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为什么要谋反?

在看过李承乾的事迹后,很多人可能要归因于承乾本人的愚蠢。《旧唐书》也曾言:“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剧的原因是其个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所造成的,后来大多数人也都接受这一观点,认为李承乾谋反被废,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但这种观点忽略外界环境对李承乾的影响,尤其作为一个年轻的太子,他同样还有一个年富力强,有着一代明君称号的父皇以及诸多名臣良将的辅佐。

事实证明,正是李世民本人的态度,这个外在环境对太子成长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巨大的反面影响。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李承乾的愚蠢只能算是表面原因,并非根本原因。贞观太子李承乾谋反以及接下来的立储事件都表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太宗李世民本人,或者说是李世民本人对嫡子教育、关爱以及施加影响的不当而导致的。

在针对太子李承乾的教育以及接下来的立储事件中,李世民都是从个人感情出发,是从他认为的标准出发,而没有考虑到太子李承乾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最终导致事件不可挽回。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关于太子教育以及立储事件上,李世民犯下的三大错误。

第一,太子属官讽谏强,而迂回柔和不足

贞观大臣以直谏闻名于史,因为善于纳谏的皇帝真的不多,毕竟人们本能地不喜欢听否定自己的话,即使纳谏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些。有了一个喜欢纳谏的李世民,贞观大臣们就不用考虑委婉的措辞了,相反一个比一个激烈。

太子犯了错,作为臣子肯定也要劝谏。当时太子李承乾东宫的两名重要官职,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都是受诏辅导太子,对待太子错误和问题,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君上犯了错,作为臣子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批评你,把你的错误一条条列出来,进行讽刺批评,就问你怕不怕?——这得需要一个多么强大的心脏才能虚心接受啊。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于志宁画像

孔颖达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天子每有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

。所谓的“犯颜进谏”,就是不顾场合,不顾脸面进行劝谏,批评,这让年轻气盛的太子如何能忍受?要知道李世民以纳谏著称,也经常受不了这种直谏,下朝后也经常大骂这些大臣出气。

年轻人正是要面子的时候,每次都“犯颜直谏”,谁能受得了。有一次可能孔颖达的话实在难听,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看不下去了,对孔颖达说:"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太子还是一个孩子,你干嘛老是损他脸面?老孔的回答很“谏臣”:我不管,死也要说。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十八学士图-孔颖达画像


而太子就是在这些以劝谏闻名的贞观名臣下“辅导”了十七年,没有心理疾病才怪呢!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注意到太子的问题,反而对两位的大臣,“并嘉之”,二人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

只要了解,从八岁开始所处的成长环境,我们对于李承乾从优秀到愚蠢的转变,就毫不奇怪了,他真要变成和李世民一样强大和出色,那才是奇怪呢。

在太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转折关口,作为父亲和皇帝的李世民做了什么呢?他派了最厉害的两大大臣(本来还委派了名称魏征,因病未到任)来火上浇油,2VS1的碰撞中,以太子李承乾失败告终。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第二,立承乾,却偏宠李泰

李世民非常魏王李泰非常宠爱,李泰喜欢文学,就特别下令在李泰的王府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按道理说,对于非太子的李泰来说,李世民这种行为是违制的,等于给了李泰正大光明培养势力的借口。同样也会引起臣子的不同解读,比如魏王府司马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等,就府修撰。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引起大臣们的重视,诸遂良也劝诫太宗注意规制。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李泰比较肥胖,“腰腹洪大”,朝拜和跪拜起来比较难受,李世民就令李泰“乘小舆舁至于朝所”,大臣都觉得,“其宠异如此”。

贞观十六年四月,李世民又让李泰移居武德殿,规制堪比太子,“礼秩如嫡”。李世民对李泰非同寻常的宠爱,让大臣都或忧心忡忡,或不明就里,或意味深长。名臣魏征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意思就是说,皇上你喜欢魏王,但是也要分清楚君臣之别,不能超过储君。李世民恍然大悟,“我几错误”,“遂遣泰归本第”。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太子李承乾


可是,这种事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如何不心惊?“承乾恐有废立,甚忌之。”

魏王李泰又怎么没有想法?“泰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于是各树朋党,遂成衅隙。”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李世民曾当面问他,身为太子如何要造反?承乾曰:“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第三,立李泰,又不舍李治

公元643年,因谋逆造反的计划败露,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李世民第一个就想到了最喜欢的李泰,“上面许立为太”,当面承诺,立李泰为太子。大臣们也都赞同,只有长孙无忌坚持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向大臣们解释说,他已经承诺过魏王李泰了,而且李泰也表示,只要他成为太子,继承皇位,将来会杀掉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不过,他有点于心不忍,“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诸遂良画像

褚遂良随即就劝说,这种办法大大的不妥,“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因为一旦李泰登基后反悔,李治可能性命不保,“杀子传弟”的办法绝对不行。“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诸遂良建议,既然要立魏王为太子,就要妥善安置晋王李治,让李治到封地当个王爷,不要留京,“始得安全耳”。

但是,李世民却又舍不得,流着眼泪说:“我不能尔!”事情就这样僵持下来。

李泰担心立李治为太子,就威胁说:“你与汉王李元昌交好,元昌造反刚刚失败,你能保证自己就没事吗?”李治将李泰的话告之了李世民,李世民又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了。

第二天李世民就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而把李泰幽禁在北苑。后来,李世民对大臣们解释说:“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400多年后,司马光对此评价说: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

此言谬矣!司马光只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解决储君之位时的煞费苦心,以及所谓的“深谋远虑”,他没有仔细追究造成一切的根源是谁?——还是李世民本人啊!

对于造成李承乾谋反以及立储上种种难题的原因,谏议大夫诸遂良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

斯言如是!

贞观储君之乱: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于李世民三大错误


欢迎关注“趣味读史”,让我们一起了解历史中的有趣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