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在我国古代,君主的血统问题,王位的继承问题一直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般会通过制定律法,或者是前朝经验等方面来解决在传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古代中国作为亚洲一带最大宗主国,其影响力波及到周围一些附属国,例如朝鲜,日本等,这些国家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习俗上都受到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对待王位的继承方面与中国如出一辙。

但是在古朝鲜,由王位继承而引发礼讼,政治动荡,甚至是血腥屠杀,其激烈程度远远大于中国,而最先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就是著名的“仁祖反正”事件。

那么礼讼是什么?朝鲜为什么会因此而引发这样大的动荡,笔者会从一些方面来剖析这一政治事件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一、 什么是“仁祖反正”

1.前因

在说明礼讼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些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了解一些什么是“仁祖反正”。当时,宣祖刚刚继位,随即就面临着王位候选人的问题,由于嫡妃和继妃都没有子嗣,而庶妃金氏产下一对双胞胎,也就是临海君和光海君,随后另一位庶妃同样产下了三子,这样宣祖面临的情况是,从这五位庶子当中选择一位立为世子。

“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由于古朝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传位的传统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而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需要将长子立为王位继承人,因此,宣祖本应该将身为长子的临海君立为世子。但是棘手的情况是,宣祖非常喜爱光海君,希望将打破这个传统,将王位传给光海君,甚至为了这个事情接二连三的上奏宗主国——明朝,但是没能如其所愿。

让事情更加棘手的是,继妃之后为宣祖产下一子,也即嫡子的位子不在空缺,按照礼法,宣祖应当将继妃的孩子立为世子。这样一来,光海君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但是宣祖在接连接到明朝的拒绝之后,仍然执意将自己的王位继承给光海君,而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出现。

2.直接原因

光海君在继位之后,一直害怕不是正统的自己会受到嫡母和自己兄弟的反对,将自己的幼弟和其他的兄弟视为自己的威胁,于是在短时间之内

将自己的所有兄弟全部杀尽,幽禁嫡母仁穆大妃,处理掉自己枕边的“刀子”之后,在继位期间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整个朝鲜王朝动荡不堪,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社会也处于一种混乱的情况。

同时光海君重用朝堂中的一部分人,也即大北派势力,这严重引起了西党人的不满,于是一场政治变革悄然酝酿。

3.结果

“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在1623年,西党人联合起来,拥戴绫阳君,也就是宣祖的儿子定远君的子嗣,发动的政变,首先将仁穆大妃从宫中解救出来,使其宣布废除光海君王位的身份,同时承认绫阳君是正统王位的继承人,从而将朝鲜王朝的王位继承顺序给捋顺。绫阳君在继位之后改为“仁祖”,而这样的政治行动也被称为“仁祖反正”。

二、 礼讼为何会发生

1.君臣相争

在说朝鲜礼讼发生之前,我们先应该了解一下“礼讼”是什么?礼讼,指的就是在总阀制度之下,因为王位继承着的嫡庶,丧服的等差,宗室勋亲的封号等礼仪问题所引起的一些争讼。而在仁祖继位之后,之所以会发生礼讼的问题,是因为仁祖对自己父亲,也就是定远君的认知有所偏差。

当仁祖继位之后,认为自己虽然继承了宣祖的基业,但是是以孙辈的名义继承的,而宣祖和仁祖之间是有一代的空缺的,因此希望能够为自己的父亲追崇,追赠封号为

“元宗”,并且以帝王的礼仪下葬,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的父亲在死后享受到帝王的厚待,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王位看上去名正言顺。

但是这件事遭到了不少儒臣的反对,认为这样做是有悖常理,扰乱的王位继承的顺序,认为仁祖继承宣祖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儿子的名义继承的,所以宣祖与仁祖之间并没有空缺一代的说法,而这样一来定远君就成为了仁祖的叔伯父,不能以亲生父亲相称。

