黃巢之亂,遺民聚為三城以相保,繼以秦宗權、孫儒殘暴,僅存壞垣而己。全義初至,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

後經張全義修葺、治理之後,洛陽才恢復了些許生機,隨後朱溫逼迫唐昭宗東幸洛陽,作為傀儡皇帝的臨時帝京,當時也只是稍加修葺,城內的情況依然分外蕭條。

洛城坊曲內,舊有朝臣諸司宅舍,經亂荒榛。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即便經過修葺,依然荒涼破敗

因此選擇洛陽為帝都,就等於要重新修築宮殿、修葺城池、屋舍、交通,大興土木、花費大力氣搞基建,這些都是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和民力的,對於一個剛剛興立起來的王朝來講,這將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相比洛陽,後梁都城汴梁要繁華得多

而相比洛陽,汴州作為宣武軍鎮的治所、後梁王朝的京師,在朱溫數十年的經營之下,已經初具規模,加上後梁王朝的修葺、改造,已經形成了一個現成的京師都城,宮殿、屋舍、商社、交通都比較完善,放棄這麼一個繁華城市,去選擇相對荒涼的洛陽。

確實不太明智,如果說初期定都洛陽的不便還可以克服,那麼後續的一些困難可就讓後唐政府抓狂了,那就是漕運的問題,這簡直扼住了後唐王朝的脖頸。

漕運,洛陽離大運河還有那麼一段距離

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潛。垂相治所,鶴鷺成列。地闢土沃,兵多甲堅。

後梁之所以選擇定都汴梁,除了宣武軍起家之地外,更重要的是看中了這裡的交通便利、漕運發達的條件,作為大運河上的樞紐之地,發達的漕運使得南北之地的漕糧、錢貨都能順利抵達此地。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漕運,古代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作為一座都城,其人口必然繁盛,王族、官僚、軍隊、居民、商賈、使團等大規模人群彙集於此,每日吃穿用度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單靠本地產出是絕對不可能滿足的,那麼其他地方的物資想要進入京師,首先就要求京師本身與外界之間的交通一定要非常便利,而這一點恰恰正是洛陽的短板。

洛陽雖處於伊、洛、瀍、澗四水交匯之地,看似水路發達,但通向洛陽的水路條件卻對船運方面並不友好。


早在先秦時期己有舟揖之利,唯兩岸峻巖峭壁,河床多卵石、灘險,水運較困難。

後經歷漢、隋唐時期的多次治理,洛陽漕運得以維持,但通行依舊不便,以至於在隋代之時,朝廷還專門為之開闢了一段漕渠,引谷、洛之水,達於黃河。

初隋場帝以為水灘洩多石債,不通舟航,乃開此渠。下六十餘里至堰師之西,復與雛合。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洛陽的漕運情況,不樂觀


這就使得去洛陽的漕運通道需要先到黃河,然後再沿著開鑿的漕渠進入洛陽,而黃河在中國的歷史之上,可是出了名的不穩定,一旦黃河氾濫,漕運船隻進不了黃河水道,便只能棄舟上岸,依靠緩慢、效能低下的陸地運輸,穿山越嶺向著洛陽進發。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黃河漕運航道不穩定

而讓洛陽城城防方面引以為傲的山川環衛,則成了外界向京師運輸困難重重的主要原因。

是時,兩河大水......州郡飛挽,旋給京師,租庸使孔謙日於上東門外佇望其來,算而給之。加以所在泥潦,輦運艱難,愁嘆之聲,盈於道路。

在唐末時期,天下主要糧食倚重於東南,而東南之地此刻卻是吳國、吳越等國領土範圍,脫離於後唐政府控制範圍之中,因此後唐主要依靠的糧倉只有三個——河北、河南、河東南部,其中河南之地在後梁政府的農耕思想經營之下,已經成為了實際的產糧大區。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河南之地為主要產糧區

大規模運糧,漕運是最為合適的運輸方式,我們可以從地圖上看到,沿著大運河走向,河北的漕糧如果想要南下洛陽,正好經過魏州,而河南諸州的漕糧西運洛陽則必經汴州,而這兩個地方恰恰是後來,導致後唐李存勖朝廷崩亡的兩個關鍵點。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汴州、魏州成為了卡死洛陽漕運的兩個關鍵點

魏州叛亂,導致李存勖坐臥不寧,而本來準備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叛逆,卻在半途聽到李嗣源已經率領叛軍進入汴州,直接讓李存勖等人被迫改變策略,回軍退守洛陽。

是時,李嗣源已入於汴。帝聞諸軍離散,精神沮喪,至萬勝鎮即命旋師。

漕運路線被人掐斷,京師糧草根本動搖,這讓本已深陷蜀地叛亂泥潭、捉襟見肘的後唐朝廷,陷入了混亂和絕望之中,最終在興教門的一片叛軍喧譁聲中,這位傳奇帝王殞命於流矢之中,走完了其傳奇的一生。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興教門之變之變,最終終結了李存勖的傳奇


後世的選擇

李嗣源率領叛軍進入洛陽,為了表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拒絕了臣子們的建議,繼續以大唐正統自居,然而自李嗣源開始,後唐便只守正統,不再以恢復舊山河為目標,奉行休養生息,努力發展的政策,這也使得後唐在唐明宗時期雖然也定都洛陽,但在安定、守成的時期也能勉強湊合過去。


其亡也忽焉?細看唐莊宗對正統的致命解讀——定都洛陽

沒有心理負擔的後晉、後漢、後周便紛紛以汴梁為都城

然而五代時期其他王朝就沒有後唐那麼多心理負擔了,後晉、後漢、後周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對自身實際有利的汴梁作為都城,而自後唐以後,歷代王朝都城再也沒有西顧洛陽,唐莊宗的定都,也成為了洛陽城的最後的絕響。

結語:

唐莊宗在平滅後梁之後,從正統性、平衡性出發,最終淘汰了汴梁,選擇了定都洛陽,然而洛陽本身的城市境況以及地理位置,卻成為了唐莊宗後唐政權的一大發展障礙,並在其危急時刻,成為了難以補救的短板,而唐莊宗的覆亡先例,最終也成為了其他王朝不願嘗試洛陽、堅決定都汴梁的一大原因。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唐莊宗的定都,最終成為了洛陽在王朝都城中的最後絕響。


參考:

《舊五代史》

《資治通鑑》

《禁論認洛陽田宅敕》

《全唐文》

《河南航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