2.礼讼结果

“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就这样围绕着是否能够为定远君追崇这件事而引发的礼讼整整讨论了四年,而这期间,仁祖的生母去世,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棘手难办。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对定远君追崇成功,那么仁祖生母的的地位也就有所不同,其下葬及服丧的礼仪,谥号等等方面都需要按照先帝配偶的方式进行,但是按照礼法来说,定远君并不能追崇成功。

这样一来,仁祖的生母只能按照《仪礼》中所说的“为人后嗣者为本生父母穿不杖期服”进行葬礼和服丧,这样也就间接承认了定远君追崇失败的事情。但是在之后的几年中,仁祖上奏明朝政府,要求对自己生父定远君追崇,而这份请求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同意,这场长达十余年的礼颂就这样结束了。

三、 礼颂出现的原因

“仁祖反正”和“元宗追崇”这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中国儒家的礼制对古代朝鲜的影响可谓是非常的深远,而这礼讼的出现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在“元宗追崇”这件事情当中,其中牵扯到的就是对于“君统”和“宗统”的理解。

1.从君统角度解释其不合理之处

在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就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并由此基础完善不同情况下的继承方式以及一些规定。在西周原本设立的继承制度当中,认为君统是天子和各位诸侯的继承方式,而宗统是大夫以下的继承法则,而这样的继承法则被奉为我国古代王位继承的金科玉律。那么究竟什么是“君统”呢?

所谓的君统,指的就是按照即位的先后顺序,双方之间形成昭穆关系。所谓的昭穆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指父亲是昭,儿子是穆。如果帝王有后代,并将自己的王位传位给自己的子嗣,那么这个顺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出现了类似于仁祖和宣祖这样的情况时,该怎么区分昭和穆呢?

“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这种情况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僖公是文公的父亲,是闵公的哥哥,但是在继位顺序上,是闵公先即位,之后是僖公继位,最后是文公即位。

按照君统的礼仪,这三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昭穆关系,先即位的是昭,后即位的是穆,也就是说,闵公是昭(君统上的父),僖公是穆(君统上的子),对文公来说,僖公是昭,文公是穆。而文公在进行宗庙祭祀的时候,将僖公放在了闵公之前,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辨,朝鲜王室奉行的是中国的继承法,使用的中国的礼仪和习俗,因此在对待“元宗追崇”这件事情上来件,也是同样的道理。

仁祖继承了自己祖父宣祖的位置,虽然在血缘关系上是以祖孙相称,但是实际上就已经有了名义上的父子关系,礼法上已经形成了“昭穆关系”,中间并没有出现空缺一代的说法,那么对于自己的生父定远君,仁祖就不进行追崇,不能称其为父亲,只能以叔父或者是伯父相称。

2.从宗统角度解释其不合理之处

而从宗统这个角度来讲,仁祖所做的事情也不是非常合理的。在我国古代,孙辈是可以直接继承自己祖辈的王位,但如果继承王位之后,就意味着君王从自己这一宗族系统(简称为宗统)以继承人的身份过继到了另一个宗族系统当中,而一个人只能跟从一个宗统,这就需要其对自己的生父母解除亲子关系,即使自己的父母需要服丧,处理后事,都不能以亲生子嗣的身份进行,只能降低服丧的等级。

“昭穆关系”:古朝鲜王位继承“黑暗”,其实是儒家的礼法在作祟

仁祖继承了宣祖的位置,从宗法制度上讲,仁祖就已经将从自己的宗族系统中过继到了宣祖这一个宗族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他需要称宣统为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父亲需要以侄自称,那么在定远君去世之后,仁祖也没有任何道理对自己的生父进行追崇,即使服丧,也只能降低等级。从这点上看,对其生母服丧问题的处理上看,仁祖的行为也显得有些无知。

“元宗追崇”礼讼这类事情,在古代朝鲜可谓是层出不穷,在之后的几年过程中,还曾出现过己亥礼讼,赵太妃丧服礼讼,关于孝宗的嫡庶身份的礼讼等等,都能够体现出我国嫡长子继承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王位继承制对朝鲜王朝的影响。

而我们也能够通过这些事件,对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古代礼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对待我国历朝历代王位的传递和帝王之间的伦理关系上也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